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瑟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本章字节:7174字
皮尔·卡丹不仅没有“痛改前非”,而且在“离经叛道”上越走越远。他在女式服装领域制造的这场风波尚未平息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男式服装领域。应该说,这一举措比他在女装的举措更大胆,更具有开创性。因为传统法国人始终认为,服装是女人的领地,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服装是女人体现价值、体现美丽和魅力、取悦于男人的“外包装”。男人也有自己的服装,但与女装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能和女装相提并论。在服装世界里,没有“半边天”的概念。这虽然不是戒条,但也很少有人愿意涉足男装领域。所以,涉足男装领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也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皮尔·卡丹生性不怕冒险,敢于开拓进取,把一切陈规陋习抛在脑后,原本设计女性时装的皮尔·卡丹大胆的推出了与女装一同争奇斗艳,同样五彩缤纷的男式服装系列。
皮尔·卡丹又一次在法国时装界制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在那些往昔曾经是女性时装一统天下的服装橱窗里,男式服装也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且影响越来越大。男式服装的风潮迅速在法国乃至欧洲蔓延开来。皮尔·卡丹不满足现状,不断思考,寻找新的商机,也在不断地挑战现实和传统,挑战自我。由此可见,皮尔·卡丹的发家史、奋斗史实际上也是他的不断开拓、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历史。
继女装、男装走向大众化之后,皮尔·卡丹又把广大儿童选择为服务对象,生产了儿童服装。在不断创新过程中,皮尔·卡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时装风格,即色彩明快,线条简洁,具有强烈的雕塑感。1961年,皮尔·卡丹首次推出了“流行装”,又一次轰动时装界。皮尔·卡丹不断开拓,从未停滞不前,他的事业规模在他的开拓下不断扩大。皮尔·卡丹的商业帝国名副其实地建立起来了。
在皮尔·卡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毅然斥资150万法郎,买下了位于巴黎闹市区有着悠久历史的马克西姆餐厅。他的这一举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法兰西民族向来以讲究吃穿而闻名,因此马克西姆餐厅则以自己的豪华与贵族气派赢得了声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大的精力,坐在高档的餐厅里悠闲自在地品尝一顿颇有“贵族情调”的法国大餐。况且,这家餐厅价格昂贵,根本不是饮食最大消费对象——平民百姓光顾的地方,所以“门前冷落车马稀”,昔日的尊贵在今天彻底失去了意义。
皮尔·卡丹在时装设计、生产、经营获得经验和启迪,采取了与经营服装几乎如出一辙的策略:卸去捆在餐厅身上的贵族枷锁,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他和经营服装一样,让餐厅“放下架子”,成为平民百姓都有能力光顾的场所。已经归属皮尔·卡丹名下的马克西姆餐厅没有改名换姓,但其服务、饭菜口味、价格体系等等,却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餐厅的局面大为改观,冷冷清清的店面变得红火热闹起来。皮尔·卡丹很懂得消费者的心理,因此他在接管马克西姆餐厅后毫不犹豫地转向大众化,又在服务质量上严格要求,通过服务,赢得消费者。比如,在所有的马克西姆餐厅里,都摆放着一些类似打火机、香烟盒、小饰物等,上面印有马克西姆(maxim’s)的标志,分别赠送给不同身份和爱好的消费者,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一种温馨,而且还使消费者不知不觉为餐厅作了广告宣传。
敢想敢做的皮尔·卡丹准确把握着自己的命运,敢为型的性格促使他创建了自己的庞大的商业帝国,也决定着他一生的成功。
皮尔·卡丹不但是服装业的巨子,而且还是餐饮业巨子。他曾经自信地宣称:“我将把法兰西的两大文明——服装与饮食,都操纵在自己手中。”皮尔·卡丹没有吹牛,他名下的马克西姆餐厅和皮尔·卡丹时装一样遍及世界各地,一样名扬天下。
如果有一天不工作了,那就是我的末日。
——皮尔·卡丹
商业奇才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billgaes,1955—)拥有好多个“世界之最”,例如: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第一富翁;他是第一个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在短短20年内创造财产达139亿美元的奇才;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电脑软件积累亿万财富的先行者;他是首先开发利用高科技和高智商来创造巨大财富的典范……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的地球上刮起了一阵强劲的“比尔·盖茨旋风”。那么盖茨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盖茨小时候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这本几乎有他体重三分之一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而且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强烈地感觉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书本里面藏着多么神奇和魔幻般的一个世界啊!文字的符号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无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又传播出去。他又想,人类历史将越来越长,那么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而又笨重了吗!能有什么好办法造出一个魔盒来,只要小小的一个香烟盒那么大,就能包罗万象地把一大本大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
这个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竟给他实现了,而且比香烟盒还要小,只要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行了。盖茨看的书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说“与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还不于成为一株耸立于秃丘上的橡树。小草千遍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则高大挺拔,昂首苍穹”。
他坚持写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纪常常如大人般深思熟虑。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要十分珍惜来到人世的宝贵机会:“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约,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信守由人类积累起来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无上的诺言……”那么“诺言”是什么呢?就是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
这种“追赶生命”的意识,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极少有的。
盖茨所想的“诺言”也好,追赶生命中要抢救的“东西”也好,表现在盖茨的日常行动中,就是学校的任何功课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写作文,或者体育竞赛,他都会全心全意花上所有时间去最出色地完成。
一次,老师给他所在的四年级学生布置了一篇有关人体特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页的篇幅。结果盖茨利用他爸爸书房里的百科全书和其他医学、生理、心理方面的书籍,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写了30多页。又有一次,老师布置同学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盖茨浮想联翩,竟写出长达100页的神奇而又曲折无比的故事,使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大家说他:“不管盖茨做什么事,他总喜欢来个登峰造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然他是不会甘心的。”
盖茨在体育和社会活动方面也表现出这种不落人后的精神。有一次暑假童子军的80公里徒步行军,时间是一个星期,他穿了一双崭新的高筒靴,显然新鞋不大合脚,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军,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尽了苦头。第一天晚上,他的脚后跟磨破了皮,脚趾上起了许多水泡。他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脚红肿得非常厉害,开裂的皮肤还流了血。同伴们都劝他停止前进,他却摇摇头,只是向随队医生要点药棉和纱布包扎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继续上路了。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一个途中侦查站,当领队发现他的脚发炎严重,下令医治,才中止了这次行军。盖茨的母亲从西雅图赶来,看到他双脚溃烂的样子时,难过地哭了,直埋怨儿子为什么不早点停止行军。盖茨却淡淡地说:“可惜我这次没有到达目的地。”
在数学和自然方面比尔比同班同学也更胜一筹。他就读的是一所充满挑战的学校,湖畔中学——一所专门招收超常男生的学校,它以严格的课程要求而著称,是个“连哑童都变得聪明的”地方。这里允许学生们按自己兴趣自由发挥,去通达他们希望的极至。令校方骄傲的是他们所创造的环境及设施使学生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这是像比尔·盖茨这样学生的理想环境,正是这里给了他成功的机会和道路。
1969年,盖茨所在的西雅图湖滨中学是美国最早开设电脑课程的学校。当时还没有pc机,学校只搞到一台终端机,还是从社会和家长那里集了大批资金才买来的。这台终端机连接其他单位所拥有的小型电子计算机pdp—10,每天只能使用很短时间,每小时的费用也很高。盖茨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只要一有时间,便钻进计算机房去操作那台终端机,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3岁时,他便独立编出了第一个电脑程序,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玩月球软着陆的游戏。这一年的7月20日正好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登月舱,代表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表面的日子。盖茨心里想,我不能坐宇宙飞船去月球,那么让我用电脑来实现我的登月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