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幽默的技巧(2)

作者:水中鱼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6

|

本章字节:7874字

某校一次年级老师会议上,最后一个议题是决定学生春游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老师们各持己见,意见很多。最后,年级组长提议利用三天时间带领全年级学生同游青城山。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共识”。


在一片笑语欢声中,某老师正色且大声地说道:“组长,‘疾风知劲草,国难识忠臣’,我是坚决拥护您的,跟着您寸步不离。头可断,血可流,到了山上也决不把您丢!”


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面对一件极小的事情和说不上是“七品芝麻官”的年级组长,竟说出了类似“文革”中“站队”的言词,且用上了只有对领袖才用的词语。这些“重大”的词语突然“屈尊”于这轻松、随和的语境,显得极其不协调。然而正是这种“大”与“小”,“重”与“轻”的言和境对比的失调,才创造出幽默的韵味,活跃了交际气氛。


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有非常友好的华人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双方交谈得投机之时,冯骥才突然发现那孩子穿着皮鞋跳到了床单上。这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而孩子的父母竟然浑然不觉。此时,任何不满的言语或行为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怎样让孩子下床呢?


冯骥才很轻松地解决了,凭着他的阅历和应变能力,他幽默地对孩子的母亲说:“请您把孩子带回到地球上来。”主客双方会心一笑,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这里冯骥才只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样,把“地板”换成了“地球”,但整个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对于墙壁、天花板、桌子、床铺而言,而地球则相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而言。“地球”这一概念,把主客双方的心灵空间融入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这时,孩子的鞋子和洁白的床单之间的矛盾便被孩子和地球的关系淡化了。


将一些用于庄重场合的比较严肃的语言运用于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大词小用”的幽默技巧。


着名演员赵本山主演的获奖小品《相亲》,就有这样的台词:“你打小归父母管,出嫁了归丈夫管,老了又归儿女管,你啥时候能给自己承包一段,自己说了算?”还有:“儿女的信,父母看就是领导审查。”


在这里,作者把“承包”、“领导审查”这些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术语,巧妙地用在日常普通生活中。观众的笑声、掌声便证明了它的幽默与魅力。


有一作者撰文介绍着名演员葛优时说:“燕京饭店附近有一座高楼,其中一套住着一个前额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小伙子,他叫葛优。”


这里把当年用于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毛主席语录”用来形容葛优的形象,既让人想到他的高额大脑的长相,又让人联想到他的成功是在喜剧表演艺术上的功力以及他大有可为的远大前程。


在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把男女恋爱关系的结束戏称为“断绝外交关系”,把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天上班谓之“走马上任”,甚至把患“妻管严”的丈夫对妻子的谈话戏谑为“早请示,晚汇报”等等,都属于“大词小用”法的类型。


“大词小用”作为幽默技巧之一,随着它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交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欢乐和笑声。


随意可成就幽默


“随意成趣”,是对产生幽默趣味的种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乍一听,是信口开河,再一想,却耐人寻味。


我们这里所说的随意,并不像海市蜃楼那样虚无缥缈,让人难以捉摸,而是贴近生活的。完全可以套用一句搓麻将的术语:自摸。


随意就是顺其自然,自然才能成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典意趣;白天鹅宾馆、金三角企业家俱乐部、新空气艺术团、知了书屋、阿信小吃店、咪咪发廊……则颇有现代气息。


要是来个无底洞夜总会、聊斋咖啡屋、野猪林舞厅,这样取名***不类不说,又有谁敢去问津光顾呢?


因此,运用“随意成趣”的幽默技巧,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和谐,二是自然。


夏夜,有个人在朋友家小坐。


啪的一声,他打死一只蚊子。一摸,胳膊上已经鼓起了一个大包。


“咦!这蚊子怎么专叮外来人啊?”


“这是我们家的看家蚊子!”男主人笑了。


“哼!”女主人却借题发挥,说:“连我家的蚊子也学会喜新厌旧了。”


一时不知道这话里包的是什么馅,客人坐也不是,走也不是。


“嗯……啊……明白明白……”客人突然自言自语,念念有词。


“你在跟谁说话呢?”女主人惊异地问。


“你没看到你们家的看家蚊子在跟我咬耳朵吗?”


“那它跟你说什么?”女主人脸上的乌云散开了。


“它说哼哼哼,又说嗡嗡嗡。听懂了吧?”


“我又不是蚊子!”女主人忍不住笑了。


“它对我说,我咬了你一口,才知道你是个男的,要不然,我还当你是第三者插足呢?”


大家都笑了。幽默趣味驱散了夫妻间即将发生的一场风波。这就是和谐。


借语作桥找幽默


“借语作桥”是指交谈中的一方从另一方的话语中抓住一个词语,以此为过渡的桥梁,并用它组织成自己的一句对方不愿听的话,反击对方。


过渡桥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头相通,且要契合自然,一头与本来的话头相通,另一头与所要引出的意思相通,并以天衣无缝为上。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邻居的图书室浏览书籍,发现有一本书很吸引人。他问邻居是否可以借阅。


邻居说:“欢迎你随时来读,只要你在这里看。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个房子。”


几个星期后,这位邻居来访马克?吐温,向他借用除草机。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但是按我的规矩,你得在这栋房子里使用它。”


马克?吐温的幽默感表现在借用对方的语词表述了与对方意愿相悖的意思。


“借语作桥”法的难处,不是寻找两头契合的词语,而是从对方的话头中看中一个词语,把它抽出来,这个词语要便于组成你自己的语句。这好像是小学生做造句练习,不过比小学生的造句练习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造出来的句子意思不得与对方的愿望一致或相似,只能与对方的愿望相反。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欠下的医药费他却无法付清。最后医生登门催讨。


医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条命的,我希望有价报偿。”


“这个明白。”萨维奇说:“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两卷本《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这比向对方表示拒绝或恳求缓期付款要有趣得多。其方法并不复杂,不过是接过对方的词语(生命),然后加以歪解,把“生命”变成“一生”。显然,二者在内涵上并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能挂上钩就成。


“借语作桥”法的功能很多,不一定都得用于斗智性的戏谑,也可用于一般性的调侃。其特点是抓住对方话头中的一个词语,构成一个无任何攻击性的句子。


“借语作桥”在于接过话头以后,还要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敢于往脱离现实的地方想,往荒唐的、虚幻的地方想。千万别死心眼、傻乎乎,越是敢于和善于胡说八道,越是惹人喜爱。


推陈出新来自模拟幽默


“模拟幽默”就是把大家熟悉的原本的语言情境,移置新义,与原义形成对照,从而产生不协调之趣,造成幽默感。


运用“模拟幽默”要把握好这样三个字:名、热、新、名,就是你所模拟的应当是知名度高的名篇、名言、名句,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台词、俗话等。


热,就是你要表达的内容应与时代合拍,最好是人们关心思考或者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这样就能很快引起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


新,就是观点新。这是模拟幽默法的灵魂。也就是说,旧瓶装新酒还不够,还必须装上新的气息,以造成幽默的醉人气氛。


“模拟幽默”的技巧有顺拟法、反拟法、别拟法、拟人法等。模拟的要诀在于出人意料地把毫不相当的事扯在一起,内容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距离越大越能引起惊讶;在形式上则越是接近,越有幽默的效应。


顺拟法是顺着旧格式拟出新的内容。由于这种手法多用于触景生情而即兴创作,所以,常能迸出新的寓意和偶发词。


反拟法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偶尔反用其意,造成新奇的幽默感。比较而言,反拟比顺拟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反差造成的效果。


有一位领导,在大会上做报告。为了同腐败现象斗争到底,他坚决地说:


“谁说我们总是杀鸡给猴看?我们还要杀猴给鸡看!”


反腐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杀猴给鸡看”这个反拟的幽默在这场斗争中,不是扮演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吗?


反拟法看起来简单,只是要将现成话反过来说,但是必须说到点子上,才有幽默感。只要你懂得点到为止的道理,强扭的瓜也甜。


别拟法就是要拟出幽默的别拟来,这也是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的。比如,我们把那些为儿子安排锦绣前程的父亲叫做“孝子”,这已不是封建礼教所指的“孝子贤孙”了,而是孝顺自己儿子的“孝子”了。


别拟法要拟得自然贴切,切忌生搬硬套,应当追求一种天然的妙趣,人为的痕迹越少越好。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模拟的方法,使幽默感在模拟中创新呢?一方面是顺应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人们喜新恋旧的心理,将这两种心理移植在一起,也便产生了模拟幽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