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丹崖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9:37
|本章字节:2658字
2000年7月,我结束了青涩的初中生涯,两个月后,打点行囊走入了亳州三中,走进了文峰塔的殷殷视野。
那时候,校园扩建,校方圈置了一大片厂房做操场。推土机如狼毫笔在宣纸上游走轰鸣,压路机镇纸一样“收拾山河”,半个月左右,操场铺就,文峰塔下书声如潮。
那是一片开阔的操场,在东有魏武大道,南临曹腾墓,西有文峰塔,北夹建材街的有限区域里,这已经是不小的一座操场了。
经常听人说,看一个学生的格局,就要看他学校的操场有多大。这话有一定道理,也不尽然。我觉得低头看路只是一个人格局形成的一部分,我们还要学会向上看,仰望星空。
我很庆幸在三中读书的日子,晴天的夜幕里,有满天繁星,初为人师的语文教师黄凤云先生特别申请了两节晚自习,让我们在校园的操场上度过。那是两节别出心裁的课堂,也是在恰当的一段岁月里最适宜举行的校园pary。
那是一段适合谈理想、说大话的光景,少年心事可拿云。黄老师问我们今后打算做什么?我记得很清楚,我的选择是子承父志,做一名医生,最好是一名院长,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看到护士如花,一朵朵如睡莲,浮游在我的视野里……那是一个浪漫的想法,不料,后来,数理化纷纷凋零,史地政含苞,我偷懒讨巧选择了文科,从传统的角度附和了文峰塔的意义。
那些日子里,我喜欢倚着教室的阔窗听蝉,在城市的中心,难得有这样的蝉声;也喜欢推开窗子看文峰塔,从我的角度向上仰望,文峰塔的塔尖刺入云霄,穿破浓云,在夜幕里,黑越越,如一座纤细的山体注目着整座校舍。
我清楚地记得在文峰塔下举行的一次校歌比赛,天空飘着蒙蒙小雨,我们高一(4)班先唱了一首红歌《黄河大合唱》,然后高唱校歌“古塔巍巍,涡水汤汤,三曹故里,木兰家乡,有一所钟灵蕴秀的学校,亳州三中,你就是我读书的地方……”
这是一首凝聚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歌谣,听旋律,颇有“五四”魂魄,至今令我难忘,也不禁让我想起汪曾祺先生在自己作品《徙》开头的一段话:“很多歌消失了。有些歌只有极少人唱,别人都不知道。比如一些学校的校歌。”
岁月如歌,歌里有许多难以解释的因缘。
清乾隆中叶,知州郑交泰害怕亳州文风不正,特地于城东南隅建造了一座文峰塔,以倡文风。原五层,后绅士何天衢捐资复建二层,成为七级浮屠。明武宗时期,一位名叫薛蕙的进士及其子嗣,在文峰塔下建造薛家阁,治文传世,子孙后来改此塔为薛阁塔。文峰塔脚下后来建有薛家庙,庙宇损毁过后,被当时的有识之士垒土成台,名曰观音山,据说,无论是建庙还是垒土,都是有原因的,因为观音山下长眠着魏武帝曹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河南安阳对外宣称发掘曹操墓时,所有三中的读过书的学子都笑了,因为,他们都知道魏武长眠在观音山下。
文以载道,这是历代先贤的警世名言。从这个角度考虑,文峰塔下三中是幸运的,在文峰塔下读书的学子也是幸运的。我庆幸在这样一所学校播撒我宝贵的光阴,随着年华日渐斑斓,我也愈加发觉,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文峰塔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