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世博的记忆

作者:加藤嘉一

|

类型:社科·自然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2

|

本章字节:5618字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了。晚上的烟火让我想起了家乡伊豆在海边每年举行一次的“烟火节”。看烟火,日文叫“花火”,对日本百姓来说是最好的情绪释放,把平时积累的所有郁闷和不满都释放出去,大家一起享受节日的欢乐。


世博的历史一脉相承。爱知到上海,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专门从事的“接力赛跑”,它包含着所有队友的汗水,是心连心、手牵手的灵魂交接。我曾接触过许多被派遣到日本爱知县吸取爱知世博之经验的中国官员,但愿爱知经验能够为中国模式提供一点点参照。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地理上很接近,虽然曾发生过不幸的历史,国家实力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也折射着些许互不信任,但经贸上、文化交流上、人文情怀上的相互依存是不争的事实。相邻的中国馆和日本馆将携手展现对“环保”、“绿色”的极高忠诚度。


之前的3月初,我曾访问上海,考察了上海当局的筹备情况。发现,地铁日益变多,建筑日益变美,道路日益变宽。听当地朋友说,这叫“面子工程”,政府投入一大笔人民缴纳的税金改观世博场地附近、周围的所有建筑,包括市民的住宅。一位老人很兴奋地跟我说:“小伙子,我太高兴了!住宅环境美丽了很多,没花一分钱,我们的政府还是很厉害的!”中国人是永远爱面子的,不希望到时候被外国游客看到不好看的中国、不卫生的中国和不文明的中国,务必一次性地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北京奥运的拆迁工程、广州亚运会的扰民工程,实际上是一个道理。


两年前,我在北京亲历了奥运会。之前,北京也变了很多,或许,为主办奥运而变迁的城市综合面貌和市民的文化素质远比奥运本身重要。但愿上海世博也是如此。与北京居民的包容性相比,我感觉上海人的心胸确实很狭隘、封闭,拥有严重的排外主义。只是它排斥的对象是中国其他地区文化,而不是外国先进制度。上海人将很热情地接待外国人,发挥“崇洋媚外”精神。访问上海的内地人如何认知上海人和上海城?倘若外地人不得不感到“被上海人和外国人之间拍马屁式的游戏排斥”,那就有些糟糕了,离和谐社会更远了。


如果说奥运展现的是硬实力,世博展现的则是软实力。我将仔细观察工作人员和游客在场内外的表情和气息,这才是衡量上海文明的重要指标。“中外沟通”、“中西认知”从媒体人的角度来说也是值得关注的新闻点。世博会是各国抱着一种竞争意识来展现本国的高科技和先进文化的“赛事”。这本身是好事。竞争带来认真,认真带来成就。不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少政治,多文化”的和谐盛典。在我眼里,它与其说是展览会,不如说是嘉年华。


时间过的很快,欢乐中的世博也一瞬间过去了。


10月28日18时,我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难得抽空享受秋天傍晚的时光。忽然间,手机响了,香港的号码,就像平时一样接到了凤凰卫视“全球连线”栏目主编的电话。“加藤,世博快结束了,你从日本人的角度谈谈对上海世博的看法。在世博平台上,中日民间交流也遭到一定打击,理由你很清楚,你怎么评价这些。今晚有时间吗?”


“没问题,我去。”


很熟的栏目,除非真没空,抑或不在一个城市,我都不会拒绝。凤凰全球连线是我在中国上的第一个电视节目,后来也成为了做客最多的节目,对它有感情。


挂了电话,我才意识到上海世博要结束,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最近一段时间忙于处理中日撞船事件的种种后遗症,疏忽了世博的存在。多谢凤凰给我思考世博对中国带来了什么,对中日民间交流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去了两次世博,人太多了,根本没有耐心排队。仔细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是中国人。我在北京连线香港的主持人任韧,在上海连线的凤凰卫视评论员郑浩先生介绍说,90%以上的游客都是中国人。外国人来得太少,从借此机会加强中外交流、加深中西理解的角度看,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我曾向不少西方媒体人打听过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对上海世博感不感兴趣。他们基本认为:不大感兴趣,只做最基本的报道,其他都不做了,反正是政府的表演舞台嘛。


上海世博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中国人民,尤其是那些平时没有机会来到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来自内地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的居民。我在场馆内溜达溜达,听到许多外地口音,他们显得很激动,好像说着“上海好漂亮哦,太厉害了!”五星级酒店的老板向我抱怨,没想到预定状况这么差。兴高采烈的反而是如家、汉庭等商务酒店。


日本馆还蛮受欢迎的,作为日本人感到欣慰。就像任韧在节目上问我的,“我感觉日本馆在世博平台上与中国游客有双向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宣扬自己的文化。”谢谢任韧,这点正是我想表达的。上海世博的口号是“让城市变得更美好”。中日民间交流日益深化、扩大的今天,日本人早就把中国的发展视为自己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环保和节能,在2008年到2010年的国家大事密集期,国人正追求“绿色中国”。


日本把自己这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与中国人分享,对中国有好处,对日本也有好处,可以同时创造商机和友谊,即获得双赢。何况,世博对日本来说意味着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不过,日本馆布置得相对低调,这首先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我们把低调视为美德。其次是在中日关系依然处于复杂和敏感的形势下,日本人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促进草根交流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这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


日本发行量最大(1000万)的报纸《读卖新闻》10月29日发表了一篇社论“上海世博闭幕:损害了国家形象的强制性政治手法”。社论肯定了上海世博空前的规模和中国人民从中吸收了许多营养这两点,却明确提及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国际事件,包括撞船事件、限制出口稀土、诺贝尔和平奖问题等。社论指出,中国政府的一些手法违背了国际规则和舆论,并在结尾处强调,中国政府必须明白,只有坚持冷静的外交态度和对人权的尊重等基本原则,才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


日本社会有各种言论很正常,中国朋友也别太在意。


中国政府把上海世博看作是国家公关的大机遇,相关部门努力探索如何才能把世博宣传好。但过多讨论中国应该从世博得到什么,反而引起西方社会的质疑和厌烦,于是又开始了那些“中国威胁论”的西式报道。大部分西方媒体人认为,中国在利用世博得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更需要收敛。


中国崛起是不争而客观的事实,只要平平安安、踏踏实实地办好世博即可,不需要张扬。以上海世博为契机,中国政府和人民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今后中国必然日益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那么,其未来的国家公关战略必须是“光而不耀”。改革过程必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先生为后代留下的外交智慧——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我看来依然是奏效的,且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