第21章 情定撒哈拉沙漠(3)

作者:萧意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2

|

本章字节:10290字

马拉喀什城内的弗纳广场是整个城里最繁华的地方,每当午后,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为了观看弗纳广场上的各种露天表演。马拉喀什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以来自沙漠地区和山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的那种带有一丝乡土气息的阿拉伯民间歌舞最为著名,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平常这些歌舞都在广场上自由的演出,而到了每年的5月,广场上还会举行盛况空前的联欢节。整个广场上,人群围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而在这些圆圈里,表演正在进行。


除了歌舞表演之外,还有扣人心弦的耍蛇、惊险绝伦的杂技、说书人讲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广场附近也不冷清,房屋密集,街巷交错,店铺林立,到处都是头上缠着白巾、身上穿着长袍的阿拉伯人;空气中混合着各种味道,但并不令人讨厌,有散发着浓烈的烤羊肉味、有烙面饼的香味、有烤茶的清香,特色小吃店、露天饭铺满布街头,品尝完美食之后,在这里,你还可以找到质量上等的babouches(摩洛哥传统拖鞋)以及一流的jelba(摩洛哥传统服饰),这些商品都难得的按照服饰、地毯、皮革制品、鞋帽分成各个购物区;其中,波斯风格的古典卡伦地毯是绝对不可以错过的,这种结编的地毯是从土耳其引进,另一种结编地毯,是以奶油色为主的柏柏尔风特色的厚地毯。沿着小街不管走得多么小心谨慎,也仍然会迷路,整个市场完全是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面风貌。


新城区已经建立完成,这里主要以欧式建筑为主,街道宽阔干净,浓荫密布,使整个新城区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马拉喀什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吸引游客的当属库图比亚清真寺。清真寺是为了纪念击败西班牙人而建造的,是一种胜利的象征。整个清真寺富丽堂皇,周围环境更是清幽雅致,可以说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与其他一般的清真寺相比,库图比亚清真寺有一个独到之处,那就是当年在修建清真寺尖塔的时候,有近万袋的名贵香料被拌入了用来粘合石块的泥浆中,这样,建成之后的清真寺时时都散发出浓郁的芳香,颇有一种七里香的意境。最难得的是,迄今为止,库图比亚清真寺依然是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的别称。除此之外,库图比亚清真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当年登上高塔带领人们向神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趁着登高塔之际偷窥离清真寺不远的王宫后院里的嫔妃。其他著名的古建筑还有巴希亚王宫、达西赛义德博物馆以及萨阿迪王朝时代的圆顶陵墓等。


在马拉喀什的东面有一片历史悠久的橄榄园,这片橄榄园是马拉喀什众多园林之中最大的一个,步入橄榄园,园内橄榄树生长茂密,一望无际,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园内除了橄榄以外还有小型的杏园和柑桔园,园内的蓄水池体积巨大,让人叹为观止,蓄水池里用来浇灌园林的水水质透明甘冽,由上往下看去,一派清澈见底,水源是经过暗渠引来的阿特拉斯山上的纯净雪水,整片橄榄园有着大自然的朴素美,而朴素却不简陋,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游览。


阿特拉斯山,位于马拉喀什的城郊,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甚为夺目,远远望去,犹如进入了一个无限幽静美丽的银白世界;由山顶往下,积雪渐退,开始由白色过渡到绿色,而山腰更是林木青苍,幼苗、古树交错生长,极为和谐,乍一看去犹如闪着绿色光芒的海,更似幽远古朴的古玉;最终到达山脚,无边无沿的绿草,仿佛一幅巨大的绿色地毯,而散落在上面的野花,就好像是点缀地毯的图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颜色也颇为艳丽,有红的、黄的、紫的、白的。阿特拉斯山间的还有壮观的瀑布,似一条白练从山上飞落而下,整个过程轻盈无声,“飞流之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就像敦煌飞天撒向人间的洁白花朵,秀美无比。


开国之都——非斯


非斯,“一千零一夜之城”,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这里是伊斯兰教圣地之一,也是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城市。非斯城也被称为“圣水之城”,因为城内处处有泉水。


据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曾孙,摩洛哥开国王朝的国王伊德里斯二世在汪达尔人毁坏的城址上命人重新修建而成的,并将它定为了摩洛哥的第一个伊斯兰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都城。非斯这个名字是由“法斯”演变而来的。在阿拉伯语中,“法斯”的意思是“金色的斧子”,据说当年伊德里斯二世在主持该城的破土奠基仪式时,在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发现了一把金色的巨斧,当时的国王伊德里斯二世感到这是吉祥的征兆,当即就给城市定名为“法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法斯”这个名字逐渐被“非斯”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是非斯城的一大特点,非斯也因这一特点而著称于世。整个古城街道布局十分复杂,狭窄而弯曲,两旁的店面相隔也都很近,就算如此,仍然有很多商品直接放在店外售卖,这使得整个街区只能步行,有时迎面走来两个人还得为了相互让道而跨进店门,机动车在这里是无法通行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马、驴或者是平板车。站在高处,放眼浏览整个城市,古老城区的建筑风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仍然表现出了浓厚的中世纪风貌。


在非斯古城里,只能说历史古迹遍地都是,而且这些古迹都被保护和维修得很好,实在难得。最早非斯古城内共有清真寺将近八百多座,而现在保存下来的仍有三百多座,其中以拥有270根圆柱的卡拉万纳清真寺与摩洛哥最古老寺院之一——昂达吕西昂清真寺最为著名。至于其他反映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的宫殿、古城堡、博物馆等等,那就比比皆是了。


非斯城内最有名的大学是卡鲁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比英国的牛津大学早将近四百年,比法国巴黎大学早将近三百年。这里是专门从事伊斯兰教学习以及研究的高等学府,这所学校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内藏有各类伊斯兰教书籍几十万册,其中光珍贵的手抄本就有8000多册。


非斯的名胜古迹很多,城市的南面和北面山坡上就各有两座城堡,高高耸立,引人注目,最重要的是,迄今为止,依然保存完好。北面山坡上的城堡已经被改建成了兵器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摩洛哥历代王朝制造的武器以及外国赠送的武器等,其中一把刻有汉字的宝剑,传说是古代中国皇帝赠送给摩洛哥国王的礼物。


悬崖古城——拉巴特


拉巴特这个名称来自于阿拉伯语,含“捆绑”之意。乍一听,一般人都会吃惊,为什么一个国家的首都要用这样的名称?原来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小村子,当时被国王逮捕的犯人以及掳来的战犯,都会用绳子捆绑,并被士兵押送到这个村子来从事繁重的苦役,由于犯人数量增多,村子的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城市,并得到了一个奇怪的名称——拉巴特。关于拉巴特的名称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150年,当时摩洛哥的统治者为了战争需要,便在沿海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称为“里巴特·法特赫”,就是现在的乌达亚城堡。阿拉伯语里,“里巴特·法特赫”意为“胜利的营垒”,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战争的胜利。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军事要塞逐渐发展为一座大城市,沿用旧名,简称“里巴特”,最后,又演变成“拉巴特”,沿用至今。


拉巴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摩洛哥的首都,城内的历史古迹也是拉巴特的价值之一。


拉巴特城内的哈桑清真寺,在北非是最大的清真寺,通体由玫瑰石块砌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摩洛哥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坐落在海角上的乌达亚城堡,也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城堡内的花园里至今仍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煞是好看。


拉巴特王宫,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进入王宫,你能看到王宫的大道宽广而笔直,王宫广场的四周都有古炮,而在广场中央则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喷水池,这个广场也是摩洛哥国王亲自迎接世界各地来访的国家元首的广场。整个王宫拥有众多的、式样各异的宫殿,屋顶为绿色玻璃瓦,整体感觉华丽而壮观。最让人惊讶、也可以说最让人满意的一点是你在摩洛哥拉巴特王宫门前是可以随意拍照。


拉巴特的旧城区古香古色,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艺品作坊布满深街窄巷,就连这里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都保持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给人一种穿越时空,来到了中世纪的感觉。路边的一户户人家也是卖艺术品的小店,门牌上挂着精致的写着欢迎参观的小牌子,店主很热情但却不忙着推销商品,一切都是客人自便,给人来去自如的轻松。


新城区是阿拉伯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相互混合搭建,交相辉映,错落有致,街道两侧仍旧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随处可见优雅别致的街心公园。傍晚时分,轻松地漫步在大西洋岸边的海滨大道上,望着西坠的落日,聆听着浪涛的呼啸,别有一番情趣。说到看日落,有一处地方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在城中最高处的尽头是一个广场,广场之下是汪洋大海,这个广场是傍着悬崖峭壁而建的,从这里可以观赏拉巴特的日落日出——民宅、古墙、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一切正在诉说着北非的浪漫风情。


贝壳城——努瓦克肖特


努瓦克肖特,一个以贝壳筑成的小城。说到贝壳,让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席慕容的一篇同名散文。三毛与席慕容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她们生于同一年,有同样的家乡,有同样的职业,有同样的成就,甚至于同样热爱画画。但是,她们之间仍有不同之处,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艺术追求,以及不同的作品风格。席慕容的《贝壳》是一篇短小但不失神韵的散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风轻云淡的美文吧: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呀!


在海边捡起这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是如此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感叹:“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哪!”


努瓦克肖特的东南北三面都被沙漠包围,西面则面朝大西洋,就像是漂泊在金色沙漠与蓝色海洋交汇处的一只小小的扁舟,艰难但顽强不屈的向前航行。努瓦克肖特在当地语言中有着“风城”的含义,因为在努瓦克肖特,一年当中不论雨季还是旱季,只要刮起风来,整个城市都会天昏地暗,笼罩在铺天盖地的黄沙之中。


走进努瓦克肖特的市内,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材料是别具一格的。无论是平房还是别墅区,用的砖都是由贝壳制成的,而市里的马路也大多是用沥青混凝土和贝壳混合铺成的,整车的贝壳在建材市场里叫卖,始终是生意兴隆,由于很有特色,所以一直很抢手。原来在数万年前,努瓦克肖特这里曾经是浅海,大量贝类生物在这里繁衍后代,形成了一层很厚的堆积层,后来当海水退去时,堆积层成了陆地,经过测量,这里的地下贝壳层有一米多厚呢!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建筑石料无法运到这里来,所以当地人就发明了使用这种贝壳,将其与水泥混合制成各种各样的砖,再用这些砖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天长日久,努瓦克肖特就有了“贝壳城”的美誉,成了北非华丽的一景。


沙漠梦工厂


“一架英国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飞机上的机师面部被全部烧伤,当地的人将他救活后送往了盟军战地医院。这个机师由于受伤,不能想起自己是谁,因此只被叫做“英国病人”。护士汉娜是战地医院的一名护士,战争使她失去了男友麦根,在伤员转移途中由于误入雷区,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这使她身心交瘁。于是她决定独身留下来照顾这个“英国病人”。这是意大利的一个废弃的修道院,远离战争的喧嚣,显得宁静而闲逸,“英国病人”静静地躺在房间的木床上,窗头的一本旧书渐渐唤起了他的思绪……”


以上,是《英国病人》的剧情,这是一部获得多项奥斯卡最佳奖项的电影,观看这部电影,人们都被电影中美丽而又凄绝的沙漠景观所吸引,而这部电影的拍摄地正是突尼斯的棕榈之乡——托泽尔。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