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欧洲人想像中的中国(2)

作者:康拉德·赛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6

|

本章字节:3692字

向中国学习!莱布尼茨之后的法国启蒙哲学家们,尤其是伏尔泰(1694~1778)为此而振臂高呼。中国的形象,那通过耶稣会会员撰写的文章而介绍的以及通过他们所翻译、出版的儒家经典所展现出来的形象,似乎完全适合于他们所发起的启蒙,一个绝对开明的君主制度,它将扬弃波旁王朝时代所有的愚昧和垃圾。对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来说,中国给他们提供了思想辩论的灵感和武器。


这些哲学家们从中国所获得的不外乎是两样东西:教会的错误和世袭贵族的错误。无论实际情况如何,可是他们就是这样兴奋地宣讲的:中国显示,一个国家的国民不需要教会,照样能够文明而礼貌地生活。教会的神职人员和庙里的和尚一样,都是依靠人民的劳动来养活的寄生虫。无神论在传播,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实施某种无法忍受、不容异端邪说的监督。正像启蒙主义者所宣传的那样,中国人信天以及他们的理性伦理道德显示了通向自然神论之路。这种自然宗教不需要《圣经》,因为所有的启示都隐含在自然之中。这种自然宗教只是被那些不同宗教的神职人员作为无神论而打入冷宫罢了。在借用中国为例来批判教会的言行中,一个比较辛辣的嘲讽就是:耶稣会前往中国,志在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可是却使本土的基督教信仰从根本上受到了动摇。


如同教堂是多余的一样,在欧洲启蒙运动家的眼里,欧洲的贵族世袭制也是垃圾。与此相反,中国则提供了理智的榜样:当某种懒惰、不创造价值的世袭阶层在欧洲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发展时,在中国,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官员却在领导着国家,而且这些官员是代代更新。1731年,时任路易王朝的财政部长埃季延?杰?西卢埃特(1709~1767)在他关于中国的伦理道德与政府领导一书中就是这样介绍的。28从耶稣会会员的文章中,这些启蒙运动者看到了曙光:即使是一位州长去世,在中国其子也不能继承此位。要想获得其父之位,他不仅要具有杰出的才能,还得通过科举考试并且用他的政绩去争取。在伏尔泰和他的启蒙战友们的眼中,柏拉图的国家学说理念在中国得到了实现。伏尔泰兴奋不已:“人类思想领域内没有什么政府能够比中国现在的更好了,在中国政府中,所有的问题都由官吏决定,而官吏全是男性,他们的能力是通过多次严格考试得到了证明的。”29


启蒙运动的反对派尝试着去丑化这些赞扬中国的观点、表现。他们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是如何在1644年为满族人所统治的。可是,在伏尔泰看来,这一事实恰恰说明中国的国家体系是十分圆满的,因为满人入关后是以儒家的方式治国,其国体、政体在少数民族执掌之后仍然继续着。当罗马文化随着其王朝而衰落的时候,满族统治者却接过了汉人的伦理道德及其国家设置。重农学派的奠基人弗兰策斯?魁奈3在他1767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国家体制的文章中进一步证明:中国国体与政体的持续、稳定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自然秩序的基础上。中国的政府机构设置适合于那种处在繁荣发达状况下的政府的生存原则,还可以作为所有政体借鉴的模式。


启蒙哲学家们对中国的崇拜引发了一个知识与文化界以及上流社会对中国的崇拜热。耶稣会关于中国的书籍以及大量的旅游报道越传越广,在受过教育的群体中,没有人没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在欧洲,知识界对中国的兴趣,从来没有像18世纪那样的浓厚。带有中国风光的工艺美术品在这个世纪的30年代成了最时髦的东西。中国的瓷器,甚至迈斯勒4那带有中国装饰的瓷器,还有中国的漆器、墙画以及墙画上的图案,其题材多种多样,有漫步在中国田园风光中的学者和窈窕淑女;有辉煌的皇宫建筑房间,还有中国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它们取代了法国古典的几何式的园林艺术。、话剧、歌剧采用中国题材,如果没有中国的灵感,那么洛可可5艺术以及生活方式将是难以想像的。洛可可式娱乐文化变成了一种贵族文化的代名词,它不仅使贵族文化由此不再那么阳春白雪,而且填平了宫廷文化那不可逾越的鸿沟。


欧洲遇到了中国儒家精英们所担心的问题,开放通往外国的大门势必伴随着对自家的文化、道德和政治秩序的冲击。虽说对波旁王朝统治没有太大冲击,但是基督教信仰以及传统的社会秩序却随着外来国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的传入而遇到了震动,尤其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所引起的这种震动。由此直至欧洲在19、20世纪毁灭中国文化之前的百余年间,中国一直作为现代化巨人笼罩着欧洲。


视中国为“东方专制政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