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藤嘉一
|类型:社科·自然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7
|本章字节:9678字
2008年,中国多事之年,举国关注的北京奥运会结束了。我有两个印象:一是奥运会进程顺利平安,这应该超越了此前国内外人士的“预期”;二是中国最后获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从排名看,金牌数第一,奖牌数第二。我不讨论两者哪个更有价值,不管怎样,作为本届东道主,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是惊人的,让我感到中华民族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我以前在日本是专业长跑运动员,体育特长生。从14岁到17岁,主要参加800米、1500米、5000米的比赛,还有长距离接力赛跑,这是我最喜欢的,很有团队的感觉。虽然自己已经“退役”8年多了,但我依然愿意以运动员的眼光关注体育界的动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这次我在北京亲眼目睹,并以自己的方式亲历奥运,对体育界的思考欲达到了高峰。下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可以算作我这个非专家的草根思考。
毋庸置疑,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体育界来说是一次巨大成就,中国队摘走了最多的金牌,奖牌总数也正好达到100。这一结果使中国人感到自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它将增强中国人的凝聚力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金牌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体育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我看来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个是职业或专业化的体育;另一个是非职业、非专业的体育。从人口来讲,前者是极少数,后者是大多数;从动机来讲,前者是谋生的手段,后者是享受的乐趣;从影响力来讲,前者是提升国家形象或声誉的,后者是提升全民健康或心态的。
两者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很重要,甚至缺一不可。不过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人把“搞体育”更多看作寻找出路、提升名誉、改变命运的手段。在体育领域,“国家”的色彩相当浓厚,“个人”的奋斗是直接贡献于“国家”的发展和形象的。应该说所谓的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的。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有这样的表述:“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一条);“国家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条);“国家对在体育事业中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九条)。
作为前专业运动员,我深刻体会到运动员的“寿命”是短暂的,对于绝大部分运动员来说,“剩下的人生”更长远。这是每一个运动员都要面临的问题。我当时17岁,尽量把学习和运动都搞好,但有一天体力坚持不住了,虽然毅力还在,害怕两个都半途而废,因此我最终选择了前者,无奈地放弃了后者。我至今不知自己当时的选择对不对,但那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来到中国之后,我了解到很多中国的“同行”也遇到类似的困难,但同时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退路。据我观察,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搞体育”,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做出选择:你是在队里干活儿的,只干体育,不干别的,包括所谓“学习”。这样一来,你只接触过体育,外界对你则是陌生的。如果你成绩很好,就能够一辈子在体育系统里安心活着,国家养活你。
但如果因受伤、成绩差等原因退役,怎么办?我一个曾是国家曲棍球队的朋友说:“我在队里干了8年,两年前因受伤而退役,现在正在找工作,投简历。说实话,我不想在体育界做了,但以我的经历进入别的行业相当困难,恐怕只能到地方队当教练或到小学当体育教师了。”
曾获得过奥运会举重冠军的邹春兰退役后当起了搓澡工,自行车冠军贾根萍则生活在被垃圾包围的简易平房里,有的冠军还卖金牌谋生。冠军如此,其他前国家队员如何呢,更何况地方队的?结局可想而知。我不知道退役后有同样遭遇的运动员有多少,但这绝不是人数多少的问题,而是中国体育界的真实一面。
既然国家在举国体制下培养运动员,就必然需要保障他们的一辈子,否则就需要改革体育体制,改成灵活而开放的环境,使运动员能够对人生有非单向选择。目前,中国有13亿人,国家养活的运动员据说有20万左右,而获得奥运金牌的只有51个。
即使是现役的成功运动员,也经常面临巨大的压力。在国家体制下,世界级的出色运动员,就非常容易被政治化。比如此次奥运会因伤退赛的刘翔。刘翔除了田径实力强大外,外貌良好,综合素质也很高,这很难得,因此政府就期待他能提升国家形象,企业期待他能提升企业形象,民众期待他能提升民族形象。
对于专业运动员,好的训练和受伤之间的距离比一张白纸还薄。不好好训练,就无法维持或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如果“过了底线”,受伤就不可避免。这是相当微妙而脆弱的过程。冷静想一想,如今刚刚过25岁的年轻人承受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他是各方面出色的运动员,但他也是对人生有好奇心的中国80后,如果大家真的期待刘翔表现得更出色,给中国带来更多精彩的话,最好让他回到常规而自然的环境,安静地过日子。
奥运之后,中国体育下一步怎么走?
中国体育界正处于过渡期,就像改革开放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一样,正在探索中。在美国,体育几乎是以商业运作取得发展的。美国的做法证明,体育既可以充满媒体效应,也完全可以依靠市场推动。从美国运动员的身上,看不到国家的影子,大家都纯粹为自己而奋斗。国家荣誉永远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在日本,所有运动员从小是跟其他普通学生一起上课、考试的,利用业余的时间训练,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日本人相信“文武两道”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最健康的,即学校的学习和业余的训练都很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大部分的国家队员都是这样走出来的,退役后,自然去经济、媒体、金融、政治、文化等各行业工作,他们往往是业绩最杰出的一群,因为他们把在体育界磨炼出来的体力、毅力、礼仪等用于当下的事业。
中国体育依然由国家垄断性资源来推动。今后,市场的成分或非职业化的成分会不会变得多一点?“国家”会不会把权力的一部分让给“社会”?“官方”会不会把资源的一部分让给“民间”?体育领域的“精英”成分会不会变得少一些,而“草根”的成分增加一些?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奥运会显然使得“体育市场化”的进展缓慢了一些,因为,为了让国家队运动员们集中爆发实力,国家也相应集中爆发资源,结果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奥运结束了,金牌拿到了,此时此刻,中国人应该全民动员,思考“中国体育”下一步怎么走。而在我看来,中国体育界的民营化、市场化、大众化应该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势至少与改革开放是并行的,而不是相悖的。
就中国体育改革而言,后奥运时代也产生了一些正面前兆,如何实施,拭目以待。
2009年9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全民健身条例》。“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国务院法制负责人表示:“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骄人成绩,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群众体育重视程度不高。”
如前所述,北京奥运无疑是一次巨大成就。中国队摘走了最多金牌和奖牌,应该说,举国任务已经圆满结束。现在中国要走的是下一步,是更长久的道路。条例的公布符合时机,当局的认识符合实际——“后奥运”体育的发展方向。
在大家的眼里,“体育”两个字长得是什么样子?是体育课,电视上的足球比赛,姚明、刘翔等明星。在我看来,大部分中国人把体育看作谋生的手段,即谋求靠体育事业吃饭。
大部分从业者从小进入体校,很小就要面临一次人生的选择。我一个朋友从小游泳很好,被体校邀请当运动员,但她很想学习,只好放弃而选择了学习,后来上了北大经济学院。另一个朋友从小打乒乓球,学习很优秀,上高中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是打球,要么是学习,她选择了乒乓球,进入国家队,保持拿奥运奖牌的水平,对于学习这条路,只能留下遗憾。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只能选择一条路呢?
我中学时以“体特”身份被录取,曾在国家青年队当中长跑运动员。当时完全跟其他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应考。普通学生一般8点半上学,中午12点到1点半午休,5点钟放学回家。而我早上7点钟到学校进行早训,上课,中午吃完饭练力量,5点放学之后去训练,大概9点多回家。训练是用业余时间,所以,运动员最辛苦。有集训或比赛的话,可以请假,学校也允许。但回来后一定要补课,应考条件是一模一样的,如果考不好,我就毕不了业。所以,学习绝对第一,运动相对重要。按校规,成绩不好、素行不良的学生不能参加全国大赛。
体育绝不是针对一部分人的垄断品,更不仅是为了拿奥运金牌。中国有13亿人,国家养活的运动员据说有20万左右,而拿金牌的只有51个。被浪费掉的人才到底有多少?我指的是那些拿不出成绩,无路可退,只好在社会的底层和边缘走下去的前运动员,以及当初愿意好好运动却无奈选择学习这条路的人。
搞体育也不必非得当国家队员,也未必靠拿奥运冠军谋生。喜欢体育就好好练,也不必放弃学习。难道体育和学习是两个极端吗?年轻人要认识到:练体育不仅快乐,还对将来颇有好处。你的体力和毅力是领先的,也能促进你的智力发挥。
或许,国家把“8月8日”规定为全民健身日是为了庆祝奥运成就,更是为了告别奥运体育。
时间过得很快,我一直把2008—2010年这个时段称作“国家大事密集期”。在这段时间里,若把2008年8月举行的北京奥运看作起点,2010年11月举行的广州亚运则是终点。
2010年11月27日,广州亚运会闭幕了。广州这一正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中国南方城市成功举办了亚运会,有力地证明了其实力。这是一次重大节日,运动员能在公平的规则下比赛,观众和市民能在平安的环境下享受欢乐,这足够了。祝贺广州,祝愿其在保护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越来越国际化,那才是最高境界。
本届亚运会中国获得了199枚金牌,这更是惊人的数字。这无疑是在国家体制下,党和政府把体育视为国家战略,并把它落到实处的结果。从北京奥运会到广州亚运会,在这个国家大事密集期,中国用体育这一最能刺激人心的草根政治宣扬了中华复兴,使民众增强了信心。
在我看来,中国体育的复兴暂时告一段落,或者说,应该让它告一段落,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迈向更加崇高的境界。
199枚金牌是哪儿来的?难道不是牺牲了无数渴望运动却为了集中学习而放弃,抑或无数渴望学习却为了集中训练而放弃的孩子们纯然之心的结果吗?国家显然付出了巨大代价,我认识的几乎所有中国家长都做不到让即将面临高考的孩子好好运动,锻炼身体。支持学习的家长也好,支持运动的家长也好,大家已经麻木了,在潜意识中以为,体育运动不过是干扰优异成绩的废物,知识学习不过是干扰体育业绩的废物。
体育运动不是针对一部分人的垄断品。有个着名体育人说得好:“中国只有金牌,没有冠军。”
运动不是为了拿金牌换取国家荣誉,而是为了实现全民的健康生活这一长远而核心的利益,鼓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身体,为此,提供各种惠民的公共服务,这才是党和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建设免费的绿色公园,让民众在周末的时候一起跑步,是可以马上做到的事情。在我看来,类似四万亿景气刺激措施也应该投入在这些直接涉及到“国民利益”的层面。
我由衷期望,以广州亚运的辉煌政绩为战略契机,让中国摆脱“奥运”或“亚运”式体育,从而进入“全民健康体育”的伟大时代。
时机已经成熟了,祝愿中国体育越走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