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视自己为普通人低调的人生最安全(2)

作者:段欣宸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8

|

本章字节:11902字

平常心,其实并不平常,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平平淡淡才是真。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一个善良的人,顺其自然,生活将会变得相对轻松起来。


一个美国阔太太到巴黎旅游。在著名的艾佛尔铁塔下的一片苗圃里,她看到了一个正在专心致志浇花剪草的老头,他看起来是那样的熟练,那样的勤恳操劳……这一切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上等的园丁。阔太太家中正好也有一座私人花园,她想:这个法国老头真是百里挑一的好园丁,在美国出再高的工钱恐怕也难找到,既然今天碰上了,为何不将他请到美国去呢?


想到这,阔太太便问那个老头是否愿意去美国做她的园丁,并承诺给他高于法国三倍的工资。听完阔太太的建议,老头却非常礼貌地回答道:“夫人,非常感谢您的好意,但是真是不凑巧,我现在还有一个职务在身,不能离开巴黎。”


阔太太忙说:“你都辞掉吧,我会给你补偿的。你还有什么兼职?送牛奶还是养鸡?”


老头微笑着说:“都不是,我希望下次人们在选举时不要投我的票,我就好接受您的美差了!”


阔太太感到很疑惑,忙问:“你们法国人连选园丁都要投票?”


老头连忙回答说:“不是的,夫人,我的名字叫安里,我这个园丁现在还兼任着法国总统的职位。”


一个不起眼的园丁,竟然是法国总统——这就是一颗平常心,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在《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矜名不若逃名趣”,意思是说,一个人喜欢夸耀自己的名声,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杜祁公告诫他说:“你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不够你施展作为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不这样的话,对做事没有好处,只会招惹祸端。”


学生说:“您一生因为正直忠信被天下人尊重,现在却教我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杜祁公说:“我为官多年,做了许多职位,对上被皇帝知道,对下又被朝廷的官员相信,才得以抒发志向。现在你当县令,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牵涉到上下官吏,如果不被别人了解,你怎么能施展你的抱负呢?只会惹来灾祸罢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不方不圆,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谐的原因啊!”


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成就上高人一筹,但不必事事都追求高人一等,即使真的高过别人,也没必要拿出来炫耀,更不能因为比别人“高”就沾沾自喜,甚至嘲讽暂时位居你之下的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要想安身立命、飞黄腾达,就要学会“低姿态”做人处世。


很多人都见过秦陵兵马俑中那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尊跪射俑的姿态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之一,也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因为这种姿势射击时重心稳、省力,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又小。


这尊跪射俑是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的1000多尊陶俑中,保存最完整和唯一的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除跪射俑外,其他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由此,不禁让人们想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低姿态是保全自我的万世之规。


在曾国藩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他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年少气盛,一语不和就大动干戈。他时常以《中庸》中的“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来训诫自己,让自己时时保持低调,即使具备鹰的凌厉、虎的勇猛,也不轻易外露,更不以自己的学识和家世欺人。


他的一位同学性情比较暴躁,有一次,那个同学看到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那里来的,你的桌子挡着我的光线了,赶快挪开!”曾国藩什么话也没说,就把桌子移开了。曾国藩晚上点灯用功读书,那个同学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国藩只好低声默诵。


后来,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个同学知道了,大怒道:“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其他的同学都替曾国藩打抱不平,但是曾国藩自己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住同学,安慰同室,像没事人一样。曾国藩的一生都保持着低调的态度,他虽然看似“低”人一等,然而实际上却名传千古。


由此可见,“低”人一等不是胆小怕事,不是一味地奉行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也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而是更大意义上的宽容、气度和胸怀。为的是让自己远离更大的灾祸,在保全自己的大前提下,施展自己的才华。低姿态做人是一种处世哲学,藏万丈雄心于肺腑之间,纳恢弘气度于平和之表,遇到忤逆不怒形于色,遭受鄙弃不暴跳如雷,是自我保护的大智慧。同时,这种气度和胸怀又像一个安全气囊,在真正的撞击来临时,能够减轻撞击带来的伤害。


做人谦卑是一种美德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因此,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人吧,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进步,也更有利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无法抑制成功后的自满心理,总是洋洋得意,而对别人的成就不屑一顾。


德国阿道夫·冯·贝耶尔是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染料分子结构的著名化学家。他在大学读书时,有机化学家贾拉古教授的名字传遍了德国。有一天,贝耶尔和父亲在一起闲谈,提起了贾拉古教授。贝耶尔说:“贾拉古只比我大6岁……”言外之意是这个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父亲听了很不满意,他对贝耶尔说:“大6岁怎么样,难道就不值得你学习吗?我读地质学时,老师的年龄比我小30岁的都有,我一样恭恭敬敬地称他们为老师,认认真真地听他们讲课。你要记住,年龄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不管是谁,只要有知识,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


古人早就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太出风头,就会遭受打击;一个人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遭到挑剔和批评。大多数的人能够同情弱者,却敌视比自己强的人;能够认同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却讨厌那些张扬跋扈的人。所以后者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处世更为外露,自然招致他人的反感情绪,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千万不要狂妄自大,过度张扬。


人生有限,精力有限,这就注定了学贯古今、识穷天下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毫无实现之可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存在无知和不足,那么忍受住骄傲的煎熬,谦虚做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大多数人都难抵骄傲的诱惑,有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自己就成为前进的障碍。做到谦虚需要有大智慧,也就是说,做到谦虚的前提是自知,要知己所知、知己所不知、知己所长、知己所短,因为唯有自知之后方能虚心、不自满。然而,不能自知是愚昧,自知却不愿意加以完善和提高则是自弃。谦虚更深的含义是知己无知后不耻下问地处处努力学习,知己不足后精益求精地时时积极改进,这就需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尊重自己,正确地看待他人、尊重他人。


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无论是估计过高还是估计过低,都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对自己估计过高的人,一般来说往往自尊心过强,自尊心本来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自觉维护应有的荣誉和人格。但是,自尊心太强,则会衍变成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坏毛病。这种人的表现就是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永远觉得别人比自己差,老子天下第一。而一旦出现别人超过自己的情况时,他就会很生气,容易产生嫉妒。只要是别人幸福,他就认为是自己的不幸,而一旦自己不幸,他就会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在他看来,他永远应该是最幸福的、最优秀的,任何人都不能比他强。一旦出现了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况,他就会觉得不快。这样的人是无法适应环境的,他总是处于沮丧、牢骚满腹的状态。


因为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和不足,才能够低下头,谦卑处世,而不会不懂装懂,自取其辱。只有正确地看待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得到他人真诚的帮助。


内心固执己见,自命不凡,在人前却刻意做出一副很虚心的样子,这不是谦虚是虚伪。总是自惭自责、自怨自艾,对自己全无一点信心,遇事处处逃避,这不是谦虚是自卑。


一个内心成熟的人,总会表现的低调、谦虚地埋头做事。做一个谦虚的人,就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无论是名家硕儒还是初学少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超过别人。


做一个谦虚的人,就要保持一颗坦荡的心,既不因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因自身的短处而气馁,也不因别人的优点而妒忌、不因别人的不足而嘲笑。须知,十全十美的人在世间从来就不曾出现过。


《三国演义》中,刘备本是一位谦虚、慎行的人,但关羽、张飞之死使他十分悲痛。为给关羽、张飞报仇,刘备兴两川之兵浩荡东来,江南军民皆胆裂,日夜哭号。投东吴的关羽旧部糜芳、傅士仁,将刘备所恨者马忠杀了,献首级降刘备,刘备连糜、傅也剐了,一同祭关公。东吴诸将献计孙权,将杀张飞投东吴的范疆、张达也送还刘备,以图息战宁人,谁料刘备剐了范、张,仍怒气不消,定要灭吴。孙权在这种情况下,从阚泽言,起用陆逊为主将,统率步水马三军抗刘。消息传来,刘备问陆逊何许人也。马良说是东吴一书生,年幼多才,多有谋略,袭荆州便是他用的计。刘备大怒,非要擒杀陆逊为关羽、张飞报仇。马良谏道,陆逊有周瑜之才,不能轻敌。刘备却说:“朕用兵老矣,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在这里,看来刘备真是悲伤过度了,他仅仅是看到了自己鞍马劳顿的半生经历,计谋老到就以资夸口,这是很可笑的。毕竟,战争是残酷的客观现象,不以老嫩定优劣。用兵之道,看谁能把握战机,深借谋略,并非谁的年龄大就算谁的计谋多。正是刘备轻敌,瞧不起对方主将年轻,是未战先败了一阵。


做一个谦虚的人,就要保持一颗进取的心,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虽然即使穷尽毕生精力也只能掬起一朵浪花,但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人生会变得更加充实,自身价值会不断得到提升。


谦虚的人之所以谦虚,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他的低调,决定了他的冷静。在低调者看来,骄傲是很荒谬的事情,因为无论自己过去做了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自己将要做的事,比已经做了的事总是要重要得多。过去的价值,仅仅就在于它能帮助自己将来做什么。所以,低调者永远不会傲慢、自负,因为他没有傲慢和自负的理由。他总是很谨慎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总是可以事先预计到问题的严重性,总是能够明白,自己取得的成功,其中有多少成分是属于自己的,有多少成分来自于别人的帮助,来自于运气。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这一切外在的条件,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他不会把自己无限地夸大。


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伟大力量。


若要出头,先要低头


从古至今那些德高望重的人都是能和普通人一样,从不炫耀自己,因为他们的才能是通过别人的口里说出来的,而不是自己表现出来的。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不要表露出来,因为越显眼的花草越容易被人折断。


社会就是一个万花筒,处处充满竞争,官场有竞争,职场有竞争,商场有竞争,情场有竞争……任何竞争都需要勇气,也更需要策略,而其中最大的策略就是在残酷无情的竞争中保持低调做人的本分。


莎士比亚说过:“唯有埋头,才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人的一生就好比一粒种子,如不经历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只想享受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那么它将永远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同样的道理,人只有埋头做事,才可以有所作为,最后出人头地。要知道,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可以达成的。在未付出辛劳和艰苦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唯有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前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曾经有个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


问者反驳他:“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若是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地戳出许多窟窿?”


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想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做人要低头,这是苏格拉底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表面上来看,“低头做人”可能会给人一种懦弱和畏惧的感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适当地低头,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在特殊的场景和特殊的时刻,我们就应该保持低姿态。“低头做人”其实并不低,反而恰恰是转危为安的妙招。


低头做人,就是表面不动声色,但是内心未必没有对策,内心未必不起波澜,却可以一笑了之;低头做人,就是与人相处,能屈能伸,面对嘲弄讥讽,可以宽容大度;低头做人,就是超然处世,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往往比尔虞我诈的争斗更有价值;低头做人,不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而是失败之后的淡然若素;低头做人,不是怯懦软弱,而是面对无理强权的一种弹性回避;低头做人更不是一味谦虚,而是成就面前的韬光养晦。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肯低头的人才能有出头的一天!因为,懂得低头的人,是一个有内涵的人,是明白事理的人,他们不喜欢张扬,但这并不影响自身的魅力,反倒让别人更加敬佩。而那些高高扬着头的人,反而受到人们的厌恶。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却一心只想出人头地,而不去埋头耕耘。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起步晚的、比他差的,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收获,才感觉到自己总在瞻望,因而一无所有。这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机会或自己运气太差,而是他一心只等待收获,却忘了播种。


科学家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走起路来一阵风,总是把头高高地抬着。来到前辈的门前时,一不小心,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框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