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中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6
|本章字节:7668字
尽管车辆增加,修建地铁,扩展环行路……可哪里赶得上人生的快!?于是,上、下班乘车,就成了一门“学问”。
先说上车,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车门停在身边,可收“先据要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此中诀窍: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盘,千万莫被随车涌来的人流冲走(好在你身后还有助力之人)。中策则为“贴边”。外行正对车门,拥来晃去,枉费心力。尤其是北京不同于外地,哈尔滨上车是“能者为王”,上海人多少顾及颜面,但动辄大呼小叫,使你无心恋战。北京人又要讲点风格,又要赶紧上车,车门前便非好去处。你是否注意过:售票员洗车,从来无须擦车门两旁——那里全被精明的挤车人蹭得一干二净了!贴住边,扮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一点一点把“无根基”者拱开,只要一抓住车门,你就赢了。下策呢,可称“挂搭”。一般人,见车门内外龇牙咧嘴之惨状,早已退避三舍了。司机呢,只要车门关不上,也不敢贸然走车。这时,你将足尖嵌入车门(万勿先进脑袋),而后紧靠门边,往里“鼓拥”,自可奏效……
看到这段话,凡挤过车的人都要捧腹大笑的。作者观察仔细,对各地的风情了解得清清楚楚,使人如入其境,遣词造句既得体又幽默风趣,使人既了解北京挤车之难,又能以轻松的心境对待之,消除忧患,实在是十分巧妙。
多数人都感觉到年龄渐长等问题,也是难以解脱的烦恼,看看应怎样以幽默来对待这个难题:
着名演说家罗伯特说:“我争取在最年轻的时候死去。”他不论在私下还是在公共场合,都把年龄看得很轻,以一颗年轻并富有趣味的心而出名。因此,在他70岁生日那天,他还签了一个为期5年的演讲合同。
幽默就是这样,让人心胸开阔,延年益寿。
幽默使大事化小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一个很忠实的小仆人,可他有点懒惰。
一天,伏尔泰对他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小厮赶忙殷勤地把鞋拿来了。伏尔泰一看惊呆了:鞋上仍然布满着昨天出门时沾的泥迹尘埃!
他问道:“你怎么早晨忘记把它擦擦?”
“用不着,先生。”儒塞夫平静地回复,“路上尽是泥泞污浊,两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要和现在一样脏吗?”
伏尔泰微笑着走出门。小厮在他身后跑步追了上来:“先生慢走!钥匙呢?”
“钥匙?”
“对,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
“我的朋友,吃什么午饭呢,两小时以后你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嘛!”
仆人对主人服务不周,当然会引起主人的不快,主人往往会训斥仆人。然而,伏尔泰却以微笑和幽默对待此事,将不愉快之事变为轻松,而且使仆人在笑声中得到教育。伏尔泰真可称得上是幽默家。
将事情化小,确实是日常生活中运用幽默力量的好方法。面对生活中可能引起麻烦的事情,我们借助于幽默,共同欢笑一场,就能把这麻烦放到适当的位置而不致于过分忧虑和不悦。以轻松的态度对待麻烦,共享欢乐会使麻烦同整个生活相比之下变得不那么重要。
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富翁,但是,他在日常开支方面却很节约。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租一间最廉价的房间。
旅店的经理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么廉价的小房间呢?你的儿子来住宿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我的父亲却不是。”
洛克菲勒就是这样,以幽默来对待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在生活中,如果人们能常以幽默来对待各种事情,如在寒冷、炎热、潮湿的令人难熬的日子里,说上几句逗人开怀的笑话,肯定能振作大家的精神。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只要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被一些框框所束缚,就能借幽默的力量,给生活注入兴奋剂。
幽默揭示丑恶现象
幽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讽刺丑恶现象,这就是“匡正时弊”法。
古往今来,封建迷信坑了不少人。有一些对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喻、劝戒,读后令人捧腹!下面试举几联:
某座财神庙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人为难!”联语以财神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坐等钱财的懒汉。
杭州万松岭下也有一座财神殿,庙宇破败,财神菩萨泥土剥落,但香客依然络绎不绝。于是有人在财神殿两侧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即使在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由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尚未根除,也产生了一些丑恶现象。因此,运用“匡正时弊”法的幽默技巧来揭露、鞭笞这些丑恶现象,仍显得十分必要。
如石河先生把某些名片称之为“明骗”:
无声唱片,特种炮弹——谁想成名,它能包办:要挂多高的衔,就挂多高的衔;要当多大的官,就当多大的官;要发多肥的财,就发多肥的财;要露多红的脸,就露多红的脸。名片——明骗,小纸一张,威力无限。
杨翰端先生的“贬值谣”把大锅饭中的怪现象讽刺了个够:
年过四十算“青年”,短训三月算“大专”,工龄熬满算“教授”,照书抄录算“考卷”。领导拒贿算“新闻”,退出占户算“模范”。质量低劣算“名优”,不骂顾客算“笑脸”。唱个歌儿算“歌星”,拉笔赞助算“导演”,乱凑词语算“诗人”,挂个虚名算“主编”。两篇短文算“作家”,别人配音算“演员”,戴顶帽子算“着名”,出本庸书算“经典”。
……休道贬值处处有,难得糊涂闭只眼,你好我好他也好,最香还是大锅饭……
人们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要用幽默的“匡正时弊”法加以讽刺鞭笞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此恨之已极,深恶痛绝,直接抨击或咒骂已难解心头之恨,于是“悲极生乐”,通过嬉笑怒骂、讽刺打油诗等形式来宣泄。
幽默寓教于笑声中
无数的实践结果证明,风趣幽默的批评教育,在笑声之中容易被人所接受,见效也就比较明显了。说起教育,人们容易联想到那一副副正儿八经、毫无笑容的面孔,一套套令人不着要领的抽象理论,一群昏昏欲睡的听众。其实,造成人们的这种理解和印象,完全是由于教育工作的方法失当所造成的。教育,当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这并不排斥应该让受教育者发出欢快的笑声。寓教于笑声之中,是教育的有效方法。
有一个“懒师拜懒徒”的幽默,是用来教育那些游手好闲的浪子的。
一个游手好闲的浪子,只恨自己懒得不到家,颇想找一个懒店进修一番。于是,他就到处打听哪里有懒店。
一天,他打听到确有一个学懒店,便欣然前往。到了懒店门口,他屁股充作脸,退着进门去。学懒店的师傅大喝一声:“呔,怎么不懂规矩,何事不把脸对着我!”浪子仍然背对师傅答道:“尊师在上,容愚徒一禀:来时背对师傅,辞别时可不转身也。”师傅一听,瞠目结舌。少顷如梦初醒。拒浪子于门外曰:“我可尊你为师也。”
再举“重建阿房宫”一例,它是用来批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教育水平之低下的。
督学到一所中学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
学生满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盛怒之下,督学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的复函说:“烧了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批评,是教育工作中对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武器。批评要想达到效果,就必须与人为善,就必然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有时候,一句巧妙的幽默言辞的确能胜过许多句平淡乏味的说教。
那么,为什么幽默风趣的话语能起到教育作用呢,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的,实践证明直截了当地当众批评某个人,决不是好办法,它或者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驳,找到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或者对方会以沉默相对抗,口服心不服,并从此积怨于心。这样,批评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所以心理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要当众斥责人。”这是很有道理的。而采用幽默式的批评却保持了对方的脸面,不会使对方产生对抗情绪;另外,由于采取的是影射而不是直说的方式,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回旋的余地,就更能深刻地领会批评者的良苦用心。
一位年轻画手就近找到一处住房,在搬家之前,他对他的好友说:
“我想把房间的墙壁很好地粉刷一下,然后在墙上画一些画。”
“你最好是先在墙壁上画画,然后再粉刷墙壁。”深知这位年轻画手水平的好友劝他说。
这位好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年轻的画家自然会体会、深思,该如何把自己的画画好。
其次,幽默能把原来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出人意料地连在一起,使人们产生惊奇,产生笑,人们在联想中,会意识到说话人的真正目的,从而愉悦地接受说话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