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文学大师(1)

作者:雅瑟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

本章字节:11990字

文艺复兴巨匠但丁


13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夜,佛罗伦萨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但丁(alighjeridane,1265—1321)。


但丁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城市贵族之家,其父因家道中落,长期经商。当时该城有代表封建贵族利益、支持罗马教皇的基白林党和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但丁的父亲自然拥戴贵尔夫党,而但丁本人后来则成为该党的领袖之一。


但丁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对罗马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学和哲学,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


但丁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其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时代,他随父亲参加友人聚会,遇上一位名叫贝阿特丽齐的少女。少女的端庄、贞淑与优雅的气质令但丁对她一见钟情,再不能忘。遗憾的是贝阿特丽齐后来遵从父命嫁与他人,婚后数年竟因病夭亡。哀伤不已的但丁将自己几年来陆续写给贝阿特丽齐的31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取名《新生》(1292~1293)结集出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纯真的爱恋和绵绵无尽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委婉。


这部诗集是当时意大利文坛上“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迹,公开隐秘情感的自传性诗作。


早在青年时期,但丁就以激昂的政治热情加入了贵尔夫党,投身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并参加了粉碎基白林党的战斗。贵尔夫党在佛罗伦萨掌权后,但丁被选为该城行政官。


该党后又分裂为黑白两党,但丁属于白党,反对罗马教皇对佛罗伦萨的干涉。教皇伙同法国军队支持黑党于1302年击败白党,掌握了政权,开始清洗白党成员。但丁被没收全部家产,判处终身流放,自此再未回到故乡。


1321年,但丁前去威尼斯办理外交事物,不幸染上疟疾,从此一病不起。


1321年9月14日夜间,在拉文纳,在妻儿朋友的环绕中,但丁刚刚写完不朽诗篇《神曲》,不久就永远闭上了他疲惫的眼睛。


时代是催生艺术的催化剂。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作品,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平庸的时代产生平庸的作品,革命的时代产生革命的作品,消闲的时代产生消闲的作品。


具体地说,时代因素又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世界性的大趋势,也包括一个国家、民族甚至某个地区的小环境,这种趋势和环境更是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极端变动的时代,或者变革发展繁荣昌盛,或者社会动荡极端萧条,最容易产生划时代的作品。历史地看,一个极度黑暗压抑的时代,和一个非常开明自由的时代一样产生了许多传世之作。因为在这样的时代,不仅社会本身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人性的巨变直接影响和刺激着艺术家的创作。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纪文化的洗礼,但《神曲》中表现出的深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则使诗人成为文艺复兴新时期既将到来的预言者。但丁对古希腊、罗马的先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维吉尔等人由衷地赞佩,肯定这些异教时期灿烂文化的代表者,肯定知识和理性精神,客观上批判了中世纪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诗人继承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的传统,将澎湃的激情与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结合,将对现实的评判与对“天国”诚挚的信仰相结合,展示出诗人惊人的想象力,把以梦幻、寓意、象征为特点的中世纪文学艺术推向了高峰。


这种历史地位是任何人都难以取代的。就如恩格斯的评价那样,“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新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伟大人物就是意大利的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丁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但丁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perarca,1304—1374)是意大利学者、诗人早期的人文主义者,被认为是人文主义之父。他以其14行诗著称于世,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人尊他为“诗圣”。他与但丁、薄伽丘齐名,文学史上称他们为“三颗巨星”。


彼特拉克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阿雷佐,是一个公证人的儿子。他的童年是在一个靠近佛罗伦萨的乡村中度过的。他的父亲,瑟·彼特拉克,和但丁一起于1302年被黑党政权从佛罗伦萨放逐。他与其家人追随从1309年教会分裂中迁居亚维农的教宗克莱孟五世迁至亚维农居住,他的早年生活就在那里度过。


1316~1320年,他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就学,1320~1326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学习。尽管他父亲希望彼特拉克学习法律和宗教,但是他的主要兴趣却在于写作和古罗马文学,常与他的朋友薄伽丘分享他的创作激情。为了搜寻拉丁语写成的经典和手稿,他不惜穿梭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随着他的第一个大型作品《阿非利加》的出炉,彼特拉克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名人。


1326年,彼特拉克的父亲过世后,他又回到了亚维农。在那里,他在无数个不同事务所工作。作为一个学者和诗人,他很快就变得非常出名。


1327年,23岁的彼特拉克已是精力旺盛、才华横溢的青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使彼特拉克终生难忘的事情。有一天,他在阿维农的一所教堂与一位骑士的妻子邂逅相识。这位年方20岁的少妇,仪态端庄,妩媚动人,彼特拉克一见钟情,深深坠入情网之中。从此之后,虽然岁月不断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却一往情深,对劳拉的爱恋之情有增无减。


他把他的感情全部倾注到作品中,他的诗是感叹的,不是劝诱的。他的散文表现出他对男人追逐妇女的蔑视。在1348年劳拉离世时,诗人的哀伤和他以前的绝望一样难以忍受。后来,在《给后人的信》中,诗人写道:“我年轻时,我曾一直同那无法抵抗的,但是纯洁的,我唯一的爱,斗争。如果不是她的早逝,我会继续斗争下去,斗争很痛苦,但是对我是有益的。斗争把那团火熄灭。我常常希望我能说我完全自由于肉体的欲望了,但是我知道,那样我是在说谎。”


意大利式14行诗一名即来源于他。浪漫作曲家李斯特给他的3首14行诗加谱为歌,名为“彼特拉克的3首14行诗”。后来作曲家把它作为组曲《旅游岁月》第二集“意大利”,共七首钢琴独奏曲的其中第四、第五和第六首。


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是在继承普罗旺斯骑士诗歌和意大利“温柔的新体”诗派爱情诗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特点是格调轻快,韵味隽永,善于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像往常一样在悲思中写作,


鸟儿的轻诉和树叶的微语


在我耳边缭绕,


一条小河,傍依着两岸鲜花


在和风细浪中畅怀欢笑……。


这里,诗人通过“花”“鸟”“河”“风”的描写表达了自己肯定人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果说诗人是借景抒情,那么读者则可以从诗景中领会其中的人文主义之情了。


彼特拉克的爱情诗收集在他的代表作《歌集》中,《歌集》中的诗人多都是即兴而作的诗体日记,共366首,其中14行诗317首,抒情诗29首,六行诗9首,叙事诗7首,短诗4首。全部诗集分上下两部分:《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


彼特拉克的爱情诗冲破了禁欲主义的藩篱,一扫中世纪诗歌中隐晦寓意、神秘象征的写法,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向人们公开袒露自己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活动。在他的笔下,劳拉已不是中世纪那种矫揉造作、高不可攀的贵妇人,而是单纯开朗、平易可亲的新时代女性。由于彼特拉克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用写实的手法描写劳拉的美貌,因此他的诗歌格调清新,令人百读不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有一段佳话,当他的爱情诗传开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有不少人甚至也对劳拉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不辞劳苦,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阿维农,以求一饱眼福,欣赏一下这位绝代佳人。但这时的劳拉已是中年开外的妇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丰采,使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彼特拉克知识渊博,他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名人列传》一书。该书用拉丁文写成,书中列有21位古罗马时期的历史名人(从罗慕洛起一直写到恺撒为止)和皮鲁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汉尼拔的传记。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以人物传记形式给意大利人展现一部宏伟壮丽的罗马史,让他们了解意大利的过去就是历史上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走上民族独立统一的道路。《名人列传》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是彼特拉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又一重要特征。


彼特拉克在史学领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概念。在他看来,在他所崇拜的古代和寄予无限希望的新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使人深恶痛绝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毁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又毁灭了“公共美德”,因而是个黑暗、愚昧、倒退的时代。


彼特拉克的后半生是在自己的祖国度过的。他行踪不定,时而出现在这个城市,时而出现在那个城市,常常为各个城邦做些外交方面的事情,希望他们能够团结起来。


彼特拉克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人物,因此表现出很大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鞭挞教廷的虚伪,但又长期在教廷担任要职;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但有时又认为这是邪恶;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又轻视和脱离群众;主张人类之爱,但又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


1374年7月18日夜幕降临后,彼特拉克与世长辞,享年70岁。当人们来到他的房间时,发现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然而,彼特拉克的历史功绩是永远也抹煞不了的,在他死后不久,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尊称他为“文艺复兴之父”,就是最好的证明。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游历意大利时,留下了光辉的诗篇,赞美彼特拉克的名声传遍各国。


你知道很多,但如果你不把你的知识用于你的需要,那就没什么用处。


——彼特拉克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癫癫。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杰出代表薄伽丘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乔万尼·薄伽丘(giova


iboccaccio,1313—1375)。其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薄伽丘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关于他的诞生地,缺少确切的资料予以论断。据说他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契塔尔多,一说生于巴黎。幼年时生母去世,随父亲来到佛罗伦萨。不久,父亲再婚,他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


后来,他被父亲送到那波利,在父亲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愿地学习经商,毫无收获。父亲又让他改学法律和宗教法规,但无论是商业还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自幼喜爱文学,便开始自学诗学,经典作家的作品。这段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后写成的《十日谈》中。


在那波利生活期间,薄伽丘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的宫廷。在这里,他被压抑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许多人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广泛交游,并接触到贵族骑士的生活。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扩大了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焕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宫廷里又认识了罗伯特的私生女玛丽娅,对她产生了爱情。这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经历,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


传奇《菲洛柯洛》是薄伽丘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欧洲较早出现的长篇,大约写于1336年左右。它以西班牙宫廷为背景,从中世纪传说中吸取素材,叙述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少妇和一个青年异教徒的爱情故事,他们冲破种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十日谈》中有两则故事就取材于这部作品。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薄伽丘以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巨大的艺术力量,刻画了数百个不同阶层、三教九流、具有鲜明个性和性格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的自由思想。他采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巧妙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部思想上、艺术上都异常完整的作品。这些故事吸取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练、流畅,又俏皮、生动,开创了欧洲短篇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十日谈》对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英、法、西班牙和德国不少作家的作品都模仿《十日谈》,或从它的故事中吸取创作素材。


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和《苔塞伊达》,分别从《特洛伊传奇》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撷取题材,它们赞颂纯洁的爱情、高尚的友谊,展示人世间生活的美和友情的欢乐,在古典的题材中注入了现代的情感。这两部作品开了8行体诗的先河。


牧歌式传奇《亚美托的女神们》(又称《佛罗伦萨女神们的喜剧》),在形式上仿效但丁的《新生》,用散文连缀三韵句诗歌。薄伽丘借用神话题材,抒写亚美托在爱情的陶冶下,由一个粗野的牧羊青年转变为品格高尚的人,其间穿插了7位女神向亚美托讲述自己的爱情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