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铭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0
|本章字节:10314字
异性之间的友情是淡淡的思念,就像一杯清酽的茶,它能给你清香,让你回味无穷;它能唤起你美好的回忆,能鼓励你更好地直面未来,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异性之间的友情是博爱的,你可以与不止一位异性朋友保持和建立友情,你也可以舍弃你认为不适宜与之继续保持友情的任何人,而无需承受任何道义上的责任或良心上的责备;友情也像爱情一样是纯结的,如果超越了异性友情的界限而儿女情长,那就不是友情了;友情又是平凡而处处体现的,你工作学习的团队,你身边的亲友,你遥远的朋友,都会与你建立或保持友情。
也许,我们就是生活在广袤宇宙中的那只渺小的蚂蚁,因为行走的太匆匆,而仅仅是和另一只蚂蚁触碰了一下触须,没能彼此拥抱,走了很远,突然感到心中有些许遗憾。浩淼的空间,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广阔,来来往往的人流中相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成为朋友,实在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如果你已经拥有,那就好好珍惜,好好呵护,不要在自己匆促的人生旅途上,留下遗憾的印痕!
寂寞中骄傲绽放
◎耐得寂寞,超越寂寞
人在寂寞和惶恐中什么念头都会产生,连最后一点意志力也会让位给侥幸。
——《寂寞天柱山》
寂寞,是每一个人都不愿与之为伴的,但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逃不脱寂寞的纠缠。虽然寂寞与孤独同为一种精神状态,但寂寞是不等同于孤独的,孤独只是生活中一种独坐一角的、无助的姿态。它的骨子里有媚俗的一面,有一种渴求人观赏的欲念,惹得一些艺术家们,喜欢把孤独的标签贴得满身都是。而真正的寂寞的心境不会只是孤单的凄清,这得益于寂寞的秉性。
寂寞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而然的,无法掺入任何人的主观成分的天然状态,一种应该带有审慎的、细致的思考的意识。寂寞是柔软的,寂寞像温水,像轻风,你感觉不到它,在这个充满坚硬物质的世界里,它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寂寞本身却是敏感的,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辛劳地寻找着自己的寄居地。它像一汪清泉似的,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当你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你才意识到,寂寞已经无可挽回地侵占了你的精神世界。
寂寞没有孤独那么不幸,它不能因喜欢或不喜欢而任人取舍。无论凡人还是伟人,只要夜静更深,或不得不独处时,寂寞便会悄然而至,使人深切的体会自己,体会人生的意义。也许还可更进一步的触发思维的灵感,擦亮心灵的火花。
或许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寂寞的,心灵上的寂寞会像一块干涸已久的田,希望得到雨露的滋润,所以人的一生总在寻寻觅觅,患得患失。也许,对于友情的渴求正是源自于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寂寞。友情的需要产生于寂寞感,而寂寞感更多地产生于心灵的距离。天地万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过是求其类,应其友而已。地球是浩瀚宇宙间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证实有生命的行星,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对此证伪。也许正是这种浸入骨髓的寂寞感使人产生了对友情的追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处境,使得善感的人类常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有一天,人类收到其它星球传来的智慧生灵的信息,人类的这种寂寞感也许会瞬间消失,虽然两颗星球之间的空间距离依然存在。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寂寞。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寂寞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寂寞,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
其实,独处也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他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古书云:“寂寞者,清静,无声”,人生有许多的寂寞,有太多的无奈。寂寞在静谧中默默的度过,很多时候有许多人是无法忍受的。它时而让人无声无息,时而又让人在空寂的月轮中爆发出歇嘶底里的吼叫。这种寂寞的体验,是十分的私人化的,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寂寞;但若想排遣寂寞也不是一件难事,有人群的地方,甚至只要有声音,即便是那些毫无规律、更谈不上美的噪音,都是寂寞的对手,每遇此时,寂寞便悄然而逝。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没有寂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能战胜寂寞的人生才可能是圆满的人生。人有时是需要学会和寂寞相处的。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自嘲自己居住的屋子是:“门掩草,径生苔”。这足见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是何等孤独寂寞。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读书写作,潜心创作,生活虽然看来索然无味但他却饶有兴味:“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可见,成大事者大都善于和寂寞打交道,和孤独交朋友,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著名作家姚雪垠一生有三个座右铭,第二个座右铭便是:耐得寂寞,勤学苦练。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姚老解释说:“这里还有点辩证法呢!耐得寂寞的目的,是为了勤学苦练。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学苦练,从而做出成绩来。这样,人们就会承认他、记住他。相反,耐不得寂寞的人,就会心存浮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赶时髦。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坐下来刻苦学习,更谈不上埋头钻研,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当然也就不可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人性中有一种寂寞的潜质,也许真的美丽只能由自己欣赏、自己感受。寂寞才是占领大半人生的伴侣,寂寞才是伴随生命的主旋律,所以每个人都依然寂寞,寂寞也无比美丽。
究竟什么是寂寞,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有一个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我寂寞。”民间灾难的最大困境是无处投诉、无处求助,连朋友、亲戚也变得极不可靠,因此,轰轰烈烈的外像中常常隐藏着大量中国人彻骨的寂寞。
南怀瑾大师对于寂寞有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寂寞是钱财买不到的”。他提到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句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认为“独怆然而涕下”的独字,是指没有一个人或者只有一个人空灵地在这里,这就是大悲的境界,菩萨的大悲心。他还告诉人们一个经验:当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跑到高山顶上或大沙漠里,非常宁静,自己的眼泪就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这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欢,那是一种无比宁静的舒服,身体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痛苦、烦恼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空山夜雨,万籁无声”。只听到空山里雨水拍打树叶的声音,别的什么都没有。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在这种境界中,没有了身体,人和宇宙合一了。所以,南怀瑾大师最后的结论告诉大家,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没有用的。
余秋雨先生在《关于名誉》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名誉和寂寞之间的关系,两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态,既不会萎缩,也不会嚣张了。”一个人的寂寞,不是名誉、地位或是有形的幸福就可以消除的,真正让我们感觉到寂寞的,是灵魂的寂寞,是那种有苦、有乐、有喜、有悲无处申说的寂寞、任何人都不能真正体谅到内心苦乐的寂寞。
有的时候,生命到了“升华”,寂寞也会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美。难道说:因为害怕“寂寞”就不继续生活了吗?生活还在继续、时间还在继续、生命还在继续。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能对人生有热忱,生活才有光亮。人与人之间在有形的亲密之下,还是有着无形的距离的,而且这距离有时很远。但是,我们不必为这距离而觉得悲观,我们只是必须承认这是一些事实而已。一个人能承认事实,就会有力量去面对事实,能面对事实,就不会觉得寂寞是可怕的了。
对于我们而言,只有学会享受“寂寞”,才能超越寂寞,才能在萎缩的生命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只有学会享受“寂寞”,才能把自己融入自然,完美地领略春花的绚丽、夏天的浓烈、秋色的清幽、冬雪的晶莹,懂得珍惜生命、善待亲人、关爱朋友。幸福快乐的生活。学会“享受寂寞”,不仅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乏味,反而还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滋味。当自己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才会发现孤独的时候人是最冷静的,也是最自信的,寂寞的世界也有自己,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主宰的世界。
◎寂寞诗文,寂寞帝心
有的文人为了摆脱依附而远逃山泽,在无所谓尊严的冷僻角落寻找尊严,在意想不到的物质困境中失去尊严,结果,只在寂寞的诗文间呼唤着尊严。
——《汉堡残稿》
文人与书为伴,与纸笔为友,常常独处一室,沉思默想,也许这看上去有些寂寞,但真正的文人并不以此为寂寞。真正甘于寂寞的文人,不会感到寂寞,因以寂寞为常,反而不觉寂寞。深感寂寞者,往往是不甘寂寞,至少一时想突破寂寞的包围,但愈是躁动冲突,反而愈加寂寞。泰戈尔说:“快乐像露水一样脆弱,大笑之际就消失无遗。但悲哀是坚强而持久的。”寂寞是毒药,慢慢发作,直到痛入骨髓。也只有敏感的心,才能通过笔尖,流淌出精美的词藻。那些细腻的心灵,一旦被寂寞拥抱,便迸发出千古绝唱!
诸子百家里最寂寞的,莫过于庄子了,这份寂寞缘于世俗的悲哀,也缘于他的高度。他就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拍起浪头高达三千里,驾着云气,盘旋而上。人们向上望的时候,只见天之苍苍,不知哪里是哪里的本色。大鹏向下俯视时,就像人们从地面上向上仰视一样,那时因为他飞得太过高远,高得使它无法看清地面的本色。庄子就是这只鲲鹏,站在天道的高度,去审视这个纷乱而无宁的时代。他希望无为而治,错误的认为:只要顺其自然,不治而天下自安,治而天下更乱。这怎么能为欲以武力征服群雄的统治者所用?这就是庄子有才而无用的悲哀。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还有人间大道,天地精神与他为伴。对于精神领域的道的体悟,庄子认为:“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敏感的心是脆弱的,而脆弱,又往往为痛苦的天平增加了砝码。在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寂寞,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他的生命,萦绕着一颗敏感的心,挥之不去。
看得太透的人容易寂寞。太过寂寞的人则会不快乐。李清照,一位被寂寞消磨得“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在那个陆游都认为“辞藻非女子事也”的时代,她错就错在了不该拥有如此横溢的才华,错就错在了不该拥有如此之高的觉悟与思想。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她拥有了这些,她将自己推上了寂寞的悬崖,也因此而拥有了难耐的寂寞。她的每一阕词,每一句诗,甚至每一个字无不渗透了内心的寂寞与凄苦,令人读后,肝肠寸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一声叹息道出了多少痛苦与无奈,但这痛苦与无奈几百年后才被人理解。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苏东坡豪迈豁达乐观的思想里,其实,也有着一种情归何处的悲廖,即使是那“大江东去”的气魄,也无法掩盖他在夜深人静之时无人倾诉的孤独。在一群政治手段上的大师,文化上的小人面前,皇帝也无能为力。“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曾这么说。苏东坡自己也曾感叹“高处不胜寒。”是啊,一群小人把当时的文化上的标志性人物成功地陷害了,这已足以使他们名传千年之后,哪怕是臭名亦无所谓。苏东坡被绑着,长途押解。这位自称“天涯倦客”的大文豪,又开始了自己的茫茫征程。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里说得好,“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东坡何许人也!东坡何罪之有啊!东坡在示众?可悲,是苏东坡之悲,古代文人之悲,历史之悲,甚至整个中华民族之悲。美好是那么脆弱,历史是那么苍白无力。于是他便将寂寞印在纸上,镌刻在后人的心中。“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花前对酒,月下同游。那个把酒问青天的东坡,遂成后人心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