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毛泽东品读古典诗词(3)

作者:卢志丹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4

|

本章字节:12852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当时就引起极大震动。《宋书·谢灵运传》说,他“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更重要的是他的山水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的谢惠连、谢眺,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著名诗人,无不受到谢灵运山水诗的沾溉。毫无疑问,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谢灵运是有着杰出贡献的。


毛泽东非常欣赏谢灵运的诗作,《古诗源》中,收入谢诗24首,毛泽东圈画了22首。在编者的注释中,在评论谢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毛泽东都画有曲线和圈。此外,在《昭明文选》和《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的谢灵运诗处,毛泽东也圈画了不少。


谢诗的名作颇多,如《过始宁墅》、《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从斤竹涧越溪岭行》、《入彭蠡湖口》、《岁暮》、《斋中读书》等等,都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毛泽东作了大段批注的《登池上楼》,全诗如下: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此诗写于景平元年(423年)春,在他担任永嘉太守期间。池上楼,在永嘉郡。这个池,后来被称为“谢公池”。该诗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眺望的所见所感,抒发其仕途失意、进退两难的忧郁心情。


如前所述,谢灵运的“徇禄穷海”,出任永嘉太守,原因是复杂的。他在这首诗中,只不过从自身方面来检查自己,认为自己智力欠缺,难以入世做官;体力很差,不能胜任归隐躬耕。他在上层统治人物的权力斗争中屡次受排挤、打击,虽有切肤之痛,但不便明言。但对于他的难言苦衷,毛泽东却是洞若观火的。


毛泽东在《登池上楼》的批语的最后说:“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这里引的这首诗,见于《宋书·谢灵运传》:


司徒(刘义康)遣使随江州从事郑望生收灵运,灵运执录望生,兴兵叛逆,遂有逆志,为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追讨禽之,送廷尉治罪。


此诗原无题,《谢康乐集》加了题目,名曰《临川被攻》。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此诗题目作《自叙》。


这首诗的首句“韩亡子房奋”,说的是西汉张良之事。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其祖、父均为战国时的韩王的国相。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张良立志发奋为韩国复仇,倾其家财收买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未击中,逃匿下邳。后辅佐汉高祖刘邦灭秦。


次句“秦帝鲁连耻”,说的是“鲁仲连义不帝秦”之事。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一生不仕,专为人排难解纷。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与赵因争韩国的上党,激战于长平,赵军大败,降卒四十余万皆被秦军所杀,此后赵国国力大为衰减。次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形势非常危急,遂求救于魏,魏安釐王惧秦,名义上发兵救赵,但暗中派将军新垣衍劝说赵王尊秦昭王为帝。这时正在游赵的鲁仲连知道此事,他从道义上坚决主张抗秦,于是向新垣衍陈述帝秦之害,新垣衍深以为然,表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知,乃将其军队后撤五十里。


三、四句,就张良、鲁仲连二人事迹发表议论。谢灵运认为张良与鲁仲连都曾浪迹四方,是放情江海之人,却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们的忠义行为深深地感动着后世的君子。当然,谢灵运本人也在被感动的“君子”之列。


为什么毛泽东说这首诗“是造反的檄文”呢?这里所说的“造反”,联系前面“晚节造反”的意思来看,是指谢灵运在临川内史任上执录朝廷命官郑望生,“兴兵叛逆”,以抗议刘宋王朝对他的不公。再联系他在广州临刑时所写的《临终》诗来看,他赞颂忠于西汉王朝、反对王莽篡权的龚胜、李业等人,实际上暗寓着他对晋室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刘宋王朝迫害自己的控诉。这种抗议和控诉,不是造反,又是什么?因此,毛泽东将这首诗看做是谢灵运最后向刘宋王朝执政者公开摊牌的“造反的檄文”。


对于谢灵运这首可称为“造反檄文”的诗,毛泽东曾在文章中运用过。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了准备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稿,这篇文告最后写道:


……台湾的朋友们,不可以尊美国为帝。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好吧。美国就像那个齐湣王,说到齐湣王,风烛残年,摇摇欲倒,他对鲁卫小国还要那样横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了。


“我喜欢李白”


——毛泽东品读李白诗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曾对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说过:


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


毛泽东对李白诗的喜欢,可以说是终生爱不释手的。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后世在隋末迁居中亚细亚,李白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莲乡。


李白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习剑学诗,读百家之书。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贺知章见其诗文,赞叹为“天上谪仙人”。天宝元年(742年),被玄宗征召到长安,供奉翰林院。后因权贵的谗毁,被“赐金还山”,于是再度开始了漫游生活,南至江浙,北至燕赵,往来于齐鲁之间,写下了大量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李白怀着平叛的愿望参加了永王李璘的起兵,任幕僚。李璘失败被杀,李白受牵连,以“附逆”罪名被判长流夜郎。幸而途中遇赦,才得以东归。此后漂泊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最后寄居于当涂县县令李阳冰处(他族叔家),直至病死,终年62岁。


李白是古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以及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创作风格上,他融合了道家庄子的飘逸和屈原骚体的瑰丽,形成一种飘逸潇洒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被人们称为“诗仙”。晚清诗人龚自珍说过:“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


李白的诗歌保存下来的有900多首,辑入《李太白集》。李白诗歌的成就非常之高,被“诗圣”杜甫赞誉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毛泽东也赞扬李白的诗歌:“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这个评价,既高度肯定了李诗的浪漫主义精神,又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李白诗所表现的不同凡响的内容。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诗坛影响巨大,而在20世纪的诗人中受其影响最大者,恐怕莫过于政治家兼浪漫主义诗人的毛泽东了。


建国后,毛泽东圈阅的李白诗词竟达81首之多。而且有很多作品他不是一次圈阅,而是两次、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地圈阅。


毛泽东多次圈阅的李白作品有:《渡荆门送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清平调词三首》、《行路难三首》、《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送友人》、《月下独酌》、《赠汪伦》等。


在闲暇或练习书法的时候,毛泽东还常常用毛笔抄写或背写李白的诗。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他手书过的李白作品多达19首:《古风五十九首·三》、《梁甫吟》、《将进酒》、《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赠汪伦》、《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储邕之武昌》、《登金陵凤凰台》、《早发白帝城》、《越中览古》、《夜泊牛渚怀古》、《黄鹤楼》、《忆秦娥》、《清平调词三首》等。


毫无疑问,毛泽东手书过和他多次圈阅过的李白的作品,一定是他格外喜爱的。


《蜀道难》是李白描写蜀地雄伟险峻山川的著名诗篇。它采取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并运用神话故事,竭力渲染蜀道的壮丽奇险,突出作品的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一本中华书局印行、乾隆年间蘅塘退士编的《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毛泽东在《蜀道难》这首诗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并下批语:“此篇有些意思。”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又说:


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们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毛泽东喜欢的又一首李白的诗篇。李太白在这首诗里,既描写了庐山、长江的壮丽景色,又寄寓着他历经挫折之后希望超脱现实的心情。毛泽东对作品中的求道学仙之类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而却非常赞赏李白对庐山一带自然景色描写的四句诗。


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之后,儿媳刘松林的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健康状况也受到严重影响。毛泽东忍受着儿子英年早逝引起的内心的巨大痛苦,多方关心儿媳的身体健康。1959年8月6日,他在给刘松林的一封信中写道:


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继抓农业问题六十条之后,又要进一步解决工业、财贸、教育、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希望大家“开一个心情舒畅的会”,他对国民经济的好转充满信心。毛泽东的开阔胸襟与壮丽的庐山胜景相互交融,他又想起了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那四句诗,并将其抄写出来赠给有关同志,还特意说明:


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


显然,毛泽东是要借用李白的诗句,把他当时的心境传达给别人,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毛泽东对李白的一些作品,不仅多次圈画、书写,而且还在人际交往中不时加以恰如其分的运用。


1935年1月下旬,红军在贵州土城与国民党军激战,形势对我不利。这时,朱德决心亲临火线进行指挥。毛泽东集合军委纵队的同志们对朱德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朱德激动地说:“不必兴师动众,不必兴师动众。礼重了,礼重了。”


毛泽东当即说:“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嘛。”在这里,毛泽东很自然地将李白《赠汪伦》里的诗句运用到对朱德的送行中。


在长征途中,有位女同志看到毛泽东的头发长得太长了,便动员他去理发。毛泽东诙谐地说:“要不打一个漂亮仗,就是白发三千丈,我也不理了。”此处的“白发三千丈”,即出自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诗人柯仲平等带领文艺工作者下乡饯行,劝酒时,顺口吟出了李白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家乡的亲友来北京看望他,但因生活不习惯想早点回老家。毛泽东引用李白的诗句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以此表示对亲友怀乡心情的理解。


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于成都会议后乘江轮抵武汉。航行中,他问女驾驶员小石:“三峡有个白帝城吧?”小石说:“有的。”于是,毛泽东便背起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接着,毛泽东还一句一句地教小石背诵,直到她背会为止。


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用李白的诗句“杞国无事忧天倾”,来批判林彪、陈伯达的篡党夺权野心。


总之,李白的诗歌成了毛泽东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毛泽东的人际交往和表情达意提供了丰富而富有情趣的材料。


由于对李白的诗烂熟于心,所以毛泽东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能巧妙地化用李白的诗句来表情达意。例如,《贺新郎·别友》中的“挥手从兹去”,本自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念奴娇·昆仑》中的“安得倚天抽宝剑”,化用了李白《临江王节士歌》诗中的“安得倚天剑”;《七律·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点化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借鉴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想象奇特丰富,是与他善于向李白诗歌借鉴分不开的。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毛泽东品读李贺诗


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致陈毅的信中说: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


“很值得一读”,不是一般的评语,而是对李贺诗及其历史地位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对李贺诗的嘉许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对李贺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也颇为赞赏,1958年3月22日他在成都会议的讲话中说:


中国的儒学家,对孔子就是迷信,不敢称孔丘。唐朝李贺就不是这样,对汉武帝直写其名,曰刘彻、刘郎,称魏夫人为魏娘。一有迷信就把我们的脑子镇压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问题。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李长吉诗,每近《天问》、《招魂》,楚骚之苗裔也。”(沈德潜《说诗晬语》)


李贺的诗歌,对唐王朝统治的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加以揭露、讽刺,同时也表现了个人不得志的悲愤,也有咏物和写神仙鬼魅题材的。想象力丰富奇特,惨淡经营,句锻字炼,色彩瑰丽,使李贺的诗在艺术方面,更有其独特的风格。《新唐书·李贺传》说他“辞尚奇诡”。他的诗歌风格可用一个“奇”字概括。所谓“奇”,指他有奇特的想象、奇特的语言。


李贺诗歌中奇特名句不少,如“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奇诡的幻想,又具有秾丽的色彩。李贺的奇丽的诗歌,为唐诗开辟了一个新的流派。“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严羽《沧浪诗话》)它是唐诗百花丛中一朵奇葩。


李贺较多地写古诗与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七律诗一首也不写,表现了他不满于当时诗风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受齐梁宫体诗的影响,过分注意雕琢,有的作品也有词意晦涩和堆砌辞藻的毛病。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刘克庄、谢翱,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清人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