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谦和立世益处多学会低调处事(4)

作者:段欣宸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8

|

本章字节:11832字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没有骄奢放肆、目中无人。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依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装,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也许你以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意示之骄傲呢?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作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也可以说是不失为一位军人的风度。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都是偶然的机会造成的。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偶然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潭中作战。相反地,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无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低调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明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让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做人不可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更不可自恃才高,动不动就表现,否则是会被人嫉妒的。如果一个人富贵而为人太刻薄寡恩,就会陷入苦海,丧失生活乐趣。人有才智而无正气,以此傲人愚人,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俗语。因此,聪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人做事都不要锋芒太露。锋芒太露会遭人嫉妒。如果你很有才华,某些方面又有一技之长,请不要急于露出锋芒。如果你只是以普通身份而不是以领导身份到新单位去的,那就更不能锋芒太露。一个人新到一个单位,就像一粒石子投入一潭平静的池水,往往会引人注目,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别人的视野之中。你锋芒太露,又没有可靠的人际基础,就很有可能遭人反感。锋芒太露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动不动提意见、发议论、出点子,想方设法要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二是对自己看不惯、别人却早已习惯的事情进行批评和指责,经常以否定的姿态出现。这两种表现,在别人看来,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你高明,就意味着别人的无能,这就难免陷入别人非议之中。因此,即使你确实比别人高明,可以慢慢地、等待人际关系基本协调后,再提出不迟。欲速则不达,这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如果你事事都想极力表现自己,锋芒太露,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就知道了。苏东坡是宋代有名的文人,年轻的时候,他仗着自己聪明,颇有点恃才傲物、锋芒凌人的架式,为此王安石给了他一点小小的惩罚。一次,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讨论王安石的著作《字说》。当他们讨论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笑道:“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兒


’,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做‘驷’,天虫写作‘蚕’。古时候的人造字,是有它的含义的。”东坡故意说:“‘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不知道苏东坡是开玩笑,连忙虚心向他请教,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妈,一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不说话了,心中暗暗觉得东坡虽有才,但不免轻狂了些。


过了不久,苏东坡由翰林学士贬为湖州刺史,三年期满,又回到京城。苏东坡在回京的路上便想:当年得罪这位老太师,也不知他消气了没有,回去得马上拜访他。所以,他还来不及安好家,便骑马往王丞相府奔来。


东坡到相府门口,立刻被门前的一位管事的小官吏引入书房。守门官说:“您在书房里稍稍坐一下,老爷正在睡觉,还没醒呢!”东坡点点头,便在书房内坐下了。


守门官走后,东坡一人等得无聊,便四下打量起来,看到砚下一叠整整齐齐的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着《咏菊》。他看了看笔迹,认得是王安石的,不由得笑了起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年前我看这老头儿下笔几千言,不用思索;三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于是取过诗稿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原来这两句诗都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呢?原来一年四季的风都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首诗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这应该是说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说的“黄花”正是菊花,它开于深秋,最能和寒风搏击,而且即便是焦干枯烂了,也不会落花瓣,所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不是错误的吗?


苏东坡为自己发现了这个谬误而得意万分,兴之所至,他忍不住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他又觉得有些不妥,暗想:“如果老太师出门款待我,见我这样当面抢白他,恐怕脸面上过不去。”可是已经写了,想把它藏起来吧,万一要是王安石出来寻诗稿不见,又要责怪他的家人。


想来想去,最终他还是把诗稿原样放好,自己走出门来对守门官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便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只因初到京城,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来拜见。”说完,便骑着马回住所了。


过了不多久,王安石出堂,心内惦记着自己一首菊花诗还没有完韵,便径自往书房走来。坐定后,他一看诗稿,马上皱起眉头:“刚才谁到过这里!”


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也从笔迹上认出了苏东坡的字,口里不说什么,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轼,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说自己才疏学浅,敢来讥讽老夫!明天早朝,待我奏明皇帝,给他来个削职为民。”但转念一想:“他不曾去过黄州,见不到那里菊花落瓣,也难怪他。”于是他细看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那里缺一个团练副使,第二天便奏明皇上,把苏东坡派到那里去了。


后人听到这个传说故事,都不免感慨万分:尽管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他高傲、自负且锋芒太盛,只能拜倒在王安石脚下。“遭遇”王安石这样一位正人君子还应该说是苏东坡的幸运,如果是撞在一个鄙俗小人的手上,他可就凶多吉少了。


所以说,不管何时,为人处世还是低调些好,要学会掩其锋芒,深藏不露。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真正的智者是低调处事,善于隐匿,深藏不露的人。


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强烈的张扬自己的表现欲和卖弄自己的兜售欲。而这两种欲望常常会使自己心态失衡,举措失体,并很容易引起别人的侧目和反感,导致自己陷于被动的人际环境中,进而造成磨难不断,运途多舛。


隋唐才子薛道衡,13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薛道衡不仅善于作文,而且善于谋事,是一个很有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的人。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薛道衡为人迂阔,恃才傲物,不懂谋身之道,隋文帝曾经多次对他“诫之以迂诞”,然而薛道衡就是不改。


隋文帝开皇年间,薛道衡因受株连除名被流放岭南,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当时正任扬州总管,想借机拉拢他,杨广派人传话要薛道衡取道扬州去岭南,并准备上奏文帝把他留在身边。薛道衡却因为看不惯杨广为人,取道江陵而去,杨广怀恨在心。大业五年,薛道衡被召进京,当时已是自负才气的隋炀帝杨广在位,薛道衡却为了显示自己才气,呈上了《高祖文皇帝颂》,文中对死去的文帝极尽赞美之词。炀帝看了很不高兴。但杨广还是隐忍未发,只是安排薛道衡去做司隶大夫,然后找机会给他安上一个罪名,治他的罪。可是薛道衡一点也没有去想自己的处境有什么不妙。朋友劝他“杜绝宾客,卑辞下气”,他也不听。最终杨广找到机会,给他安上一个“悖逆”的罪名,杀了薛道衡。


薛道衡之死,起因就是他不懂处事的圆滑,做事太过招摇、直白,不给人面子,终究树大招风,引来杀身之祸。


事实上,一个人的才华如果不懂得收敛就会如同一把火没有灯笼的遮挡,要么被熄灭,要么灼伤自己。这个世界是很无情的,不是每匹千里马都能有幸得到伯乐的赏识、惜才、爱才。更多的人因为才能被人嫉妒而被埋没。如果你是一块金子,那么就慢慢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吧;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就悄悄展露吧。


做人不要太较真


成功的处世之道在于人的胸襟广阔,气度雍容。为人不骄不躁,谦恭而不张扬,处事不惊不慌,冷静而不失措。对小人的嘲讽谩骂,不愠不馁;要有一颗平常之心,拥有大庸大俗的豪放与粗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于大事处以方,小事处以圆,拿捏得当,做人不能太较真。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熟谙处事不能太过较真的这番道理。相传孔子曾带众弟子东游,半路走累了,肚子又饿,恰巧此时看到一户酒家,就吩咐他的一名弟子前去这家酒家讨点吃的来。


这个弟子走到酒家跟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给点吃的吧。”老板打量了一下他,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来考你一下,如果你认识的话,随便吃。”于是写了个“真”字让他来识别。孔子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是个真字,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老板大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于是吩咐伙计将之赶出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问后得知原委,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行走的累了,想讨要点吃的。”老板说,既然你说你是孔子,我就写个字让你来认,如果认得那么你们就随便吃。酒家又写了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


弟子不服,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焉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学啊。”


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做法固然要不得,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对于事情太过较真,肚量就很狭窄,容不得别人,看待周围事物也满目疮痍,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知晓做事不能较真的道理,我们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非要知道一个所以然呢?


20世纪50年代,许多人都知道于右任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了让自己的店铺能够招徕更多的客人,一些商人就在自己的店面前挂起了一幅幅于右任题写的招牌。当然,这其中有一些确实是于右任亲笔题写的,但更多的则是赝品。


一天,他的一个学生说:“老师,中午我发现一家小饭馆的门口竟然也悬挂着您题写的字,而且那字写的别提多难看了。”当时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听到学生的话之后“哦”了一声,放下毛笔缓缓地说道:“那家饭馆卖的什么东西有什么特点?铺子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回答:“那是一家面食馆,羊肉泡馍倒是很地道,铺名叫做‘羊肉泡馍馆’。”随后,于右任便挥毫泼墨,在一张大大的宣纸上写下了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羊肉泡馍馆,之后盖上印章并吩咐学生给那家店老板送去。


那家店的老板得到于右任先生的真迹墨宝后激动得不知所措。此事过后不久,于右任先生的名声变得更加响亮了。


在这件事情上,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想要指责一家小饭馆的老板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大人物毕竟是大人物,他是不会与伤害自己利益的人一般见识的,最终既解决了问题,又赢得了赞许,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吗?


太过较真就如同给自己戴上了高倍的放大镜,看到的世界也不再是平坦的。一个处处较真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悲观消极的。他眼里看到的别人也到处是毛病,一身是错误。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和别人和睦相处呢?


我们身边不乏这种喜欢较真的人。在一个菜市场王先生想买一捆菠菜,卖菜的告诉他2块2毛一捆,王先生不干了,“2块。”“好,2块。”买菜的答应了。这时,王先生又买了2个土豆,“哎,你这秤不准,少了吧?”王先生说。“放心吧,管保准确的。”卖菜的不开心了。“不行,你这秤不准,我得拿别的称来秤下。”“我不卖了!”“你这人咋这样,顾客就是上帝你知道不?”就这么的两人吵上了,最后竟然还大打出手。对于王先生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小亏的做法暂且不说,他的较真功夫也真让人敬而远之。事事得问个明白,不仅伤了别人的自尊,也伤了和气,显得自己很没有肚量。


人生就应该如同孔子那样,不较真,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者常乐。世事没有完美的,一天之中还有黑夜白天,人更是如此。有谁没有犯过错误,有谁没有缺点呢。


对于事物的认知上,我们可以用较真的态度,较真可以让我们求得更多的学问,增长更多的知识。但是与人共事,万不可较真处之。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女孩问她老公,“如果我和婆婆掉进水里,你首先救我还是婆婆?”她老公很作难,如果说是先救老婆虽然讨得老婆的欢心但是却失去了母亲,一个不孝的人怎配苟且于世;如果先救自己的母亲,就会失去老婆,虽说母亲只有一个,老婆可以随时再娶,但是这是肤浅的人说的,而且也很不道德。怎么办呢?他想了下说:“我会救我的家人。”女孩很不满意这个答案,非要追问个所以来。结果两人闹得很不开心。


人生哪里有这么多的如果呢?有些时候保持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适可而止则皆大欢喜。正如不停追问她老公先救自己还是婆婆的女孩,知道她老公如此为难就已经说明她老公心中有她就已经足够,又何必继续追问、较真?一个把老公的处境置于如此尴尬境地的妻子又如何维持家庭的和睦?处处较真不仅使自己不愉快,而且影响到别人,可真是伤人又伤己。像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