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欣宸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8
|本章字节:11584字
忍让——低调做人的晋升术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生活中的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最好做到能忍则忍,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一时的冲动往往会导致日后的悔恨,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与其说这是一种勇敢,还不如说是一种莽撞。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尽可能地迁就对方,这看似懦弱的举动其实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让你避免耿耿于怀的自我折磨,又能让你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你还固执什么?
古时候有个叫杨翥的人,以忍让聪慧闻名。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指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好死。家人愤愤不平,杨翥却非常淡然:“满世界又不只我一个人姓杨,随他骂去吧。”还有一次,屋外下着瓢泼大雨,一个邻居把自己院中的积水排到了杨翥家中,全家深受潮湿的苦楚。杨翥仍然很淡然:“不要斤斤计较,总是晴天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久而久之,大家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后来,有一伙强盗密谋抢夺杨家的家产,就是这些邻居们自发组织起来,帮助杨家避免了这场灾祸。
可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坚持认为,丢什么也不能丢面子,失什么也不能失身份。当然,爱惜自己的尊严是极为必要的,但是,你总是将事情非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到底有何益处呢?
由此可见,忍让如同金子一般宝贵也就此言非虚了。拥有这样心境的人不可能整天拿鸡毛蒜皮当回事儿。普通人如此,对于那些身份、地位尊崇的社会名流而言,忍让更是一项基本功。
马琴利派某人出任税务主任,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许多政客的反对。为了阻止这个任命,那些政客要求他说明任用该人为税务主任的理由。这些代表中为首的是一个国会议员,此人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恶气,刚一开口就给了马琴利一顿很难堪的讥骂。如果换成是别人,也许早已暴跳如雷地予以反击了,但是马琴利对此却视若无睹,他一声不吭,任凭那个气愤的议员骂得声嘶力竭。最后,当那个议员差不多快骂够的时候,马琴利才用极其平和的口气说:“你的怒气现在发泄得应该差不多了吧?其实照理来说,你是完全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是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地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平淡的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马琴利没等他道歉,又马上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原因的人都会为此而大发脾气的。”接着,他就把理由解释清楚了。
其实那位议员早已被他的气度所折服了。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的时候,他只摇摇头说:“我现在已经完全记不清他的解释了,但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他肯定是没有错的。”
由此可见,向来被人所轻视的“忍气吞声”其实具有极大的妙用,以忍制怒不但使马琴利的解释获得了极有效的作用,而且使那位议员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从此彻底悔悟。
狡猾的人往往会故意采取某种刺激手段使你大发脾气,当你发脾气的时候,便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而这样做产生的结果无疑是使你自设圈套,自讨苦吃。“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常琐事需忍让,为政做官更需忍让,只有懂得忍让的官员才能顺利从政。
有一次,华盛顿与佩恩针对选举中的一个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华盛顿无意中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非常生气,冲动之下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事后,华盛顿托别人给佩恩送去一张纸条,纸条上约佩恩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见面。佩恩心想,这次去必有一场恶斗,于是他做好一切准备之后便去小酒店会见华盛顿。没想到,看到佩恩之后,华盛顿平和地说:“昨天确实是我先做得不对,我不应该说那些冒犯你的话,不过你已经采取行动为自己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问题到此可以得到解决的话,那就请握住我的手,我们交个朋友吧,你看怎样?”佩恩又惊讶又感动,此后,他不但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成为华盛顿的仇人,还成了华盛顿的崇拜者。
忍让,不代表软弱,而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它是一种高明的处世艺术,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上风。当然,忍让也得视情况而定,不能不论事件的性质及影响如何都一味地隐忍退让,但如果能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方便与实惠,忍让多少次都是值得的。一句话,想要路途平坦,就要先学会忍让。
糊涂——低调做人的装愚术
有时,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并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认真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犯傻。所以,凡事不那么较真,对做事情有利,同时也能使场面圆满,皆大欢喜。
商朝末年,商纣王因为整日饮酒作乐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于是问左右的人,结果都不知道。于是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自己的妻子说:“身为国家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日子,但却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那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他对纣王派来的人推辞说自己也喝酒醉了,也记不得今天是什么日子了。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事实上也是的确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分认真就未必是一件好事。生活当中,有的时候装的迟钝一些、傻一些、糊涂一些,往往比过于敏感对你更有利。
当我们在强大对手的高压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傻充呆,但这总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明智的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和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低调做人的高明之术。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应该算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的计谋以及聪明确实使贾府暂时呈现出繁荣的样子,同时她自己也借此积攒了些家私。她“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但她“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却不知厚道待人,只知道损人利己,却不知深藏于密,最后悲惨到连丈夫都抱怨自己的不是。这一切不幸的根源就在于她爱耍小聪明,不懂得装愚,而小聪明并非大智慧,因此凤姐只能遭遇悲惨的结局。应了书中对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聪明。好算计人的小人,无不以为自己聪明、妙算,但因为用心险恶,都维持不了长久。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这就注定了败局。设的计见不了人,是奸计;奸计不得人心,天人共愤,自己虽精心谋划,却未免心虚。有一丝透露,就心惊肉跳。且再秘密的事,也还有透风的墙,人家一旦知道了,也就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个时时处处事事显露精明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同情和爱护、栽培,因此也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
会装糊涂也是一门学问,把糊涂装得更深刻些,就能活得更“利己”些。一个人如果在行动上能够保持中庸,在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所以,糊涂处事、精明做人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却大有可取之处。
同样,《红楼梦》中的宝钗就是一个很会装糊涂的人。在生活中,宝钗并不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她表面上“随分从时”、“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一切做法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上不言不语,安分守己,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乎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这其实都是她“装愚守拙”的结果。她凡事本着“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从来不刻意表现自己,不像黛玉那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一些事情的真相,而总是充耳不闻,揣着明白装糊涂。
宝钗的聪明是一种很隐秘的聪明,史湘云要起诗社的时候,因为没有钱,宝钗便趁机要替史湘云设东,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东西来款待大家,但出门的时候却叫一个婆子来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聪明”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湘云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的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真正掌权的封建大家长。她的“糊涂”恰恰是她的聪明之处,因为她的“糊涂”,家长才将她而不是黛玉嫁给宝玉,这就是装糊涂装出来的效果。
事实上,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糊涂处事、精明做人可以给人一种平和的感觉,从而在吸收别人精华的同时,为自己的前途添加动力。
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一时的糊涂,一世的成就。纵观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仁人志士立身处世,均离不开聪明与智慧,而其聪明与智慧有时则需通过“糊涂”来体现。人的聪明程度有高低之分,糊涂程度也有真假之分。假如一个人耍小聪明,就是真糊涂假智慧;如果一个人大聪明,就是假糊涂真智慧。虽然玩小聪明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若把大智慧隐匿于糊涂之中,则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可以说,糊涂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门学问。
灵活——低调做人的应变术
精明过人,见多识广是一种才气,但是能够懂得收敛,适当糊涂却是人生的大智慧。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糊涂”不是犯傻,不是愚昧,而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只有善用糊涂的人才能经得住考验,成就一番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在处事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可能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的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灵活”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从而避免得罪人。
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想要逃避的事情,如何才能成功地将自己不想面对的棘手问题推脱掉,本身就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免会有这样的感叹:“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的话了。”
可见,拒绝别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即使你要拒绝别人,理由最好圆滑一点。而一旦你占了别人的便宜,别人向你讨回时,要想推脱过去,不单单是圆滑就可以的了。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不还靠的就是他办事够灵活的功力。
刘备当初到处流浪、没有一席可安身立命之地时,“死皮赖脸”地跟孙权“借”来了荆州暂时做个根据地,可他有“借”却没有“还”。那么大一块地方,孙权当然没有大方到白白送给刘备的地步,所以在与刘备翻脸企图武力夺回荆州之前,曾先后几次派人去要,刘备死活都不想给,可怎样才能既打发走孙权的人又不至于翻脸呢?在这几次讨要与推脱的较量中,刘备就充分运用了灵活的处事手腕。
第一次,孙权派鲁肃来索要荆州。刘备听说后,马上与诸葛亮商量好了对付的办法。鲁肃进了刘备府后,他刚说明来意,刘备就大哭起来。鲁肃急忙问怎么回事,刘备不说话,只是哭得更加伤心。这时,诸葛亮从屏风后边走了出来,对鲁肃解释道:“唉,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的时候跟你家主公许下诺言,说取得了西川后就归还。但回来后仔细一想,益州的刘璋是我主公的同宗,如果真的派兵去攻打他的城池,恐怕让外人唾骂,但如果不去打的话,又把荆州还给了你们,我们去哪儿安身啊?如果不还的话,又显得不给您面子,大家都不好看。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让我家主公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痛哭流涕了。”诸葛亮说完,刘备更是哭得伤心欲绝,捶胸顿足。鲁肃见刘备哭得真情感人,也跟着替他为难,就答应他们将归还荆州一事再往后推一推,自己孤身回江东去了。这一次,刘备与诸葛亮合力上演了一场哭戏,不但没有和东吴撕破脸皮,还博得了鲁肃的同情,可谓圆滑至极。
刘备得了西川后,孙权当然记得刘备说过的话,这次他怕派去的人再被刘备像打发鲁肃那样轻易就给打发回来,于是假意把诸葛瑾的一家老小都给监禁起来,才让诸葛瑾去要荆州。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亮虽然明白这是孙权和诸葛瑾设的局,但至少表面上他不能表现出对哥哥一家人的生命毫不在意的样子,便赶紧找刘备商量对策,等计策定了,诸葛瑾也到了。一见哥哥,诸葛亮马上表示一定劝刘备还荆州。
第二天,兄弟俩找刘备说了情况,刘备一听,装作很生气地说:“孙权这完全是威胁我,我怎么能受他的威胁?”于是向诸葛瑾表示绝不归还。诸葛亮又装作伤心的样子哭着求刘备一定要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救救诸葛瑾一家。刘备最后故作无奈又动情地表示,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就还上一半,于是写了封信,让诸葛瑾带着信去找当时驻守荆州的关羽。这一次,表面上刘备给了诸葛亮的面子,诸葛亮对哥哥也有了交代,其实,刘备只是把皮球踢给了关羽,并没有真的还荆州的意思。果然,诸葛瑾一到荆州说明来意,就被关羽大骂一通,还差点被他给杀了,哪里要得回半个荆州?诸葛瑾吓得赶紧回来找刘备,刘备却为难地表示,这个二弟他也管不了。诸葛瑾知道荆州肯定是要不回了,只好回江东去了。
为人处事时,灵活应变是使自己摆脱不利处境的有效方式,还可以使自己避其锋芒,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占据优势地位。
避害——低调做人的保全术
相信很多人很小的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不争馒头争口气。”这影响了很多人的处事观,但事实上,人不一定非要在所有的时候都保持高姿态,只有适当地以柔弱示人,懂得以柔克刚,学会避害,人生路上才会走得更加顺畅。其实避害只是相对形势而言的,是当自己处在不利位置时可以采取的一种必行之策。人的一生中,你不可能事事时时都强势,在低谷的时候,选择避害可以让你变得更强。
《孙子兵法》中有一段话这样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始如处女”讲的就是“示弱守柔”。可以说,向敌人展示自己的柔弱确实是一个迷惑敌人而避害的良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