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欣宸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8
|本章字节:10190字
面对赞誉的时候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外国有句谚语说:“马车越大,声音越空。”越是没有多少成绩的人越喜欢夸耀,而只有取得很大成绩的人才会在面对荣誉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我国古代有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发现他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几乎过目不忘。5岁的时候,他就能无师自通地做诗,于是很多邻居和外村的人都知道在不远的地方有个天才叫仲永。后来,仲永因为具有这样的天赋考中了秀才,于是很多人都请他吃饭,他的父亲就开始叫他不要再读书,然后带着他整天去跟人应酬。渐渐地,仲永被名利埋没,再也没有读过书,再长大一些的时候,很多人发现,仲永和很多普通的孩子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就这样,一个天才在追逐名利中变成了庸才。
鲁迅说:“‘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是不好的……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生活中,人人都喜欢在自己作出成绩的时候受到别人的鼓励和称赞,但是在面对这样的鼓励和称赞时,有些人就容易迷失方向,变得不可一世,以致最终沦为平庸之辈。所以说,人要正确对待荣誉,面对荣誉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多重视他人,少标榜自己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自己具有重要性。”
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把这功劳揽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不拘小节的大度,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英国诗人约翰·唐恩在《钟为谁鸣》一诗中写道:“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处,每个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走,欧洲就会缺其一,这如同一座山峡,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这首诗告诉人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重视别人,不能只是强调自己的价值,因为别人的价值同样重要。
燕昭王登上燕国的王位以后,为了使燕国变得强大起来,他励精图治,但是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于是,燕昭王就去拜见当时的智者郭隗先生。他见了郭隗以后,谦恭地问:“齐国人攻打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但是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就可一雪先王之耻。请问先生,要怎样招贤纳士呢?”
郭隗先生回答说:“古代成就帝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师,而成就霸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而国家将要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大王您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我,放下自己大王的身份屈居下位接受我的教诲,那么比我才能高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燕国。另外,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应该亲自登门拜访我,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燕昭王听了这位智者的话,就谦恭地拜他为师,并且为他建造了房屋。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到了燕国。
昭王又听从郭隗的建议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终于,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和秦楚及晋赵魏韩联合攻打齐国,齐国大败。
燕昭王放下帝王的身段虚心向贤者请教,不但获得了贤者的尊重,也招募到了很多人才,从而使燕国快速强大起来,打败了齐国。然而,很多统治者或领导者都没有像燕昭王这样的智慧,他们只是一味地标榜自己,忽视了别人在其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一个小公司成立不过10年,在这段时间里,老板和员工一起努力,使公司的业务慢慢走上了正轨。渐渐地,老板面对自己的成绩开始骄傲自大起来,有一家媒体派记者来采访他的时候,这个老板滔滔不绝地向记者宣扬当年自己是怎样度过困难时期的,但他没有向记者说起自己公司的员工在困难时期怎样与公司同甘共苦,也没有说起在为公司的困境找出路的时候,有几位员工工作几天几夜没有合眼。这篇报道登出来以后,这个公司的很多员工都气愤难平,因为老板把大家的努力都归到他一个人身上,仿佛公司有今天的成绩和他们员工根本没有关系一样。
于是很多老员工纷纷离开公司,等到老板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希望被重视、被关怀、被肯定。当你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后,他就会因你的重视焕发出巨大的热情,从而为你们的目标而努力。
所以,你要抱着诚恳的态度多重视他人,这样才会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和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也会因此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有容乃大,忍者无敌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做事必备的本钱。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事物相生相克,做人不可随心所欲,无所拘束。要精明做人,成就一生,就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吃常人所不能吃之苦。忍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气概,更是一种做人的大策略,它既体现你的智慧,又显示出你的能力。
忍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能忍善忍就能够为自己留后路。忍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忍,不是低三下四、甘愿受他人摆布、忍气吞声、受人欺侮、逆来顺受不去反抗,而是一种积蓄力量的方式。
一个人善于忍,才能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吸收各个方面的信息,有时你自己不知不觉就会发现,忍给你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不忍给你造成的损害。
做人不仅要懂得忍,而且还要懂得宽恕,那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往往是十分紧张的。正如有人所认为的那样,要想利人就不能利己;要想利己,就不可能同时也利人。这显然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做自我牺牲了。这里,没有忍,是办不到的。
忍,就必须戒贪,也就是要知足常乐。这里所说的勿贪主要是指不贪图名位、财利,不去做非分之想。对于名誉、地位、财富和利益,我们可以得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不仅可以受之无愧,而且应该当仁不让。但是,不可去贪图那些不是自己应得到的东西,不能超越界限去贪图不义之财。有这种越界的非分之念,是贪,而克制住自己的这种念头,即为勿贪。
在现实中,人的社会关系极为复杂,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所以同志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都要处理好,这之中必须有一种忍的意识。
“水满则盈”、“过犹不及”,都是中国的先哲们早已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哪怕自己可以去争取到的东西,最好也是留点分寸、留点余地,以便在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时,能够有一个回旋的余地。这里,不仅是一个自我忍让的问题,而且也有一种客观的必要性。因为,就人来说,一旦处于非常极端的心态,往往反而会使自己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我们有一些人常常喜欢抓住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说,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表现一旦过头,则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当然,忍耐并非软弱,它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古人说:“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忍是一种强者的心态,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大凡有真本领者都善于忍耐,忍耐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而有了余地方能掌控住大局。
忍是一种做人哲学,即使是强者,在问题无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时,也应该采取暂时忍耐的方式处理,这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忍耐,因为他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楚汉相争中,刘邦是如何在忍中取胜的。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实力较弱,经常吃败仗。汉四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他的大将韩信自领一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攻下魏、代、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五月,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坐困荥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此时的刘邦只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没有了风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无遗。
正说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踩了一下。他用气狠狠的目光一扫,众人都茫然不解,唯有坐在边上的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他晓得这位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话要告诉自己,他打住了下面的一连串骂人的话语。
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才,目前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刘邦如与韩信翻脸,轻则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强鼎立,重则导致项羽、韩信联合攻汉。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于刘邦大为不利。反之,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拖住楚军,重创楚军,只有在这种前提下,目前楚汉对峙的局面才会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变。
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立刻心领神会,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册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于是,局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军形成了反包围之势。
可以想象,刘邦当时是万分恼怒的,但权衡利害,他还是忍住了怒气,并且因此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千古大业。
刘邦的忍让并非软弱,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大局的考虑。日后韩信继续经常闹点事,当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刘邦毫不客气地将韩信诛杀。
君子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智慧;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度包容是一种美德,不仅显示了自己的雅量让人尊敬,而且心态平和,生活中也少了不少烦恼。如果太计较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心胸只会越来越狭窄,周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烦恼也自然逐渐增长。
《论语》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日常的琐碎之事,不必去斤斤计较。在大事业之前的小事若无法忍受,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
韩信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一天,一群小流氓找茬说:“你长得倒不赖,不知胆量如何呢?”韩信听后沉默不语。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流氓又挑衅说:“如果你有胆量,就来刺杀我;如果害怕,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吧。”韩信仍然一言不发,默默地爬过他的胯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人的一生中,令人发怒的事不计其数,倘若每件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是成不了事的。反之,只要胸怀大志,就会“忍人所不能忍”,对于许多事情就不会放在心上,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