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没有地图(1)

作者:赛斯·高汀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2

|

本章字节:10350字

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从来不等待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反而会去告诉别人下一步要怎么做。如果你的工作一直有人在告诉你要去干什么,那你就已经失去了创造价值的机会了。


关键人物、艺术家和地图


在这个全新的经济时代,你要想成就辉煌,就必须成为不可或缺之人。想做到这一点,要么你能变得与众不同、有敏锐的洞察力;要么你就当个艺术家,能够拿出礼物送给别人;要么你就得做三军统帅,群雄之首。最糟糕的办法,是对他人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最后只能沦为庞大体系中的一颗小齿轮。


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本事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在一片尚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太多时候我们都盼着能有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而这些时候我们选择的道路往往是错误的。


切割钻石的工匠对手中钻石的本质了如指掌,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最合适的切割线路在哪里,胸有成竹。工匠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雕琢钻石的形状,而是依据宝石自身的可能性。最优秀的艺术家正是如此,他们能看到要面对的挑战,不带任何期望和附加条件。


视觉、洞察力以及般若智慧


如果不知道世界的样子,你如何绘制地图。在弄明白如何到达目的地之前,你必须要先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自己要往哪里去。


面对世界的时候,谁也没长着透视眼。实际上,我们的世界观都是主观的、个人的——我们的偏见、经验、期待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风险投资家的世界观是在过去许多年里对诸多公司的投资经验中形成的。他仍然对上一个不靠谱的计划心有余悸,心里的阴影让他更加谨小慎微。所以当你交给他一份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要看的不仅是你的这份计划,还会看以前计划的反响如何,他会回想起别的人、别的时候、别的冒险,这些记忆都会影响他对你的计划的看法。


对企业忠心耿耿的员工也有自己的世界观。他需要的是工作的稳定,他对你十分信任。所以当你给他看你的计划书的时候,他固有的世界观会改变他对这份计划书的看法和判断。


无论是律师、对手还是无神论者、婆婆或者丈母娘,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偏向和期望。当然,没有人能看清绝对的真相是什么,但是我们的目标是把偏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所以企业的高管和投资人希望找到的员工是有洞察力的,是可以认清事情真相的人,用佛教术语来说可能就是“般若智慧”。不被羁绊、没有压力的生活状态才能给你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去看清事物本质的样子,并且按照你看到的去描述。如果你有这种本事,那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你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当然,没有人能时时刻刻做到这样。当我们申请大学的时候,往往都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如何,而对实际过程视而不见;当公司裁员的时候,我们往往都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如何,而对事实视而不见,除此之外,当我们越是想弄清楚该如何选择的时候,我们越有可能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想看清一切?没那么容易


这是个困难的工作,也正因如此才凸显它的珍贵和不可多得。


看清一切意味着你能够站在投资人、企业家或者市场的角度上来审视自己的商业计划书。要做到这些很难。


看清一切意味着你能够冷静地完成一场求职面试,就好像自己不是面试官或者求职者一样。


看清一切意味着当项目难逃失败厄运的时候,你要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挽救;当团队成员都纷纷逃避退缩的时候,你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勇气。


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质,第一步就是要放弃自己固有的世界观,试着去接受他人的观点。


“意图”带来的困扰


一辆横穿马路的汽车不停地按喇叭。实际上,按喇叭的不是汽车,而是开车的那个家伙。我在屋里听着喇叭声,烦躁得什么也干不下去,这太让人恼火了。


第二天夜里,大风呼呼地刮着,被风卷起的树叶和小树枝时不时敲打着我的窗户,在屋里的我知道此时的自己是安全的,不禁感到几分慰藉和惬意,于是埋头继续工作。


这两种情况有何区别呢?


有一次,我正在台上讲话的时候,麦克风突然坏了,原来工作人员忙得晕了头,忘了在我开始讲话之前更换麦克风的电池了,这件事让我很恼火,甚至有点生气。此时此刻,我想到的不会是工作人员是如何操劳过度,还有多少事情在等他去处理之类的,我一心想的只是这些人真是太讨厌了,简直是存心找我麻烦。我只好走到讲台的另一边,拿了一个备用麦克风来用,但是我整个演讲的节奏已经被打乱了。


时隔几周之后,在另外一次演讲的时候,幻灯机的灯泡中途突然坏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是自然现象,所以我自顾自地继续往下说着,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在没有幻灯片的情况下完成了整个演讲。


我们在处理一些偶然事件的时候,很容易就能保持镇定平和,这种事情时常发生。看演出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外面啾啾的鸟鸣或者轰轰的雷声而生气,但如果发出动静的是一个手机,那情况可就不一样了,我们会坐在位子上对那个手机的主人怒目而视,似乎这样能让那个家伙感到威慑,以后不敢再犯。


在关键人物看来,为了麦克风的电池而大动肝火不会让电池变得有电,给那些工作人员一点颜色看看的做法更是愚蠢至极、毫无意义的,所以你要去试着接受并且处理好这个情况。


如果你也认为人是一种很难被改变的动物,并且接受(而不是诅咒)每个人表现出来的那种独一无二的特性,那你在穿行于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喜悦,也会作出更好的决定。


给火焰一点教训


火焰是烫的,它本应如此。如果你被火苗烫了一下,那你只能怪自己不小心,对火焰发脾气于事无补。如果你想着给火焰一点教训下次就不会再烫你了,纯粹是浪费时间。


我们都会选择不跟火焰斤斤计较,是因为我们知道它不是人。但是火和人类有着相似的习性,因为让它们有所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可是,组织中的很多(绝大多数?)成员在跟他人打交道的时候都好像是在教训别人一样。我们制定各种决策方针,一心想着报复,总是揪住过去不放,都是因为我们担心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有人侥幸逃过惩罚。


当有人突然开车从我们中间冲过去,我们一定会冲着他的车大喊大叫,之所以这么做是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下次不会再去干这么危险的事情,但是结果如何——他当然什么也听不到。有一个在媒体行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1987年他曾经剽窃过我的创意,直到现在,我没有对他说过一句话,甚至我打赌他都不知道我这个人的存在。这已经让他得到了足够多的教训。


如果想要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你首先要明白改变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可能并非你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当你的这种行为会在过程中危害到你或者你的目标的时候。


一点点的偏执


偏执的第一个标志是,你总是在努力尝试运用心电感应或者心控术来远程操控别人对你或者你的工作的看法。我们都这么做过。


你正为了某事而努力工作着,或者是第一次运作一个特别项目,再或者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议要召开。你已经拼尽全力,而现在其他人要根据你的表现来作出决定——你是不是眉头紧蹙地在等待他们作选择出来呢?智力的聚焦和能量的精神控制已经消耗殆尽,彻底失效了。


你会在这个努力过程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没有人会说:“我昨天晚上反反复复思考了这种情形,在今天开会的时候派上了用场,我真高兴啊。”


偏执的第二个标志是,你如何处理坏消息。如果你的情绪状态或者自我认知因为某个坏消息而改变了,就证明你对结果太过偏执了。其实你大可以去问:“这难道不是很有趣吗?”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然后继续前进。


当然,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例如,你在一台新的弹珠机上玩弹珠的时候,发现机器并没有按你希望的样子运动,当弹珠全都掉光之后,你并没崩溃,你只是注意到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下一轮游戏会玩得更好。你的洞察能力可以让你看清正在发生的事,并从中学习到经验。机器并不是针对你才这样的,掉进洞里的球也不是针对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它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弹珠机要复杂得多。我们总是把动机、阴谋、宿愿这些情绪强加在虚妄之处。顾客怒气冲天,但他们没打算早上睁开眼就去找你的麻烦,他们只是生气而已,这不是针对某个人,不是出于理智的,当然他们也不会去想是不是有必要对你这么做,他们就只是这样而已。那么现在,面对这些的时候,你打算怎么做呢?


当我们的回应已经变成了一种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当我们时刻准备着要去教训别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输了。因为教训别人的这种行为很少能真正地去改变他们,也不能让我的日子过得更舒服,不能让我们工作得更成功。


看清未来很难,有两个原因


对结果的偏执、抵抗力、畏惧改变,这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是这样。


你知道的信息别人也都知道。但如果你刻意地去努力想要创造一个让你感到安全的未来的话,你通常会故意无视这个未来真正适合的样子。


对裁判员咆哮


托尼是个很出色的专业体育解说员,在广播中听他激情四溢又细致入微的讲解,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会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一五一十地讲给你听。


休息的时候,他喜欢打篮球。可一到球场上,他的洞察能力就统统消失不见了。一个不公平的判决就能让他暴跳如雷,怒不可遏地大喊大叫,在他看来好像每一次判决都是冲着他和他的球队来的,他相信裁判就是故意想要他们输,每次都要花上5分钟的时间向裁判咆哮,之后才能继续比赛。


般若智慧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裁判。如果你从自己所处团队的角度对判决加以筛选甄别的话,那你自然会觉得难受,谁不会呢?难题就在于你要确定这种筛选的过程是不是有助于你们的发展壮大。


如果你能冷静地看清发生的一切,说:“啊,真有意思,但这是为什么呀?”这样的话,那你的回应可以更有成效,而不是随着本能反应,说出一句:“他敢?!”


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吗?


商业活动和有组织的行为吸引人的方面在于人们为了项目和成果而付出的热情和努力。


这点对于天气来说却不适用——你对这个结果无能为力,天气预报说的才算数。但是市场占有率、改革创新、谈判协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能够被正确理解和努力改变的。


当我们明白什么时候可能无法付出足够努力的时候,当我们选择了能给予我们付出的热情以回报的方案和机会的时候,挑战出现了。如果你绞尽脑汁也想象不出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取悦顾客的时候,那倒不如干脆接受这个现实,这也比为了改变别人的心态而把自己逼到绝境的做法(而且最后还是失败)要强。


被动接纳自己所处的现实状况(从而错过了开发的机会)和明智放弃不可改变的事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至少后者是一种可取的变通方案。


机场中的“禅”


你可以从机场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中受益良多,特别是赶上下雪天的时候。


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天气原因而打乱自己的行程。对此,有些旅客早已习以为常,有的旅客则方寸大乱——心烦意乱的后果是他们没办法去好好重新制订一个新的计划出来。


排在我前面的那个女士,她要去佛罗里达,结果航班延误了。飞机走或不走,本来就不是她能左右的,然而她就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几近崩溃。面对这个糟糕的情况,她选择的不是冷静面对,及时改签其他航班,继续前进(这样她10分钟之后就能到达棕榈滩),而只是一心拒绝接受现实并且质疑取消航班那个人的动机有问题,她只是想要找个人来指责一通出出气。她对于这个后果的情绪联系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错过了好的选择机会。


在这一刻,她本来是有选择余地的。她可以选择继续纠结于这个讨厌的后果,或者她可以拥有一瞬间的般若智慧,接受现实,不再坚持自己所想。


40多年前,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维珍航空的创始人,在加勒比机场也有同样的遭遇,他乘坐的航班被取消了,而那个航班一天只有一趟。那时,年轻的布兰森并没有大发脾气地抱怨说什么这趟航班有多么多么重要,好好的一天就这么被毁了,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因此岌岌可危之类的话,他径直穿过机场大厅走到了包机柜台前询问包机飞往波多黎各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