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中略(二十)还师罢军削弱将权

作者:黄石公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5

|

本章字节:4706字

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1,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2。还师罢军,存亡之阶3。故弱之以位4,夺之以国5,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6。存社稷罗英雄者7,《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注释]


1卒(曲):通”猝”。突然。仓猝。


2与:给予,授予。


3阶:缘由。


4弱之以位:即以位弱之,指采用加官进爵的办法来削弱将帅的势力。


5夺之以国:以国夺之,指采用赐予封邑的办法来剥夺将帅的权力。


6驳:杂而不纯,泛指混杂。这里指称霸诸侯的人他的理论驳杂。


7社稷:土谷之神。社,古代帝王和诸侯祭祀的土地神;稷,古代帝王和诸侯祭祀的谷神。历代封建王朝立国后必先立社稷坛,灭人之国后必变置所灭国的社稷,因此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被用来指代国家。


[译文]


民众一旦组成军队就不能仓猝解散,威权一旦授予就不能突然更改。撤军回师的行动,是君主存亡的决定因素。所以采用封官加爵的办法来削弱将帅的势力,采用赐予封邑的办法来剥夺将帅的权力,这就是称霸诸侯的人所用的策略。因此,称霸诸侯的人的兴起,其理论是杂乱的。保全国家、网罗英雄,这就是《中略》所论及的权势,所以历代君主对此是秘而不宣的。


[解析]


本节再次强调削弱将权的问题,提出”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意思是说班师回朝时,是君主权位能否保住的关键。因为班师回朝的将帅是战功卓著的功臣,处理不好就会失去人心,但他们握有重兵,不处理又会威胁到君主的地位,所以采用封官加爵的办法来削弱将帅的势力,采用赐予封邑的办法来剥夺将帅的权力,这就是霸者用人的策略。


作人臣的,也要了解霸术。《中略》是讲霸术的,极其驳杂,其要点是知人用人,通权达变,也是历代君主秘而不宣的秘学。作人臣的,深晓《中略》后,对外可以克敌建功,享受荣华富贵,对自己可以明白如何保全性命,终生平安。


在历史上,每当战乱初起,不管是内战还是外战,战争的胜负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历来对受命于危难的将帅都要举行极为隆重的仪式,授予其极大的权力。但战争结束后,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谓”新的矛盾”就是将帅功臣与加强君权的矛盾,所以君主一方面要解除将帅的权力,使其无法以一时之私愤,图谋不轨;另一方面又要加官进爵,明升暗降,在表彰其盖世功勋的同时,只给他挂一极其荣耀的虚衔;最后封给他富饶的土地,赐以珍玩美色,让他去享清福。所以大战一停,还师于朝之时,也是存亡的关键时刻。发生在春秋时期吴国,功高一世的谋臣孙武和伍子胥在胜利后所持的态度不同,结局也截然相反,原因就在于孙武明白这一道理,而伍子胥却暗于此道。吴王阖庐打败楚国,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以孙武功劳最大,但孙武不愿做官,执意回乡,归隐于风光秀美的罗浮山。吴王让伍子胥设法挽留孙武,私下里孙武劝伍子胥及时隐退。无奈伍子胥不以为然。孙武见他不听忠告,只好只身飘然离去。而后来伍子胥终于被吴王夫差赐死,完全应验了孙武当初的预言。


张昭是三国时东吴的创业之主孙策最为得力的大臣,孙策临终时,将辅佐继承人孙权的重任托付给张昭。然而孙权年轻气盛,继位之后,一心想与北方的曹操争雄称霸,加上他玩心又大,喜欢喝酒打猎。张昭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多次当众指责孙权,君臣之间产生了分歧。由于张昭是前朝老臣,孙权不好严厉处置他,便不给他实权,而是让他坐冷板凳。先后两次安排丞相的人选时,大臣们都归心于张昭,但都被孙权婉言拒绝了,名义上是”优待老臣”,仿佛完全是为了张昭着想,实际上却是在玩弄外交辞令,对张昭明升暗降,外尊内忌。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往今来,确实有不少智者仁人、将帅功臣,因其才能出众,功高震主,招来君主小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失了性命,于是自动避招风雨就成了一些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策略。


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在清初复杂而动荡的时期,先后辅佐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三朝四个统治者,在清初政治舞台上活动了50年,对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范文程所处的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后金和清统治阶层,一直存在着满人对汉人的疑忌和歧视。范文程身为汉人,又是大臣。在这种微妙环境里,处境自然险峻。一方面,他要忠于清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小心谨慎,在内部权力倾轧中保存自己。因此,他虽然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但他仍为人深自谦退,处处小心。顺治九年(1652年),他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免得”功高震主”,便把草拟的奏稿大部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功成身退后,他徜徉在花木虫鱼之中,以诗书骑射教习子弟,太太平平地度过了晚年。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