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白马雪山的风

作者:刘建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7

|

本章字节:3692字

因工作需要,我数次经过海拔4200多米的白马雪山(又称为白茫雪山)垭口,这里是云南省公路的最高点。在这个垭口上,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白马雪山的风与众不同。


风,是冷热空气对流的结果。但是风在海边,再强劲,都有缠绵、温柔的味道,我多次在海边体味过“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的感受,很舒服,非常惬意。海风是没有骨头的风,海风拂面,就像脉脉含情的少女的纤手的抚摸,柔滑得让你心旌摇动,心猿意马。


白马雪山的风,是冷的,一年四季如此,概莫能外。冷得深入骨髓,站在白马雪山垭口,凭人这一点点热量,根本无法同这冷风抗衡;白马雪山的风,是硬的,迎风站在垭口,这生硬的风就像是在抽你的耳光。我曾看到一些徒步越过白马雪山垭口的藏族老人,古铜色的脸庞饱经风霜,像雕塑,这应该是年年岁岁饱经雪山狂风吹打的见证。白马雪山的风是狂放无情的,山口上,寄托藏民信念的经幡五颜六色地挂着,为这色调单一的雪山多少增加了些斑斓的色彩。但是白马雪山的风却无情地撕扯着经幡,刚刚挂上的经幡,不出几天就被撕扯成丝丝絮絮,再过几天,这些经幡就被吹成朽布了。尽管如此,藏民们还是不断地在白马雪山垭口挂经幡,他们相信:这嗖嗖作响的风吹拂经幡,是在代他们念经,代他们祈祷,传播着信徒对佛的虔诚。所以,一年又一年,一代人又一代人,不间断地挂经幡。他们企盼风能够把他们的心愿带到神那里、带到佛那里;企盼神、企盼佛在收到他们的心愿后,能够赐给他们“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使他们走完这艰辛而又漫长的人生道路,得到一个圆满的来世。在藏民们看来,白马雪山的风虽然又冷又硬,但却是他们忠实的信使,这风是有情有意的。


说到走路,白马雪山垭口还是滇藏公路的要冲,是藏民们到梅里雪山朝拜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必须翻越的屏障。这个垭口的运输是繁忙的,西藏昌都的车,云南大理、丽江和迪庆的车,都要翻越这个雪山垭口,多少年来风雨无阻,风雪无阻。工业品、食品、蔬菜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藏区,维系着内地与藏区的联系,这是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过去,这条路是不够通畅的,每到冬季,大雪封山,道路在白马雪山垭口中断了,包括德钦县城在内的藏区在整个冬季就吃不上蔬菜,而冬季又是那么漫长,吃不上蔬菜的日子是很难过的。现在好得多了,道路改线,等级提高,虽然在冬季行车还得小心翼翼驾驶,但毕竟可以常年通行,冬季吃上蔬菜已经不是问题了。我这里说的所谓“小心翼翼”,主要指内地的驾驶员。我看到藏区的驾驶员开着大吨位货车风驰电掣地驶过白马雪山垭口,在这样险峻的山路上,以这么快的速度开车,让人为他们捏一把汗,但他们好像习惯了,很不在乎,神情惬意。上千公里的艰辛旅途,对他们来讲好似浪漫之旅。最起码比徒步朝圣的信徒们要安逸得多。驾驶室里,如刀的罡风吹刮不到他们脸上,侵透不到他们的肌肤甚至骨头里。他们开车风驰电掣,是为了多拉快跑,是为了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他们是生活在现实之中。朝圣的信徒们则是为着一个信念或者幻想,怀着虔诚或者企盼,步履蹒跚,扶老携幼,迎着冷硬狂放的风翻越白马雪山垭口,向着遥远的目的地,义无反顾地走去。他们用今生的艰辛,去祈求功德的圆满,换取来世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虽经预约,但没有打过包票,似乎虚无缥缈。我在心里问道:信徒们真的生活在虚无之中么?人的追求真是千差万别,恐怕这就是人生了。人生所以丰富多彩,正因为追求迥然各异。泰戈尔说:“我追求我得不到的,我得到了我不追求的。”越是虚无缥缈,好像追求起来更为起劲和执著。人们年复一年地为了各自的目的翻越白马雪山垭口,经受着山风的吹打,更兼之道路异常险峻,运输也好,朝拜也好,不仅辛苦,还随时有生命之虞。我又在想,有朝一日我们修上一条隧道,从白马雪山腹中穿过,滇藏险道成坦途,那该多好!如果白马雪山的风真是信使,能否将我的这个心愿带到我的上级或者上级的上级那里?因为,我虽然大小也是一名官员,但要办这件事,能量就远远不够了。


我有一种预感:这件事迟早会办。白马雪山的风又起劲地刮来,一队货车又迎风驶来,听着汽车引擎沉重的轰鸣,知道他们是满载而归了。几个朝圣的信徒已经翻越了白马雪山垭口,风刮起的雪雾慢慢遮住了他们远去的身影。站在白马雪山垭口神思遐想的我也要上车前行了。白马雪山的风作证,虽然我与朝圣的信徒们、开车的司机们在这个垭口只是匆匆相遇和侧身而过,目的地也各不相同,但都是有所企盼,有所追求的。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