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来自俄罗斯,带着爱

作者:伊北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7:06

|

本章字节:7774字

2008年上映的挪威电影《冰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护士薇拉在伯渡的一家医院工作时,遇见了一名俄罗斯战俘。他们一同生活,一同抗击纳粹主义,渐渐擦出爱的火花。后来,薇拉被挪威外交部雇用,成为一名秘书和翻译。她和俄罗斯情人的关系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在冷战时代,挪威使馆的工作人员绝不允许与俄罗斯人发生情感纠葛。可是,爱情的力量却义无反顾地冲破政治法则的束缚,一段异国恋在这对男女之间延续、升级。很快,薇拉戏剧性地被派往莫斯科工作,他们的感情生活遭遇了新挑战。克格勃发现了薇拉和俄罗斯情人的关系,他们希望薇拉成为他们的间谍,并表示如果薇拉合作的话,她的情人则不会受到伤害,假如她拒绝,维罗德奇克则会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为了保护她的爱人,薇拉同意了,从此,她成了苏联间谍,一干几十年。


作为挪威人,导演昆特·简森对这个故事情有独钟,在女主人公原型去世多年后,他仍用极其柔美的手法把它拍出来,再现冷战时代的温暖爱情。一个女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牺牲了一切。在冷战早已结束的新千年,电影没有把薇拉塑造成一个叛国者和间谍,而着力于探讨一个女人的感情世界。它关注的不是薇拉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而是她为什么要那么做。《冰吻》并试图告诉人们,爱无国界,爱能超越一切,即使在壁垒森严的冷战时代,爱也能奇迹般冲破一切束缚,达到它想要达到的境界。


不过,我倒觉得这是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所谓冷战时代的爱的温暖,而是禁忌之爱对人,特别是对女人的诱惑力。不可能的爱总是特别凄美。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演绎了中国古代的不可能之爱,而这种爱情模式,却并非中国专有,随着现代电影业的发展,敏锐的好莱坞很快发现了这种情感故事对观众的强大吸引力,不厌其烦地以各种面目演绎“不可能之爱”的神奇魔力。李安的《断背山》,用美国西部两个牛仔的相遇,来演绎不可能之爱(奥斯卡被感动了,当即送了李安一座奖杯);《暮光之城》则用吸血鬼与人的故事来诠释“禁忌”之美,他是吸血鬼,她是人,明明不能相爱,却依旧不肯分开,观众爱看此类“纠结”,因此《暮光之城》成了大热的作品。


同样,“爱上仇家的后代”,也属“不可能的爱”的范畴。从古典时代起,这种感情模式就已经是经常出现的戏剧命题。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朱丽叶爱上的,就是敌对家族的后代。后世心理学家把这种感情牵系称作“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越是不能爱,越是要爱。欲罢不能得的感觉,控制了我们的情感神经。薇拉的原型,甘弗·格尔顿·赫薇可,就一直被某种莫名的俄罗斯情结诱惑着。这个1912年出生的挪威女孩,从少女时代起,使开始迷恋有关俄罗斯的一切:俄罗斯语、俄罗斯文化,甚至,俄罗斯男人。又或者,她的这种迷恋,根本就是源自对俄罗斯男人的好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妙龄少女赫薇可曾与某位艺术家有过一段风流韵事。这位艺术家来自苏联,是个难民,飘零在外的他,当然不可能兑现他给赫薇可的任何承诺,她爱他,飞蛾扑火地,可他却只能在一场销魂后翩然离去,这是才子的一贯作风,也是时代局势使然。艺术家留给赫薇可的唯一馈赠则是他的母语——他教会了赫薇可一口流利的俄罗斯语。姣好的面容加流利的外语,为赫薇可向挪威政府提供外事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2至1933年间,赫薇可曾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学习医药学,不过,她很快放弃了学业,转而去做护士,开始独立生活。赫薇可在挪威的好几家医院帮着做护理,二战爆发后,她则在伯渡的一家医院度日。在那里,她与艺术家的天真而浪漫的恋爱经历了从萌发到破灭的过程。最终,艺术家远去,留给赫薇可无限遗憾。初恋的寂灭,给赫薇可心中留下一种情结。她或许认为第一段爱情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她必须加把劲,因此,前次恋爱的失败,不但没有动摇她对爱的信心,反倒是坚固了她为爱坚守、努力寻求爱的信念。她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来证明自己,消解心中的情结。很巧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上天再度让爱情之风吹到了赫薇可的头上。


讲一口出色的俄语,又懂医,赫薇可理所当然地被挪威军队招募为护士和翻译,去那些纳粹建立的战俘营与苏联间谍打交道。俄罗斯,又是俄罗斯,赫薇可宿命般地降临到俄罗斯战俘营,她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她又有机会结识新的俄罗斯朋友,恐惧的是,此前那个俄罗斯艺术家给她的情感创伤,仍未痊愈,谁知道此番的狭路相逢,是福还是祸呢?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命里机缘,玄妙无法言说。当走进蛮荒、混乱并且充满男性荷尔蒙气息的战俘营的那一刻,赫薇可恐怕已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很快,她举手投降,心甘情愿地成了爱情战场上的战俘—赫薇可与一名俄罗斯战俘陷入了电光火石般的恋爱,他叫弗拉基米尔·克斯勒夫。有时候,人们总是容易爱上某一类人。帅气英武的俄罗斯男人,是赫薇可期待已久的“菜色”,所以,当他向她走来时,她甚至都没准备好,就已然一个猛子扎下去,深深沉浸在爱的深潭,直到二战彻底完结,她才慢慢地从情感的“蜜月期”中走出来。


1946年的赫薇可面临事业爱情的悲喜两重天。第一,因战时的出色表现,美丽的赫薇可女士被挪威外交部聘用为正式雇员,做翻译工作;第二,随着战争的结束,她的战俘爱人,弗拉基米尔·克斯勒夫也将被遣送苏联,分离近在咫尺。我们无法体会这对异国鸳鸯分离时的痛苦,但显而易见的是,冷战大幕缓缓深垂,一去,很可能就是永别。绝望是无边无际的黑夜,伤心的眼泪和不确定的承诺,伴随着希望,像迟迟不肯开放的昙花,横在他们之间,静静地等待黎明的审判。好运与厄运时涨时跌,交替着闯入赫薇可的生活。分离过后,这对情侣各自过了一段食不甘味夜不能眠的日子,不过很快,出人意料地,赫薇可再度迎来了拯救爱情的转机。她争取到了在挪威驻莫斯科大使馆工作的机会,她又能与克斯勒夫团圆了。只是,谁又知道再度团圆,会不会是另一场厄运的开始呢。


赫薇可在苏联的日子像是莫斯科的天气一样清冷无情。作为在战争中拼杀过的士兵,克斯勒夫在祖国并没能得到英雄般的礼遇,相反,曾做过“战俘”的他,反倒成为斯大林政府怀疑的对象。他被纳粹关押的经历,使得他对祖国的忠诚度受到严重质疑。而且,渐渐地,他与挪威使馆女翻译的情感纠葛,也开始被克格勃所注意。老练的克格勃似乎丝毫没有为这场不起眼的风流韵事忧心,相反,他们因势利导,轻而易举地将这段“绯闻”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使之成为冷战斗争的前哨。政府很可能把克斯勒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克格勃及时地充当了“好人”,他们对赫薇可说,他们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他们可以保证克斯勒夫是安全,当然,前提是,她也得帮他们的忙,她得在大使馆为克格勃特工开辟方便之门,好让他们看到一些机密的文件。一边是冷战中的国家,一边是危难中的爱人,赫薇可想了想,情感的天平最终还是倒向了俄罗斯男人一边。她答应做克格勃的间谍。


一入“谍门”深似海,赫薇可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爱人,但是,这份间谍工作,她却无法摆脱了。1949年,挪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紧跟着,苏联领头组成了华沙公约组织(华约),铁幕深垂,冷战的寒流席卷全球,两大阵营壁垒森严地相互敌对着。赫薇可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冷战时代前锋线上的人物。她过着不为众人知的双面生活。在大使馆,她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同事,她被分派去看守大使馆的机密文件,一转身,她又成为克格勃的女间谍,她会打开房门,让克格勃进入她房间,细细那些关乎国家机密的文件。这种分裂的生活,她苦熬了许多年。


不知在克格勃从她的房间绝尘离去的瞬间,赫薇可会不会忽然感觉凄凉,坐在昏黄的灯光里,她会不会索然地想:这些年的付出,真的值得吗?如果当年不追随他,她可能只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在挪威过着简单富足的生活,如果当年狠心不救他,她可能已是挪威外交界赫赫有名的女翻译。可就是那一念之差,赫薇可成了爱的囚徒。


她已经没得可选,她只能继续走下去。有些时候,人们所坚持爱的,只是虚拟现实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她以为只要撞倒那堵南墙,就能够找到感情的新天地。其实呢,南墙之外,还是南墙,除了头破血流外,赫薇可不但没能得到任何“上天的馈赠”,反倒走入了一个永远无法停止的怪圈。


1955年,赫薇可被派回奥斯陆,但她的间谍工作却并没有因为回国而终止,她继续从事情报搜集活动,并定期和苏联方面的联络人接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1965年,赫薇可遇到了职业生涯的最大危机,挪威方面从某位克格勃叛变者那里得知,在1950年代,一个与俄罗斯男人有情感纠葛的莫斯科使馆女工作人员,曾向苏联提供情报。此番供词,几乎坐实了赫薇可是苏联间谍。但讽刺的是,挪威方面竟错把李鬼当李逵,一个叫莉洁恩的女人无辜被捕,赫薇可继续她的间谍工作(为此,挪威方面不得不向莉洁恩支付5700美元作为赔偿)。


1977年1月27日,赫薇可被捕。这一次,她的好运气没能继续,有人出卖了她,她无路可逃。赫薇可被控间谍罪、叛国罪。令人惊奇的是,面对一切指控,她供认不讳,丝毫没有为自己辩驳的意愿。出于爱的承诺,一脚踏进冷战深yuan,做了几十年的间谍,也许她真的已经觉得够了。


就在此案依照法律程序一步步朝前走的时候,赫薇可突然因“心脏衰竭”去世。虽然这个看上去充满疑点的“心脏衰竭”,让赫薇可之死显得那样扑朔迷离,但世人似乎更愿意把这种收场看做一种解脱:她累了,她需要休息,她用肉体的陨灭,结束了爱的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