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石公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5
|本章字节:4762字
夫为国之道1,恃贤与民2。信贤如腹心3,使民如四肢4,则策无遗5。所适如支体相随6,骨节相救7,天道自然8,其巧无间8。
[注释]
1为:治理。
2恃:依靠,依赖。贤:有才能的人。这里与”民”相对,意为贤士、贤臣。
3信:信任。
4使:使用、驱使。
5策无遗:决策没有遗漏。这里指决策不会失误。
6适:往,到去。这里指军队行动。支体:意同”肢体”。支,通''肢”。四肢。
7救:援助、救护。
8自然:天然,非人为的。
9无问(jian):没有间隙。间,缝隙。
[译文]
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依靠贤士与民众。如果信任贤士如同自己的心腹一样,驱使民众如同调动自己四肢一样,那么策略就不会出现失误。所作所为就像自己四肢与身体相互随从,骨头与关节相互照应一样,合乎上天赋予的自然形态,其中的巧妙毫无缝隙。
[解析]
本节是《三略》重视贤士、重视民众思想的体现,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依靠贤士和民众,强调贤士是国家和军队的栋梁之才,民众是胜利的基础。信任贤士如心腹,使用民众如手足,就不会失策。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世界上第一宝贵的资源就是贤士,贤士不仅指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有杰出的才干,领导者工作成就的取得,无处不需要贤才的聪明和智慧。
治世用德,乱世用才,这是历代执政者用人的成功经验。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已经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命,代之出现的是韩、赵、魏三个新兴的国家。在魏国,促成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国君是魏文侯。这一年,他已经执政二十二年了。此后,他在位十六年,继续推行改革的措施,使魏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在这个改革图强的过程中,尊贤任能对魏国的繁荣起了重大作用。魏文侯尊贤至诚,他的老师田子方认为:”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魏文侯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他对贤士十分尊重,就是对拒绝做官的贤士也照样礼敬。他对贤士段干木拒不出仕不仅不生气,反而送去百万俸禄,对他的礼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魏文侯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按才任用,由于他尊贤任能,用人不疑,使他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一大批贤才都涌向魏国,在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李悝、西门豹等政治家、军事人才的帮助下开创了魏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代。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当时第一流的贤才,如王翦、王贲、蒙恬、李斯、尉缭、姚贾等。他们有的是军事家,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外交家,他们都不是秦人,却在尽心竭力地为秦国效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固然离不开秦国本身已经取得对山东六国的明显优势的吸引,然而众多杰出人才来到秦国以后,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干,为秦国制定和实施克敌制胜的谋略,最为关键的还在于秦王赢政知人善任,海量容才,以卑恭谦逊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臣下和纷至沓来的宾客。正是一代雄主过人的眼光和胸襟,激励着大臣为秦的统一运筹于帷幄之内,武将也为之驰骋于千里疆场。尉缭、李斯等文武大臣都竭忠尽诚地为秦国效力,来报答秦王赢政的知遇之恩。尉缭根据自己的反问计设想,同时综合他人类似的建议,并借鉴秦国历史上施行反问计的成功经验,为秦王制定出统一夭下的总战略方针:用间与用兵相结合,政治瓦解与军事进攻相结合。根据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秦国相继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在统一过程中,秦王赢政折节纳人和知人善任,充分调动了文臣武将为秦效力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秦的统一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治理国家确实需要贤士,但更根本的还需要依靠民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兴亡决定于民心的向背,这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为政者如果不以人民为念,轻则亡身,重则亡国。因此古代一些英明的执政者为赢得民心获得政治资本,也能做出一些示范。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猛攻荆州(今湖北江陵)。当时正以客卿身份居住荆州数年的刘备受命负责御敌之事,不过接到曹操领军来袭的报告时,敌军已经迫在眼前。在当时的情形下,只有撤退而已。结果,无数仰慕刘备仁德的百姓都跟着他走了。带着一大堆碍手碍脚的非战斗人员,使得行军速度缓慢下来,如此下去,被曹操追上,是旦夕之间的事情,有人建议抛弃随军的百姓,刘备却以凛然的态度说:”要完成大业,必须以人民为根基,这么多百姓由于仰慕我而跟来,我怎么能丢弃他们不管呢?”刘备所强调的民本主义,当然和近代的民主主义不同。然而,在绝对专制政治统治形态的当时,以保护人民为优先的君主,可以说是对民众力量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