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视自己为普通人低调的人生最安全(1)

作者:段欣宸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8

|

本章字节:12246字

用低调和谦逊赢得尊重


正如希腊一位叫希尔泰的学者所说的:“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愚蠢总是在傲慢到来之时,准时出现。傲慢一现,谋事必败。”


由此可见,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以低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安身立命的谋略。学会谦虚,学会低头,你就能永远受到人们的欢迎。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却发现自己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洋洋自得,很是自我满足。当车夫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很是疑惑,忙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做了齐国的相国,名声显赫于诸侯。但今天我从门口悄悄观察,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而你却意气十足自感非常满足,毫不谦逊。我因此才要求离开你。”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很惭愧,于是后来自觉控制自己。晏子发觉后很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谦虚和社会地位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自知而谦逊,因为无知而傲慢。


人们总是乐于接受谦逊的人,而对于傲慢的人加以排斥的。做人还是谦虚的好,因为谦虚是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须知,谦虚的人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会有虚怀若谷的度量,也才能让人愿意亲近,这样做事才有基础;反之若恃才妄为、高傲自大,成了“孤家寡人”,也就一事难成了。


如果一个有成就的人,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置身于与其他人平等的氛围中,谦卑、礼貌地对待别人。那么,便多了一份收服人心的资本,就可能为自己的事业招揽到更多优秀的人才,还会赢得尊重。同时,也只有低调的人,才能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诚意和尊重,这不是金钱和地位所能打动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本是一个低层次的小人物,但是他懂得尊重人才,常常放下尊贵的身份,礼贤下士,结交有才能的人。刘备的低调为他聚了人气,收了人心,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一点。


当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接走,不得已离开了刘备。临走时,他向刘备举荐了一位能人,那就是诸葛亮。徐庶和司马徽二人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是一个治国安邦的贤才。于是,刘备就和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


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先后拜访了诸葛亮三次,前两次连诸葛亮的人都没见着,无功而返。在第三次拜访的时候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发自内心的诚意,以及对诸葛亮所表现出来的尊敬深深打动了诸葛亮,最终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须知,那时刘备已经算是一方诸侯了,而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已,而且并没有显露什么了不起的才能。但因为听了徐庶和司马徽的话,刘备就不辞劳苦,三顾茅庐,用至诚的精神,十足的敬意,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他的低调换来了诸葛亮一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


刘备的低调,同时也帮他获得了大批人才与机会。例如他折节下交益州名士张松,从而一举平定西川,成就霸业。


张松是益州名士,虽然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却很有才华,智谋非凡。他本是西川刘璋手下的官员,但早有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事的雄心,于是暗中画了一幅西川地图,把蜀中的山川险要、府城县乡等重要的地方都一一做了标记,准备寻找明主。


刚开始张松觉得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在一次去许都见曹操的时候就暗中把西川地图带上,准备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张松相貌丑陋,身材矮小,言语无礼,并没有热情接待他。为人傲气的张松见曹操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就打消了把地图献给曹操的念头。


之后,受挫而归的张松没有灰心,他转道去了荆州,想投靠刘备。当他刚到荆州的边界,便受到刘备的高级将领赵云的热情接待,随后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也前来为他设宴接风,这让张松很受感动。之后,刘备带着军师诸葛亮、谋士庞统等人亲自来迎接张松,一连设宴款待了他三天。刘备的盛情把张松感动了,于是他铁下心来帮助刘备谋划,还极力劝说刘备去攻取西川,说他愿意做刘备的内应,并把所带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还把好友法正、孟达推荐给刘备,说他们德才兼备,可以委以重任。尤其是法正,对刘备后来的事业兴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备正是由于为人低调,才聚集了自己的人气,获得了诸葛亮、张松等人的忠心。


“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待人接物,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唯有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术)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


生活中,“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就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但人们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时常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愚蠢。


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1角比5分值钱吗?”


“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无可否认,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完全是一副弱者的表现,使人难以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使人对他加以轻视和忽视。但愚、拙、屈、讷有时却是为了迷惑外界而人为制造的假象,目的正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使自己轻松获益。


塔克文是罗马的最后一代国王,他残暴地杀害了布鲁图斯的父亲和哥哥。布鲁图斯装成傻子才得以幸免。


布鲁图斯装傻子装得极为逼真,以至于国王认为他可以作为笑料被留在宫中任意行走。国王经常把他当作开心的玩物。


罗马有个美女圣瑟雷提亚,本已经嫁了人,却被国王抢进了宫,但她拒不从命,为了贞洁和自由而自杀了。这时,布鲁图斯去找她的丈夫和父亲,要他们发誓为她报仇。他得道多助,卸下了傻子的伪装,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动员起人民,又赢得了军队的支持,终于推翻并放逐了国王,结束了罗马的专制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布鲁图斯和他的战友考拉提督斯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这种甘为愚钝、甘为弱者的做人之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障眼法,使自己不露真相,从而达到麻痹和迷惑敌人,取得最后成功。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它仍然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出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出其不意,引人重视。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有利于保护自己。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谋杀了韩信。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资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资助军队征战呢。”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大祸临头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已不可得到皇上更高的封赏。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比起萧何来,王翦更胜一筹。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进入函谷关,又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怀疑我有二心吗?”


笫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但树大招风的道理大家也都是知晓的,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自我,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亦可以相信这一辛辣的谬误:一半多于全部。


藏锋显拙,可获奇胜


《孙子兵法》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就是说:当与敌人力量相当时,要迎击敌人;当力量弱于敌人时,要能躲避敌人,要善于退却,在力量弱小的情况下,勉强应战,就会被强敌活捉。要保存实力,就必须懂得后退的道理。


毕竟,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都会遇到与强者的竞争,甚至会遭到强者的排挤,这时退一步,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且避免了硬碰硬产生的后果,为你日后取得成功拓展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唐初的重臣李,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降唐,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李密已死,晓得什么?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的一种愚忠,实际上李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勣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超越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


由此可见,在适当的时候学着装糊涂点,有些人不喜欢看见太精明的人在眼前晃来晃去,尤其是那些当大官有大钱的人,在他们的手下做活,就得学着点,该装傻的时候就得装傻。


而且,装糊涂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不做出锋芒毕露的样子,少招人嫉妒;第二,少问点事情,耳不听,心不烦。这种处世方法,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或在社会政治环境比较恶劣的形势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高手相搏,如果对方实力比较强大,千万不要忘记保留实力的策略。躲避敌人的锋芒,不可逞一时之勇,否则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各自吞恶果。


在商场上,如你遭到对方新产品上市攻击时,如果对方较强,问题不能正面解决时,可以先退一步,避敌锋芒,再寻求解决之法,最终击败你的对手。如果整个市场形势不景气,对未来也没有很好的预见,就要紧密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注意稳扎稳打,暂且收敛激进的锐气。


假如你是个弱者,想与强者对抗,在挑起竞争前,第一步要考虑的是你的退路。要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退求生。


高人一筹,“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