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小格子间中的繁重工作(3)

作者:赛斯·高汀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2

|

本章字节:8240字

成为艺术家的一个实在理由


有些人成为艺术家实在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他们生来就是当艺术家的料,并将艺术实践于一举一动之中。我不敢保证我的这本书一定能给这样的艺术家带去什么鼓励,因为对于所做的事情来说,他们已经万事俱备了。


而其他人,也可能就是你,还在犹豫不决。你会觉得,想要养家糊口或者改变世界,单靠艺术还是挺不靠谱的。


艺术的作用(角色)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长久以来,只要一跟“艺术”这两个字沾边,就能立刻让你显得与众不同起来。你会觉得,艺术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不是一个发财之道或者可以改变世界的方式。


大约在20世纪之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大量的过剩的现钞(至少是现金分配不均衡的状态),很多人开始热情高涨地想成为投资人,对于艺术纪念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艺术开始变成了一种投资方式,最终,艺术依附于资本而发展起来了。文化产业把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歌手、剧作家、演员、画家)变成了百万富翁和摇滚明星,但这些人仍未脱离自己的领域。


现在,随着文化产业对各行各业的慢慢渗透(没错,就是有一种由专门设计师设计的钢铁厂;标价2000万美元,由内部设计的私人飞机的销量非常好),艺术已经从一个经济发展的门外汉进入了它的核心之中。迪士尼授权了养鸡场可以使用它的图片,于是迪士尼的人物画像就被印在了鸡蛋壳上面——你可以炒个“米奇”当早餐了。每一件东西,从食品到箱包,从电话到钢笔甚至到保险业,经过艺术加工和设计后,它们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艺术是人性化的,而商业是关乎交流互动的活动,那么商业也应该是具有艺术性的。


你也许会选择和艺术家来共同工作,理由是——这种办法是(讽刺音乐响起)非常安全的。


如果因为工作不饱满而要临时解雇一些人,那么艺术家的工作职位是最保险的,他们是关键人物,他们的工作是很难外包或被人取代的。


你有必要成为一个推销豆腐的艺术家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如果你脑海中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艺术家的工作都是跟颜料、黏土、音乐之类的东西打交道的,那要接受这个观点还真要费点劲;如果你觉得艺术家都是无需工作的,他们和普通人的努力方式不一样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是普通人,那你一定没法想象一个艺术家去推销豆腐是什么样子。


对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什么是艺术?在我看来,艺术就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工作可以改变人们的能力,通过客观地认识事物,从而创造出来一些故事、图像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等,来改变整个市场。所以,没错,我认为,如果你想要在艺术创造方面有所建树,你就有成为一个推销豆腐的艺术家的必要。


几年前,人们认为商品的销售工作,是有一种可以预见的且可规模化扩展的行业解决方案。他们断言,大量的优惠券和广告轰炸,配合分销模式以及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所有这些方式对于一个品牌的成长来说,虽不足够,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如同我们在过去的十年中所看到的一样,这种严格遵循理论的做法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而如今我们却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像琼斯苏打水这样的成功例子——它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创始人彼得·范·斯托尔克的循规蹈矩,而是因为他是个艺术家。


在琼斯苏打水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公司市值一度超过30亿美元,在这30亿美元里,没有一块钱是那些规章条例带来的。


彼得曾说过:“我真的不在乎其他做饮料的同行都干了什么,真的。他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我们干了什么就是什么,就算你不得不去了解其他人的动态,但是你却没有必要效仿他们。”


成为琼斯苏打水这样的公司,其过程的艺术性体现在何处呢?它打破了书本上的那些条条框框,它可以把顾客的照片放进饮料瓶中,它推出了土豆泥口味的苏打水。当顾客来工厂参观的时候会主动迎接。顾客来工厂参观——你觉得对于一个本地的百事生产工厂来说,会让很多人过去参观吗?


在你听来,这像是营销人员干出来的事儿吗?对我而言,这些人简直堪比艺术家。你之所以没法立刻列出几个中意的豆腐的品牌,很可能就是因为还没有艺术家来向你推销。


莎士比亚的博客


艺术家使用的各种工艺和方法是早就为了迎合他们的需要而准备好的吗?换句话说,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使用的工具都是现成的吗?


戏剧不是莎士比亚发明的,他只是使用者;这种形式也不是塞林格发明的,他只是写了不少作品而已。这些工具和形式在这些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我从不相信“你生来就是某种艺术家的料”的这种说法,就因为你的基因可没办法知道究竟哪种工具形式是能够为你所用的。无论是石洞壁画家、石刻家、剧作家、化学家,还是量子力学家——这些艺术家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他们首先接触到了这个行业,而不是顺序相反。


无论是体现在和客户打交道过程中的艺术,还是改进一种传统系统或技术的使用方法的艺术——这些都是艺术。社会已经认可了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该从事哪方面的艺术?”答案不再只是一份仅有几个选择的小名单了,已经可以写满长长的小册子了。


激情是有特定性的吗?


如果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世界里——当然也没有亚马逊网站,那杰夫·贝佐斯会变成一个激情丧失殆尽的家伙吗?如果斯帕克·李没有发现摄像机,那他会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甘愿接受现状的人吗?


激情并不是计划出来的特有的品质,它是人所特有的。有的人就是拥有这种激情,并通过发挥激情来传达他们的自我意识。


也许你的任务并不是要找个更好的项目或者更好的老板,可能你需要明白的是激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充满激情的人总是在寻找办法去推动事情发生。


激情加上艺术,才能让人成为关键人物。


触动心弦的艺术


艺术就是要保持开放。即使不属于你的工作职责范围,你也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这就是一份礼物。你可以说完你自己的那句台词就跑下台;你也可以感动观众,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影响。


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要求别人有些冒险和不切实际;决定了承担这份行动的责任,是很私人的事情,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礼物。


某种形式的艺术能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泪流满面。


理解“礼物”的意义


一本杂志邀请一位摄影师去为某位名人拍摄一组照片,如果照片登在杂志上的效果足够好的话,摄影师就能得到丰厚的报酬。杂志社想要的是按照某种标准拍出来的照片——这是一笔买卖。


而对于摄影师来说,他在拍照片的过程中付出的一切都是一份给予他人的礼物。灵感、灯光、惊喜——所有这些都是摄像师带给杂志社以及读者的一份礼物。


《名利场》杂志的著名摄影师安妮·莱波维兹从事的就是这个行业。她受邀为一些名人拍摄照片,并且不断地挑战一个又一个极限,我都可以想象她咔嚓咔嚓一次次按下快门的声音,对于客户来说是个多么有分量的推销方式。客户都相信他们现在买下的照片,一定会和安妮之前的作品一样优秀。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给予他人的礼物会越来越多,而你的名声也会越来越大。


对于给予礼物,这里有两个原因。对于第一个理由,我倒并不怎么感兴趣——利益互惠。如果你给予了某人礼物,那他就有欠于你,但这是对别人具有操控性的一种方式,对成就事业毫无帮助。在100多年前,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就曾在书中谈及这个问题。他说人类纯粹的原始社会就是在利益互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的问题是,当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后,这种互惠互利的本能很容易被滥用为不正当的用途。


再来说说第二个原因,这倒很有意思。这是因为礼物是对你艺术创作的一种认可。礼物的给予是不附带任何利益因素的,不期望得到任何可能的回报。查克·克劳斯[55]创作的那些低分辨率、过度写实的作品会带给我快乐,而我却真的无以为报。像这样的礼物虽然不能带来任何互惠的可能性,但却带给了查克诸多空间——自己把握的空间,积累经验的空间以及寻找快乐的空间。他既不用赶时间,又不用去特意取悦买主,他就是在创作一份礼物。


我的基本观点非常简单: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至少是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应谁的要求而做的,每一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也无需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但是如果你愿意克服自私的本能,就可以把礼物带给你的顾客、老板、同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路人。而你得到的礼物也会和你付出的一样多。


[55]查克·克劳斯(chuckclose),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画家,照相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他的画幅大,远看逼真,近看局部却很抽象,不真实,他用逼真的画面揭示出一个真实的虚幻,是具象中的抽象。代表作品有《约翰像》、《自画像》、《苏珊像》等。——译者注


艺术是为了谁?


有些艺术家,他们之所以工作,是为了改变自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包括最后的成果,都纯粹只是针对艺术家个人的事情。吹着口哨从一片树林中穿过也是艺术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你这么做应该不是为了树林里的松鼠会为你鼓掌喝彩吧。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在为了观众而进行艺术创作,希望可以改变他人,给他们带来快乐,或者能成为自己的顾客。


你在为谁工作,弄清楚这点至关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有了明确的客户群就可以进行有的放矢的工作,同时可以及时了解顾客反馈以便于更好地改进下面的工作。


另外一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可以被忽略的。


艺术创造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总是有太多不一致的目标,太多不一样的声音。那种为所有人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会流于平庸,平淡无趣且毫无艺术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