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瑟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本章字节:11598字
军事战略家汉尼拔
汉尼拔·巴卡(ha
ibalbarca,前247—约前182),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生长的时代正逢古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落败给罗马之后,汉尼拔之父哈米尔卡·巴卡为了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亚半岛。根据历史学家李维的记载,当汉尼拔央求与父亲同行时,哈米尔卡要汉尼拔在神殿内发下了终生与罗马势不两立的重誓。当哈米尔卡在战争中阵亡之后,其婿哈斯德鲁巴继任为统帅。
哈斯德鲁巴采用以外交为轴心的策略,以巩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经贸基础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并与罗马定下条约,以埃布罗河为双方界线,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伊比利亚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并再次逐渐壮盛起来。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刺杀身亡,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
接下来,两年内汉尼拔除了巩固自己的声势之外,并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战。顾虑到汉尼拔日渐壮大的势力,罗马人与西班牙城市萨贡托结盟,宣布此城为罗马保护地。因为萨贡托远处埃布罗河之南,汉尼拔认定此举违反了双方的条约,因此出兵将其包围,并在8个月之后攻陷此城。对此罗马向迦太基发出通牒,要其将汉尼拔交付与罗马受审。面对汉尼拔此时如日中天的声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绝了罗马的要求,并随后向其宣战,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于是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完全掌握了地中海内的制海权,战败的迦太基受条款所限无法建立能与其抗衡的海军。因此汉尼拔计划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策略,他在公元前218年春天从新迦太基出发,率军翻越比利牛斯山,穿过敌对高卢人的领土,在9月率领38000步兵,8000骑兵,及37只战象,渡过隆河,避开罗马派进高卢军队的拦截,于秋天抵达阿尔卑斯山脉边缘。
面对坎坷的气候,险峻的地形,统帅一支种族语言混杂的军队,对抗山地部落不断的骚扰攻击,汉尼拔完成了在罗马人眼中绝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在冬季成功跨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据估计,在整个过程中汉尼拔损失了将近半数的兵力。
46岁的汉尼拔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证明他在内政上的能力不亚于他的军事才华。战后他先低调行事了一阵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败使他不久之后便出头予以整治。他被选为行政官后恢复了这个职位的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公元前190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西底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帕加马交战的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亚斯一世。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
其死亡的正确年代仍受到争议,但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似乎暗示汉尼拔与小其12岁的大西庇阿同于公元前183年过世,享年64岁。
如果在扎马我没有被你击败,那我将把自己列在亚历山大之上。
——汉尼拔
“游击战之父”加里波第
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garibai,1807—1882)是意大利爱国志士及军人。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另两位是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和创立青年意大利党的马志尼)。而由于在南美洲及欧洲对军事冒险的贡献,他也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
1807年7月4日,朱塞佩·加里波第诞生在撒丁王国的古城尼斯,父亲乔瓦尼·加里波第是一个船长,母亲罗萨·雷蒙迪是普通居民。幼年的加里波第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他勤奋好学,酷爱罗马史,喜欢冒险和狩猎。1821年起他在俄国两桅帆船“康斯坦察”号上实习,游历了大半个欧洲,他的思想则受到意大利革命党人埃德阿尔多·穆特鲁的影响,一心要把祖国从奥地利手中解放出来。加里波第参加了意大利海军,准备组织起义,但被萨沃纳的奥地利总督破获,加里波第被迫流亡南美洲避难。
1835年,加里波第抵达巴西,那儿的意大利移民把他当英雄来欢迎,也就是在这里,加里波第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当时,巴西由一个叫迭戈·安东尼奥·费由的神父掌权,此人奉行独裁但很注意维护国家统一。南里奥格兰德州是巴西最南部的一个州,面积大约28万平方公里,移民很多,经济比较发达,一向有分离倾向。加里波第到达巴西时,正值该州以反独裁为由,在大地主本多·孔卡维斯·席尔瓦·平托的领导下宣布独立。
1841年的乌拉圭与阿根廷正处于战争状态。1843年2月16日,阿根廷军队包围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地亚,城中仅有42000多居民,其中绝大多数是欧洲移民,意大利人约有4200人。由于谣传阿根廷军队会杀光城内居民,所以各国侨民都武装自卫。
4月1日,法国志愿军首先成立,意大利人也不示弱,成立了由戴维·瓦卡雷扎指挥的700人的志愿军团,下设4个师,加里波第也是创始人之一。起初,意大利军团表现欠佳,蒙得维地亚当局不得不请加里波第出山来指挥这支军队。加里波第走马上任后对军团进行了彻底改组,重新设计了黑色军旗,绣上正在喷发的维苏威火山图案,以激发战士们为自由而战的决心。军团没有统一制服,不得不从一家肉类加工厂搞来屠夫工作服充数,加里波第最初很讨厌这种红制服,但很快就喜欢上了它,“绯红色的上衣,配上一条色彩鲜艳的小领巾,显得十分潇洒”。当地居民亲切地称呼意大利军团为“红衫军”,这也就是后来威震欧洲的正义之师——意大利红衫军团的雏形。
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欧洲资本主义的摇篮。但是,自从中世纪以来,它曾长期陷入四分五裂、内乱不息的局面。从16世纪起,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先后入侵意大利。意大利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英勇斗争。到19世纪中叶,席卷意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第一次独立战争。这次战争是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848年1月,西西里岛首府首先爆发人民起义,揭开意大利独立战争序幕。3月,米兰人民发动起义,解放米兰;威尼斯人民起义,宣布建立独立的威尼斯共和国。在各地人民起义浪潮冲击下,各邦君主被迫对奥作战。但是,战至4月底,罗马教皇呼吁停止反奥战争,并从前线撤回军队。西西里起义被镇压,各邦君主的叛变使奥地利获得了喘息之机。6月,奥军得到增援后转入反攻。7月,奥军重占米兰,并围攻威尼斯城。8月9日,撒丁王国同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将伦巴底、威尼斯、帕尔马和莫德纳等地割让给奥地利。1848年1~8月,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各邦国在人民运动推动下被迫对奥地利宣战。但是各邦国君主作战不坚决,甚至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导致对奥战争失败。
至此,首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失败。
第二次独立战争。意大利王国成立后,企图通过第二次独立战争夺取威尼斯。
进入19世纪50年代后,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企图借助法国收复被奥占领的领土,以实现国家统一。对奥战争推动了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人民起义浪潮席卷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加里波第率“阿尔卑斯猎人兵团”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寻机打击奥军。奥地利同意将伦巴第交由法国转让给撒丁,但仍占威尼斯,并从法国得到恢复托斯卡纳等邦君主政权的保证。撒丁迫于法国压力与奥地利签订和约,承认法奥协定条款。意大利人民对此极为愤慨,意大利中部诸邦人民纷纷开展武装斗争,抵制君主政权复辟,推进国家统一。1860年3月,中部各邦举行公民投票,正式并入撒丁王国。4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爆发起义。加里波第率红衫军增援西西里,至7月解放全岛,8月回师意大利本土,9月解放那不勒斯。10月,南意大利举行公民投票,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成立。至此,除威尼斯仍由奥地利统治、罗马处于依附法国的教皇统治之下外,意大利基本实现了统一。自此,第二次独立战争告一段落。
1866年4月,时值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而发生尖锐矛盾。1866年4月,普意结成反奥军事同盟,6月,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乘机对奥宣战,第三次独立战争爆发。6月24日,奥意两军在库斯托扎进行大规模会战,意军遭重创,被迫撤至明乔河。
意大利的独立和统一,经历了长期、艰苦而又曲折的斗争过程,唤起了意大利民族的觉醒。1848~1870年的独立战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使意大利摆脱长期受外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大大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在意大利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民主派主张“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的道路。由于民主派势单力薄,加之内部不团结,“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政治上比较成熟,因而成为独立战争的领导力量。
意大利独立战争造就了杰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战前通过一系列军事实践活动,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在三次独立战争中,他指挥若定,多次打败兵力上占优势的敌军,取得辉煌战绩。他善于发扬革命军队的政治优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为意大利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称他为“现代游击战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他在军事实践中创立的一整套战略战术,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那页灿烂的历史中,将添上更加光荣的一页,而且奴隶们最后将会用自己身上的镣铐锻冶成锋利的宝剑,把宝剑亮给他们自由的兄弟们看。
——加里波第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karlvoncusewiz,1780—1831),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著有《战争论》一书。
1780年6月克劳塞维茨出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12岁时在波茨坦的尤金亲王步兵团中充当士官生。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3年,当普鲁士同革命后的法国作战时,他曾参加围攻美因兹城等战斗,1795年升为少尉。
1801年秋,克劳塞维茨被送入柏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香霍斯特是以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以后的活动受他的影响很大。在一次谈话中,香霍斯特敏锐地发现眼前这位和自己有着相近之处的朴实青年,头脑中潜存着非凡的天资。克劳塞维茨向香霍斯特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知识的不足,香霍斯特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两位地位、年龄悬殊的人开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纯真友谊,并在事业上互相给予坚强的支持。克劳塞维茨在后来谈起香霍斯特时满怀深情地说:“他是我精神上的父亲和朋友。”
1803年春,克劳塞维茨在学校毕业后,被香霍斯特推荐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香霍斯特的举荐和克劳塞维茨的才华使王子毫不犹豫地选中克劳塞维茨。1803年8月8日,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副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开始注意到他。他写信给这位年轻的军官说:“应普鲁士斐迪南亲王的请求,朕决定,你今后留在奥古斯特亲王身边……朕望你兢兢业业,在这一职务中不辜负对你的信任。”根据这一任命,克劳塞维茨成为亲王副官,进入宫廷社会。
1806年10月,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克劳塞维茨随奥古斯特亲王所率的步兵营参加了奥尔施塔特会战,退却时在普伦次劳被法军俘虏。1807年10月释放回国后,根据亲身的体验,力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制度。
1808年,克劳塞维茨到科尼斯堡积极参加香霍斯特主持的军事改革工作,结识了军事改革委员会成员格乃泽瑙、博因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后来进总参谋部,在香霍斯特属下工作。1810年升为少校。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成同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去俄国准备参加反拿破仑的战争。先在俄军参谋部任职,领中校衔,后任军参谋长等职。当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曾参加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会战等。以后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参加了对拿破仑的追击。同年12月,作为俄军联络官,同普鲁士军队的指挥官约克谈判,说服他反对拿破仑。1813年3月,克劳塞维茨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回到柏林。9月,格尔德战斗获胜后,克劳塞维茨升为上校。
1814年,克劳塞维茨回到普鲁士军队,由于曾辞去军职,并说服约克倒戈,他始终没有得到国王的原谅,并遭到冷落。1815年任布留赫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过林尼会战等战斗。
1818年,克劳塞维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升为少将。在任校长的12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先后研究过130多个战例,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并整理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1830年春调到炮兵部门工作,当时,《战争论》尚未修订完毕,他将手稿3000多页分别包封起来,并在各个包上贴上标签,准备以后修改,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
1830年8月,克劳塞维茨去布勒斯劳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同年12月调任格乃泽瑙军团的参谋长。1831年11月16日患霍乱逝世。死后,他的妻子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分十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