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借势财富路上的惟一捷径

作者:桑斩龙侠

|

类型:古代·奇缘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04

|

本章字节:16754字

2借势:财富路上的惟一捷径


如果问,财富路上到底有没有捷径呢?相信很多朋友会觉得幼稚,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幼儿园没有免费的午餐,就算天上会掉饼干,肯定也是过期的。


其实,这正是大多数人之所以与财富绝缘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过期的饼干也是饼干,关键时刻也能救人一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赚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其捷径的。这个所谓的一定程度上的捷径,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借势。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势”。举例说明,在寓言故事《狐假虎威》中,狐狸为了活命壮着胆子骗老虎说:我是老天爷派来的新任林业部长,你怎么能吃我呢?不信你就跟在我后边,看看百兽怕不怕我?老虎不相信,就跟在它后面,果然一路上吓得百兽望风而逃……在这里,“势”就是老虎,狐狸正是借着老虎的“威势”,吓跑了百兽,同时借助百兽纷纷逃走的“大势”,骗过了老虎。可见,“势”是一种强大到一定程度的力量,或普遍到一定程度的趋势,如社会潮流。再举例说明,水大到一定程度就叫水势,火大到一定程度就叫火势,风大到一定程度就叫风势,权大到一定程度就叫权势,钱多到一定程度则叫钱势。如果有人说茶杯里的水势如何如何、打火机的火势如何如何、电风扇的风势如何如何,肯定会被笑掉大牙。据此我们得出,所谓借势,就是想办法借助那些强大的力量和普遍的趋势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古往今来,那些白手起家者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借势,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为自己服务;而那些只知孤军奋战的人,结果自然相差悬殊。


我们先来看看商圣范蠡的借势之道。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范蠡是历史上少有的淡泊名利之人。但在我看来,范蠡绝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而是多少有点官迷心窍。首先,如果他真的淡泊名利,那么他从一开始就不会出仕,而是老老实实地做一只闲云中的野鹤。其次,范蠡之所以激流勇退,并不是他自己想退,而是因为他看透了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换言之,如果勾践是个可以共富贵的人呢?范蠡还会退吗?此外,即使是在得知昔日同事文种被狠心老板勾践“卸磨杀驴”之后,范蠡也没有放弃继续从政的想法。而且他很快就找到了新东家。这个新东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齐国的田恒。


当然了,范老板一心想做官也没什么不好,他做多大的官跟我们也没有丝毫关系。与我们有关系的是范蠡在新东家田恒手下打工时的一段经历,可以让我们从侧面一窥范蠡的借势之道。


《韩非子》中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担心勾践悬赏通缉他,就跑到中关村办了个假身份证,化名“鸱夷子皮”,游历到齐国后,辗转进入了田恒的公司。有一天,田董事长不知哪根神经不对,临时决定带范蠡去燕国考察市场行情。更神经的是,他既不准备搭飞机,也不准备坐火车、汽车和马车,而是决定乘“11路”直接走到燕国!可怜的范蠡只好背着大包小包随行,一路上连跑带颠,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走到望邑(今河北望都县附近)时,范蠡再也忍不住了,心说田恒你这个杀千刀的,这么多行李你一件也不帮我拿。既然你不仁,就不要怪我设计你了!于是他停住脚步,说:“东家,请允许我给您讲个故事。话说有一年夏天,久旱不雨,一个沼泽眼看就要干涸,栖息在沼泽里的一大一小两条蛇准备搬迁。临行前,小蛇对大蛇说:‘如果我们各走各的,人们就会把我们当作普通的过路蛇,肯定会抓住我们做蛇羹。所以我们得换一种方式——你最好背着我走,那样人们就会把我当成蛇神,就不敢轻易冒犯我们了。’大蛇觉得有道理,于是背着小蛇爬上大路。结果人们见了都很恐惧,谁也不敢靠近它们。如今东家您长得俊美,而我生得丑陋;您穿得体面,而我穿得寒酸。别人见了我这样的跟班,顶多把您看成个暴发户。小瞧咱俩倒是小事,要是碰上黑店,把您当成普通客商“咔嚓”了怎么办?我看咱俩不如学学那两条蛇,掉换一下身份,你扮作我的跟班,那样人家看了就会想:“这么脱俗超群的人都做了他的跟班,这个人肯定是个有身份的人!千万不能得罪啊!’即便遇上黑店,他们也不敢轻易碰一个有背景的人。”田恒一听深以为然,当即抢过行李背在身上,乖乖地跟在范蠡身后一路随行。未己,两人来到一家旅店,旅店老板见这随从仪表不凡,心想这主仆定非寻常百姓,立即拿出酒肉殷勤招待……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如果你还记得前面的章节,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原来借势同样不能忽略公平性原则!原来借势不一定非得借“人势”!不错,表面看来,故事中范蠡是在借田恒之势。但是他想说服田恒,就必须借助另一个势。这个势,就是“两蛇搬迁”的故事,其实质则是人们头脑中的迷信思想和他“设计”出来的田恒担心倒霉的心理。试问,一个连别人的思想和心理都能借来利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借,还有什么借不到呢?事实上,范蠡也正是因为达到了天地万物无可不借的境界,才得以“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


无独有偶,范蠡的老朋友庄生也是个借势高手。书接前文,话说官儿迷范蠡投奔了新东家田恒之后,靠着自己的能力很快做到了国相的位置,但不久,善于相面的他发现,田恒跟他的老东家勾践相比,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家伙连齐国国君都敢杀,自己又是个容易招人嫉妒的能人,还是赶紧跑路吧。这一次,他跑到了陶地。也许是两次从政的经历让他彻底看透了权力场,因此这一次他不再继续寻找新东家,而是再次跑了一趟中关村,又办了个假身份证,化名陶朱公,开始一门心思地经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范蠡是按照他的老师、农家学派的创始人计然的十二循环理论从事商业经营的。关于这一理论,我们稍后再具体交待,这里我们先说说靠着这一理论大赚特赚的范蠡赚得盆满钵满之后的事情。


《世说新语》记载:陶朱公范蠡在陶地发大财的同时,还发扬老有所为的精神生了个小儿子。这位范公子就像当今的好多富二代一样,从小不务正业,顽劣淘气,挣钱一个不会,花钱倒像流水,与范蠡的大儿子范老大的勤劳本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范蠡对小儿子的行为倒是很看得开:赚那么多钱,不让儿子花让谁花?真正让范蠡上火的是他的二儿子,这个范老二,哪儿都好,就是脾气不好,范蠡做梦都担心老二在外边儿闯祸。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怕什么来什么,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位国际刑警将一张逮捕通知书送至范府——范老二杀了人,如果不是因为他在被捕时高喊了一句“我爸是范蠡”,我们早就把他立即执行了。看在钱的份上,我们决定暂时关押,秋后问斩。


范蠡当即长叹一声说:“唉,难不成还要让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理。不过我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我还是想想办法吧。”想来想去,爱子心切的范蠡想出了一个违背天理的办法——让小儿子携带千两黄金去楚国疏通打点,营救二哥。


一向对兄弟爱护有加的范老大却不同意。他认为如果让顽劣不堪的三弟去楚国,多半会害了二弟。还是让自己去成功几率较高。但他把嘴皮子都磨破了,范蠡死活不答应。于是范老大钻进了牛角尖,他固执地认为值此关键时刻,父亲不派自己而派小弟去,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既然我这么不肖,也就没必要活在世上丢人现眼了!说完他找来一把圆月弯刀,扬言如果不让去的话就抹脖子。估计这位范老大曾经有过抹脖子的先例,范蠡还真怕他想不开,再加上范蠡的老伴也在旁边历数小儿子的种种劣迹,说大儿子办事能力如何如何强,范蠡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大儿子。临行之前,他千叮咛万嘱咐,交待大儿子到了楚国,一定要把千两黄金和自己的亲笔信交给自己的老朋友庄生,任凭庄生处置。不出意外的话,他肯定能救你二弟的性命。


于是救人心切的范老大当即乘快马奔向楚国。但等他见到传说中的庄生后,当时心里就凉了半截。因为这个听起来很牛的庄生,并不住在楚国的别墅区,而是住在郊区一所破破烂烂的违章建筑里。范老大不禁想,什么庄生啊?简直是个低保户!真不知道老爷子怎么想的,要把一千两黄金交给他。但事关重大,他最终还是按照父亲的吩咐,把黄金和书信交给了庄生。


庄生毫不客气地把黄金放在桌上,对范老大说:“你赶紧走吧,你弟弟很快就会没事的。”


范老大本来就有点怀疑庄生的能力,见他这么轻描淡写,心里更嘀咕了。心说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本事。如果真的如你所说,我就跟弟弟一块回去。如果你不行,我还可以找找别的关系,想想别的办法。于是他假意答应,暗地里却在一个贵族朋友家里住了下来。


按说范老大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多一手准备就多一分把握。但事实证明,他这纯属多此一举。因为庄生虽然穷,但却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无形资产——他的廉洁、正直和博学在楚国妇孺皆知,这使得包括楚王在内的很多人都非常尊重他。事实上,范蠡也正是看中了庄生这一点。包括那些黄金,也不是送给庄生本人的,而是给庄生打通关节准备的费用。作为老朋友,庄生本人也无意接受范蠡的黄金,收下黄金只是为了让范老大安心——这么多钱都收了,还能不给你办事?他原本打算,事成之后再把黄金还给老朋友,而范老大却不了解庄生,从而害死了弟弟。


再说庄生,他很快就找了个机会“混”进了宫里。见到楚王后,他以非常郑重的口气说:“大王,草民夜观天象,发现某某星宿最近很不正常,按照惯例这预示着楚国不久就会爆发金融危机。不过别担心,只要大王能实行德政,危机就能化解。”


楚王向来信服庄生,于是当即决定实行最大的德政——大赦天下,同时派人封闭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金库”。


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范老大的贵族朋友耳中,他高兴地对范老大说:“恭喜你,楚国要大赦天下了!令弟很快就能出狱了!”


范老大问:“你怎么知道的?”


朋友说:“因为大王下令封了三钱之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前每逢大赦之前,都有一些不法之徒会趁机抢劫国家的金融机构。即使他们被抓,也会在大赦时重获自由。后来大王学乖了,每逢大赦之前都要封闭三钱之府,不给那些宵小之徒以可乘之机。”


听到这里,范老大是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弟弟终于不用死了;生气的是,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该出狱,那一千两黄金岂不是白送给老庄头了?不行,我们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行,得找他去!


范老大当天就再次光临了庄生的违章建筑。庄生正在门口打太极拳,见到他很吃惊,问:“你怎么没走?”


“我想和弟弟一块回去。听说楚王大赦天下,我弟弟真是幸运……”


庄生立即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便叫他自己进屋把黄金拿走。范老大也没多想,马上跑进屋里,把一千两黄金如数收回,一两也没给庄生留。


这下庄生生气了,心说难道我连一两黄金也不值吗?虽说你给我我也不见得要,但没有你这么办事的!好!我就再让你见识见识老庄的忽悠能力。结果范老大前脚提着黄金出了庄家,庄生后脚就踏进了王宫,对楚王说:“大王,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议论,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为了营救自己的儿子,派人用重金贿赂了大王左右的人。也就是说,人们怀疑大王大赦天下并不是真正体恤楚国人,而是为了开释陶朱公的儿子。您看,都怪我年纪大了,虑事不周……”


楚王听后笑着说:“庄老师不必自责,这事容易解决,我们先把朱家的儿子‘咔嚓’掉,然后再大赦天下,传言定会不攻自破!”说罢,楚王吩咐左右,立即在闹市处死陶朱公的儿子,待行刑结束后再宣布大赦天下!


结果,范老大忙活了半天,最终却只能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到家中。家里人见了,一个个涕泪横流,范蠡却笑着说:“我就知道老大一定会害死老二。他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他从小跟我四处奔波,经受过各种苦难,知道生活的艰辛,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可是想营救犯了法的人,不花重金怎么行?我本来想让老三去的,他一生下来就掉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钱财来之不易?千两黄金对他来说扔了都不觉得可惜。可老大做不到这一点,最终害了弟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你们也不要太难过了,要怪也只能怪老二自己不成器。”


这个故事有一个极大的漏洞,因为范蠡如果真得像他自己说得那样料事如神,他完全可以在临行前向大儿子讲明利害关系。他这样做,多少有点用儿子的生命证明自己的眼力之嫌!包括庄生,那样对待老朋友的儿子是不是太不近人情?虽然范老大不厚道在先。但这也从侧面提醒了我们,不管你想不想借势,人脉这个东西非常脆弱,需要精心培养,细心呵护,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这不是本节的主题,我们只看范蠡和庄生的借势之道。在这个故事中,范蠡共借助了三种势:首先,他借助“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古话,为自己采取不正当手段营救儿子的行为找到了理论支持;其次,千两黄金本身就是常人无法抵挡的力量(金钱之势);再次,庄生的无形资产——道德影响力。而庄生,一前一后则分别借用了迷信的力量(其实质是楚王害怕祸事降临的心理)、社会舆论的力量(其实质是楚王为保“清白”而极力辟谣的心理)。这个故事也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前面所说:借势不一定要借“人势”。但无论你想借什么势,都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否则借不到势不说,反而会像故事中的范老大那样,招来相应的麻烦。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范蠡是如何借势发家致富的。如前所述,范蠡的主要商业思维源自于农家学派掌门人计然的十二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伴随着太阴(木星)在天空中以十二年为周期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大地上的万事万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方便应用,计然又将十二年的循环周期人为地分为金、木、水、火四“大年”。当太阴运行到“金”的三年中,就会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运行到“木”的三年中,年景相应较差,庄稼往往歉收;运行到“水”的三年中,年景就更差,乃至绝收;运行到“火”的三年中,就会发生旱灾,庄稼收成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范蠡多半会在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上做文章。但严格来说,这不能算借势,只能算顺势。那么范蠡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做文章的呢?其实,范蠡的做法很简单,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在粮食丰收、谷贱伤农之际大量低价购进、囤积粮食,待庄稼收成不好、粮价高涨时再适时卖出而已!只需把粮食的产量和粮价的涨跌趋势错开一段时间,他就巧妙地“借”上了这两种不受人力控制的力量。依据这一理论,他自然也可以在任何原材料价格下跌时大量买进,制作人们时下用不到但将来却一定会用到的生活用品,然后等待时机高价卖出。这就难怪范蠡能够在十数年中三致千金了。


再来看看当代的借势高手们。


先说中文名和英文名都叫“小沈阳”的“小沈阳”电影,他凭什么能在一夜之间大红大紫?难道是凭一条花裤衩不是。他凭的是两个强大的势力:春晚和垄断春晚二十年之久的赵本山。这是典型的借势,地球人都知道。但关于他的非典型借势,很多地球人就不知道了。想想看,他为什么不模仿别人非要模仿刘德华呢?原因就在于刘天王虽然文化水平稍低,一句“你像个‘筷子手’把我出卖”一唱就是几十年,但他在广大歌迷影迷尤其是广大女歌迷心目中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这就是刘天王的势,一般人比不了。至少在这一点上,“小沈阳”的做法暗合了我们之前讲过的金钱的普遍性原则。而我在这里之所以拿“小沈阳”说事儿,而不是用那些演技唱功俱佳但名气却不如他的演艺人士为您举例说明借势的重要性,为的也不过是稍微借一下“小沈阳”的势。


相较于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借势之道,“小沈阳”和我就显得太小儿科了。


众所周知,牛根生是被迫离开伊利之后才开始自行创业的,加上蒙牛的创立直接导致了部分伊利骨干的跳槽,因此创业初期的蒙牛与伊利势同水火。很明显,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竞争。怎么才能避免夭折呢?牛根生提出了“做大市场、统一战线”的口号,他说:“蒙牛和伊利是哥们儿,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应该相互促进,把统一战线做大了,对双方都有好处。”在很多场合,他不止一次地说:“我一向提倡全民喝奶,但大家不一定要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只有把行业市场做大了,大家才都有饭吃。”在产品宣传方面,牛根生也把蒙牛与伊利联系在了一起。蒙牛第一批广告语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这一甘居第二的做法不仅令围追堵截的伊利很不好意思,从而与蒙牛握手言和,也使得蒙牛巧妙地利用了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将蒙牛的品牌打了出去,使得蒙牛乳业在极短时间内声名远播,最终成长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乳业品牌。可见,只要懂得借势,原本势不两立的对手也能“帮”上你的大忙。至于后来蒙牛借助“神五”和“超女”等“势”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已属锦上添花之举,自不可与创业初期借助内蒙古的区域优势和伊利的品牌优势相提并论。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能举出很多,比如诸葛亮借助天气之势(大雾)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智取曹操之箭,利用七擒七纵孟获安民心、定边疆,周瑜利用曹操的间谍蒋干计除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等等。鉴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然而很多人对此想不通,他们固执地认为借势就是“傍大款”,借势就意味着奴颜婢膝,意味着不道德。应该说,这种精神是值得赞赏的,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着太多不道德的借势之人和被借之势。但是这种精神的实质却是对借势的认识的偏颇。因为细心研究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的借过势。再综合分析我们前面所讲的每个成功人士,他们哪一个为借势摇尾乞怜了?至少理论上没有。也就是说,如果你善于借势,根本就用不着为借势委屈求全。只有那些不善借势的人,才会被迫退而求其次,靠一些邪门歪道去换取有势之人的可怜。这种拙劣的借势,与其叫借势,还不如叫交换。


总之,“势”就是这样,只要你能认知它、利用它、驾驭它,它就可以事半功倍地为你创造财富,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无论你缺少哪一种势,只要肯用心,也都能借到所需之势。但是为了成事,你自己必须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去借势。因为我们讲再多的精妙案例,对你来说可能都不适用。只有你结合自身情况细心观察,耐心思考,你才能领悟到借势之道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