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婆婆李蕙仙闺秀的判断力(2)

作者:伊北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6

|

本章字节:5578字

然而,李蕙仙对于梁启超的“眼力”和“成功”并不领情。她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身为母亲,为儿子挑媳妇,自然少不了以自己为标杆。林徽因的种种举动,在李蕙仙看来,很不“大家闺秀”。她认为梁思成娶这么个女孩,不会幸福。而且,李蕙仙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1922年,她曾从天津去菲律宾马尼拉做过癌切除手术(当时李蕙仙的女婿在马尼拉做总领事),虽说已经康复,但保不齐会不会复发,一旦她哪天仙去,监督控制不了媳妇,吃苦的还是自己儿子。她不能不多方考虑。而且,很可能,在旧观念里,梁思成是嫡长子,林徽因却是庶出,在门第上,林家和梁家,也还是有些距离。


1924年,泰戈尔访华,国内声势颇大。老诗人遍访中国,留下许多相片,大小报纸少不了刊登。唯独有一张,让人一见难忘。画面可以分为两部分,左边是四位男士,右起三位,依次是,徐志摩、林徽因、泰戈尔。老诗人泰戈尔刚好站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是视觉的中心点,再加上他白发白须,就更加惹人注目。他的左手边,是林徽因。她身材娇小,亭亭玉立,戴着佛珠,双手背后,飘逸自然。画面的最右则是徐志摩,他梳着分头,两脚岔开立着,两手背后,严肃挺拔。泰戈尔曾在日坛演讲,徐志摩做他的翻译,林徽因则搀扶他上台。当时有文章写:“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此等“美谈”,少不了要传到李蕙仙耳朵里,她肯定会对林徽因有看法:尚未出嫁的大姑娘,抛头露面,已经不合礼法,再与人传出一点不清不楚的“绯闻”,更是大逆不道。作为行得端做得正的传统女性,李蕙仙从心里抵触林徽因,几乎是惯性使然;作为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可能也为长子思成不值——既然已经有意与思成促成一对,怎么可以再与其他男人频繁接触?李蕙仙心头的小火,闷闷地烧着。


梁启超觉察到了不对。一方面,徐志摩对林徽因穷追猛打,另一方面,李蕙仙对林徽因又很不满意,而且,妻子对林徽因的态度,也影响到大女儿梁思顺对林徽因的感情。她们母女俩统一战线,坚决反对林徽因嫁入梁家。梁启超无法,只好赶紧送林徽因和梁思成出国留学。希望时间和空间,能够冲淡一切。1924年,李蕙仙乳腺癌复发,身体越来越坏,但她从未放弃对儿子的婚事施加影响。1924年7月,林徽因、梁思成抵达康乃尔大学。梁思成常常收到李蕙仙的信使——大姐梁思顺的来信。信中反复传达一个中心思想:母亲李蕙仙反感林徽因,坚决反对他们结婚。


李蕙仙的一票否决,令所有人苦恼万分。她对这个家的贡献,以及她在家中的地位,令所有人都不能无视她的言论,更何况,她现在又身患重病……梁启超烦闷着,却又无计可施,但他也只能抱怨:“这是思成一生幸福的关键所在,我几个月前就很怕思成因此出精神异动,毁掉了这孩子。”梁思成忧伤着,他喜欢林徽因,想跟她在一起,她是那么聪慧、美丽。林徽因更感到委屈,她才二十岁,尚属青少年,在家里没有发言权,而且,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努力去对一个爱自己的人好,她只是努力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有何不可?又何罪之有?她当然有自己的道德准绳,但大方地去社交,对于一个女子来说,也应当是必须的。林徽因越想越闷,她病了。


然而,李蕙仙等不及了。1924年9月13日,一代贤妻李蕙仙女士,在和梁启超先生共同生活了三十三年之后,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梁启超悲伤不已。在《苦痛中的小玩意》中,他写道:


我今年受环境的酷待,情绪十分无力,我的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活泼兴会淋漓的我,这回也嗒然气尽了。


风风雨雨,他们一同度过,奈何不能白头到老。而此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刚刚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


李蕙仙一生最擅长“力挽狂澜”,生活中的一切,她总能够运筹帷幄,安排得井井有条,唯独在选媳妇这件事上,她没能有机会扭转局面。李蕙仙的去世,客观上说,为林徽因嫁入梁家开了绿灯。没有了她的强烈反对,梁思顺很快便被众人说服,到了1925年4月,她对林徽因的态度也有了改观,甚至“感情完全恢复”。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恰恰是在加拿大中国总领事馆梁思顺的客厅里举办的。作为大姐,梁思顺少不了操持,其乐融融。梁思顺终于还是“违背”了母亲李蕙仙的意愿,亲眼见证了林徽因嫁入梁家。


李蕙仙一辈子“识大体”,不惜掩盖自己的才华与光芒,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男人。夫贵妻荣,她与他同舟共济。她一生精彩,平凡又伟大,终究是建筑在一个男人身上的。但她知道,林徽因做不到她这样。林徽因也聪明,也有才华,但她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传统的三从四德,在她身上并没有深刻烙印。林徽因会发展自己,展示自己,成全自己,而不仅仅是全力以赴,去成就李蕙仙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不拘一格的真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诚直接的感情方式,都超出了李蕙仙的期待。她那老一代女性的精彩,显然无法在林徽因身上传承下去。再加上,泰戈尔访华、梁思成撞车探病等几大关键性事件的“验证”,李蕙仙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


其实,李蕙仙预测对了一半。林徽因的确不受拘束,她当然要发展自己,她虽然一辈子只结一次婚,但却未必是只爱一个人。林徽因的爱太庞大,徐志摩对她热烈追求,金岳霖一生“逐林而居”,她的情感世界,远远超出了传统女性可被允许的用情范围,所以,李蕙仙当年的忧心,不无道理。可另外一方面,林徽因还有理性。梁思成取得的成就,林徽因的辅助功不可没。他们一起沉浸在建筑艺术的世界里,野外考察,林徽因也全程陪同,晚年,两人更是联手设计国徽,事业达到最高峰。林徽因是梁思成学术生涯里的灵感女神。在情感上,梁思成也相当依赖林徽因。没有林徽因,梁思成的天空会黯淡许多。


李蕙仙不懂林徽因。她们到底是两个时代的人。家庭曾经是李蕙仙的全部。但对林徽因来说,家庭从来都是重要的,但绝非全部,在文艺社交圈,她的风头要比梁思成大得多。但她有尺度,中西合璧的尺度。毕竟,在爱这件事上,一个人可以欺骗别人,但无法欺骗自己,林徽因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但在家庭方面,她始终敢于担当。林徽因爱梁思成,也对他负有责任,所以,梁思成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我要用一生来回答”。


李蕙仙逝后,被葬在北平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她的丈夫梁启超逝世后与她同眠。他们的墓碑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设计的。高28米,宽17米,庄重素朴,上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这是林徽因的第一件建筑作品,献给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