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艺术名流(4)

作者:雅瑟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

本章字节:11426字

柴可夫斯基自学校毕业之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莱·鲁宾斯坦聘请他做音乐史的教师。当时柴可夫斯基的父亲已经退休,经济上颇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他就因为压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时因精神崩溃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1868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之后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5月5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柴可夫斯基名誉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乎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联,此种突兀***的乐段,一般认为是俄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关于他的死因,有如下解释。在法学院的学生时期,柴可夫斯基曾经暗恋过法国女歌手狄希耶·雅朵。但在女方结婚之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在他于莫斯科音乐院教书时,一名偏执的女学生安东妮雅·米露可娃以大量情书攻势疯狂倒追他,扬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胁。其实柴可夫斯基根本不记得自己班上有这个学生,但是女学生相当坚持,不断持续写信。当时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的诗作《尤金·奥尼金》,正打算改编成歌剧。由于诗作中的主角尤金年轻时拒绝了塔琪安娜以致后来终生活在悔恨当中,入戏太深的柴可夫斯基将自己想成尤金,认为自己不应回绝这段感情。两人于1877年7月18日结婚。


1877年,蜜月还没结束,柴可夫斯基就后悔了,在两人于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时,他已经濒临崩溃。周遭的朋友们都看得出来他的状况很不好,但是没有人知道严重性。婚后两周,他企图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杀,但是随后却因为受不住寒冷而放弃,也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崩溃的柴可夫斯基逃到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身体脆弱,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疯狂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之后,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是服用砒霜自杀的,在那个时间的俄罗斯是不允许同性恋的,但沙皇很欣赏柴可夫斯基,便允许他砒霜自杀。


柴可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但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可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入门阶梯和“门径”。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落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着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可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方面得到安慰和支持”。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可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


——柴可夫斯基


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健牛般竭尽全力工作的心理状态。


——柴可夫斯基


歌曲之王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seraphicuspeerschuber,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父亲是当地的教员。在当时的维也纳,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一把吉他的话就不能称之为是完整的家庭,许多音乐家都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学习演奏这种乐器。当时也是家庭乐队盛行的年代,在经过一天的劳作后一群朋友聚在一起演奏音乐是常有的事儿,而吉他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出版了许多为这种小型乐队所创作的作品,如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而其中大部分含有吉他。


舒伯特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出生的,他8岁就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与钢琴。11岁被送入免费寄宿的神学院充当童声合唱团的歌童,一直到他16岁因变声不能在演唱童声高音时才离开。


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唱歌和作曲理论,还担任了管弦乐队的指挥,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从孩提时代起,他便开始将诗歌配以音乐并边弹吉他边演唱。16岁的时候,舒伯特就为庆祝父亲的生日创作了一首歌曲。


舒伯特在童年时充满了幻想,但神学院的生活是极端困苦的,他住的屋子里在寒冬大雪飘落的季节也不生火,冻得他浑身发抖,手冻得又红又紫,但他还是刻苦地练习钢琴,课余时间身披棉被伏案创作,饮食粗糙,也不充足。在这里他度过了五年自称为“牢狱”的艰苦生活。


离开神学院之后,舒伯特在他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应付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舒伯特思路敏捷,有人形容他的歌曲是“流”出来的。曾有这么一件事:一天,舒伯特与朋友到维也纳郊外散步,走进一家小酒店,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便拿起来朗读。忽然他叫道:“很好的旋律出来了,没有五线纸怎么办?”朋友们立即将桌上的菜单翻过来划了五条线递给他。这时的舒伯特仿佛听不到周围的喧闹,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歌曲,便是著名的《听!听!云雀》。


后来他前往当时著名的萨里叶利老师门下接受正规的作曲课程,不过,也只上了三年。


舒伯特深深感到音乐是人们创造的一种美妙的精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其乐无穷。但五年的学生生活结束了,命运把他推进了浑浊的社会海洋里,他像一片落叶在浪涛中漂流。为了避免服兵役,毕业后先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义务教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杰作,包括《f大调弥撒曲》《魔王》《野玫瑰》等。虽然他已写出相当多的歌曲,又完成了六首交响曲,但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与援助。经过他的朋友帮助,他受聘于匈牙利公爵,担任公爵女儿的家庭教师。


他喜欢非常随意的生活,不愿受到约束,对社会地位与贵族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只要一拿到钱,便呼朋唤友去咖啡厅取乐,等钱花光了,那些难兄难弟再接济他。在这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中,他的作曲灵感如同泉水涌出,他的作品在以他为中心的青年人当中流传,但很少得到当时社会的公认。虽然偶尔也出版过少数几首作品,也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舒伯特一生生活困窘,经常搬家,因此常常没有钢琴供其使用。吉他是经常陪伴他的乐器,并从吉他中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他所创作的大部分艺术歌曲都是用吉他进行构思的,后来才改编为用钢琴进行伴奏。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他作品。1816年,舒伯特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


舒伯特十分崇敬贝多芬,1822年曾把自己所作的法国歌曲主题四首钢琴变奏曲奉献给他。1827年贝多芬病危时,舒伯特两次探望他,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1828年11月18日,舒伯特病得神志昏迷,还发出呓语说:“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第二天,舒伯特就离开了人间,年仅31岁。他的哥哥费迪南德按照舒伯特要求葬在贝多芬墓旁的遗愿,在维也纳的韦灵公墓安置了他的坟墓,与贝多芬的墓地相毗邻,1888年,舒伯特和贝多芬的墓一起迁葬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原来的韦灵墓地,现已成为舒伯特公园。


舒伯特和贝多芬被后人称为世界乐坛上两颗最灿烂的金星。


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暂的,贫困潦倒的,可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抒情歌曲600多首,被誉为“歌曲大王”,是世界上歌曲创作最多的伟大作曲家。此外还有歌剧民14部,清歌剧6部,交响曲13部,序曲6首,弦乐四重奏15首等大量作品。由于舒伯特在世时的地位所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后来被人们挖掘整理出来的。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伯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伯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舒伯特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作曲。


——舒伯特


“钢琴诗人”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