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学大师(8)

作者:雅瑟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

本章字节:11962字

年幼的易卜生喜欢读书,很想长大后当个文学家。由于家里太穷,他只好到一所条件较差的小学里读书。他对教师讲授的拉丁文与神学不感兴趣,可是却十分喜欢绘画与文学。后来由于家境越来越差,易卜生再也上不起学了。为了补贴家用,16岁的易卜生不得不告别父母,来到离家70多公里的格利姆斯达镇的一家药店当了学徒。格利姆斯达镇是一个十分落后闭塞的小城,那些有钱的船主、商人和牧师,狡猾奸诈,贪婪凶残,庸俗腐败。这种黑暗的现实,清苦枯燥的生活磨练着易卜生的意志,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他在琐碎繁重的工作当中,常常偷空读书,探求真理,这期间,他对拜伦、歌德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好心肠的牧师的藏书满足了易卜生强烈的渴望,为此易卜生十分感激那位牧师,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有了这些书读,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这时,他开始写一些政治诗,以表达自己反对强权、暴力,拥护自由、正义的观点。


1848年,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了欧洲大陆,先是意大利争取民族统一,实现民主改革的革命,紧接着爆发了法国“二月革命”。


在革命风潮的激励下,易卜生的创作灵感大发,他写了三幕历史悲剧《凯特莱思》,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1850年,22岁的易卜生满怀希望地来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可是由于他的基础知识太差,没能考进他梦想的大学,不过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被聘为学生刊物的编辑。易卜生在这里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土,在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方面也得到很多收获。第三年,易卜生当上了卑尔根剧院戏剧顾问,由于薪金很少,易卜生的生活十分困难,后来他被聘为“挪威剧院”的经理。


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等剧本。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其中,这个剧本提倡纯真的爱情,嘲讽资产阶级把婚姻建立在金钱关系的基础上,引得上流社会和新闻界大骂易卜生伤风败俗,是挪威的废物。自此,不再有人敢上演或刊登易卜生的作品,连由他主持的剧院也倒闭了。满腔忧愤的易卜生,再也不愿在挪威住下去。


同时,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瓢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剧本《布朗德》发表,震动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易卜生赢得了欧洲文坛上的声誉,也使他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以前那些被拒绝上演的剧目也都纷纷搬上了舞台。


当时的挪威在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上,一直受丹麦的支配。挪威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易卜生决心努力奋斗,为复兴挪威民族文艺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一连创作了《勇士的坟》《圣约翰之夜》《厄斯特罗特的英格夫人》《奈尔豪格的宴会》等好几部剧作,都很受观众的欢迎。


这一时期,易卜生的创造激情达到了最高潮。他先后写出了《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剧本,其中的《玩偶之家》的发表,更是使易卜生的大名远扬,成为世界上知名的戏剧家之一。剧本的女主人公娜拉是位美丽活泼的女子,从小父亲就把她当作一个好玩的玩具。结婚之后,丈夫海尔茂又把妻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愿她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在他眼里,娜拉好像是一只松鼠,一只小鸟,仅供观赏而已。娜拉天真幼稚,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有勇气牺牲自己的人。她在一系列的事实面前,终于看透了丈夫极端利己主义的卑鄙灵魂,认识到所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都是虚伪的。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她终于决定离开这个“玩偶之家”。这个剧本对资产阶级“正人君子”的揭露入木三分,同时严肃批评了资产阶级把女性当作玩物的腐朽作风,剧本也给长期受压迫的妇女以极大的鼓舞。


《玩偶之家》剧本出版两个星期后,就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次公演。该剧形象生动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市侩气和虚伪,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它的上演引起了轩然大波。种种用“道德”来否定《玩偶之家》意义的言论,使易卜生面临巨大的压力。易卜生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写出《群鬼》《人民公敌》等戏剧,用作品反击那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的恶毒攻击。在《人民公敌》中,那位坚持揭露有毒水质污染环境真相,而被竭力掩饰真相、制造虚假繁荣的官员、绅士们宣布为“人民公敌”的人物——斯多克芒医生,在舞台上大声说:“难道我就心甘情愿地让舆论、让这些多数派和这些牛鬼蛇神把我打败吗?对不起,办不到!”“靠着欺骗过日子的人,都应该像害虫似的被消灭干净!”


这些台词正是易卜生的心声。


《玩偶之家》的结尾,娜拉出走之后向何处去是个问号。《人民公敌》的结尾,坚持真理的斯多克芒医生成为孤独的少数派,不但自己失去了工作,连同情他的女儿、朋友也都失去了工作。他今后怎么办也是个问号。易卜生这类揭露现实的戏剧,没有走传统戏剧在剧情高潮中解决问题的老套路,而是提出问题,激发观众去思考。因此他被称为“伟大的问号”。


1884年以后易卜生写剧本,过分着重内心活动的描写和精神生活的分析,现实主义成分减少了。1891年,易卜生以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国。他后期创作的《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是自传性质的作品。1900年易卜生患脑卒中(中风),长期卧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


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


——易卜生


艺术家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后,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里,成为可以感知的活体。


——易卜生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olsoy,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琉森》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哥萨克》之中。


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了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舞会之后》,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善良与美,正是托尔斯泰一生所提倡的。但他坚决认为,美并不等于善,“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只有真正的善良才是重要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我们每个读到安娜·卡列尼娜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托尔斯泰高度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对人及其内在的力量,对人类崇高的精神品质始终给予高度信赖。他的创作总是显示出对人类生存的无比真诚,即使在悲观中也永远富有崇高与乐观,因而始终富有人性的魅力。他的作品的最深处,跳动着一颗正直无私、纯真善良的伟人之心。


美与丑,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着明确的定义。


法国大作家雨果就曾经说,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善良。


雨果在他的《笑面人》里有一句,“长得丑算得了什么?做坏事才叫丑。格温普兰只做好事,所以他最漂亮。”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蒂的口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


书中主人公笑面人格温普兰是一位爵士的后代,从小就被卖给儿童贩子,被迫动过毁容手术,脸孔因此始终像在怪笑一样。他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品。他的脸是丑的,但他的内心无比美丽。当他被人抛弃,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跟死神搏斗时,他却想着去救另一个孩子——盲姑娘蒂。这是多么高尚而难能可贵啊!最后,他情愿抛弃荣华富贵,回到穷人之中,回到自己家人身边。“虽然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怪物,可是蒂却认为他是天上的神仙。”


心怀善良的人,总在播撒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正是因为屠格涅夫的慧眼识珠和成人之美的善良心地,也正是在屠格涅夫善良的阳光和雨露的沐浴下,才成就了列夫·托尔斯泰,才有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旷世名著。而托尔斯泰又把这种良好的风格传承了下去。


托尔斯泰晚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走,11月20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了其人生旅程。


虚荣是对别人害处最少,而对自己最有害的热情。


——托尔斯泰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migueldeceranessaaredra,1547—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1547年9月26日,塞万提斯诞生于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他一生的经历,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险生涯。


塞万提斯的全名叫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很精湛。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在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慧的塞万提斯读书之快,常让他的父亲大感惊讶,为了能让儿子读到更多的书,他再去给那些有书人家看病时就把儿子带上,他在屋里给人家看病,让儿子在门外看人家的书。


塞万提斯十三四岁时,就以读书最多而闻名于他们那个小城镇。大量的读书使塞万提斯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他慢慢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久他写的诗歌就在他们那个小城镇里到处流传,以至于他的父亲独自一人去给人家看病时,人家就会问他:“啊,我们的诗人呢?”


1566年,塞万提斯一家来到马德里定居。没有多长时间,塞万提斯就以自己横溢的文学才华在马德里崭露诗名。当时在马德里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胡安·洛贝斯·台·沃约斯读到塞万提斯的诗以后,亲自登门拜访,并把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招进自己开办的学校里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塞万提斯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充实,并在沃约斯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传诵一时。


1569年冬天,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大主教的一名侍从,随从大主教来到意大利罗马。在陪同大主教游历意大利许多文化名城时,塞万提斯写下了很多赞美意大利的诗篇。罗马大主教胡里奥·夸维瓦看到这些诗篇之后,对塞万提斯大加称赞,于是西班牙大主教就把塞万提斯推荐给他当一名侍从。在罗马,塞万提斯因大主教夸维瓦的赏识,而遭到其他侍从的嫉妒和诬陷。不久,在夸维瓦的斡旋下,塞万提斯于1570年加入了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在当时,这对塞万提斯来说确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西班牙人普遍认为,在意大利参加为王室效忠的军队,是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道路。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正处于鼎盛时期。1571年,著名的雷邦多海战爆发时,西班牙在欧洲仍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1571年5月,威尼斯和罗马结成同盟,开始对向欧洲大举侵犯的伊斯兰教国家展开了历时三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