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恋之前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7)

作者:丛扬洋

|

类型:武侠·玄幻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2

|

本章字节:11686字

但是同情和爱情恰恰难以区分,人们容易被误导。同情和爱情的体验是一样的,在这样一种感性的姿态里,他让我感到心疼,看到他就像看到自己一样,我希望他好,我觉得我有能力让他好,我愿意为他付出。只是同情长得像爱情,但却不是。被同情也很像被爱,但也不是。同情就是人们对于遭受苦难者和弱小者的一种怜悯与关心爱护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在弱小者面前找到了自己的一份认同,关爱他就像关爱自己内心脆弱的小孩一样;在他面前找到了成就感和价值感,我用爱来同情他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有用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因同情而产生的爱,必然是不平等的。如果关系里持续保持着同情式的爱,关系就会失衡而扭曲。


同情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同情才让人间充满了温暖,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像我们看到一只流浪猫无助地在大街上晃的时候会有想把它抱回家的冲动一样,我们想保护和拯救面前这个不能够好好疼爱自己的他。同情的这种本能,最初的原型就来自于人类的母性和英雄主义。每个女人都有着母性,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想释放自己的母爱,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男人也都有着英雄情结,希望成为一个大英雄,可以保护女人,得到女人的崇拜,显示出自己男子汉的气概。这种情结凝聚在人的集体潜意识里几千年,无论理性怎样思考时代怎样变迁,它们都没有变过,在遇到能激发我们这种情结的人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去“拯救”他。


被拯救的人会得到极大的关注和爱,满足了他内心一直都有的对渴望的缺失,渐渐对付出者形成了一种索取的依赖。付出者也会留恋这种付出的状态,从中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也会开始依赖被拯救者给的认可。这时候的他们会对这种索取上瘾,为了维持上瘾的继续,他们可能就建立感情关系。在这段关系里,他们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相互索取,然后假装相爱。


可是人类还有一种本能,就是爱情。上帝创造性别的时候本身就是不完整的,男人需要和女人结合才能形成,不仅是生理上,在心理上和灵性上都是如此。《易经》说“天地以阴阳交媾而生万物”,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就是这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之一。


当男人跟一个和他平等的女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能感觉到相互吸引,彼此身上有自身欠缺的某种东西,他们完成互补并且感觉到彼此圆满,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应对这个世界。他们间的关系就被称为爱情。


爱情是一种本能,在这种本能里,男女是平等且互补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撑。这样男女组成的系统就是平衡的,是可持续的。当他们在关系里没有实现这种平等和平衡的时候,这可能就不是爱情,而是同情。即使建立了亲密关系,关系里的人还会对爱情有所缺失,就希望从关系之外寻找爱情,这时候就形成了外遇。如果被背叛的人不愿意看到这个模式而选择指责对方的错误,感觉到自己索取的停止,对方不能满足自己而加大自己的受害者角色,只会让他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然后就会将关系推向破裂。


因此,感情如果是掺杂着过多的同情而建立的,外遇就很容易发生。


男人跟女人的结合,即使只有性,他们也能感觉到一种连接感。当他们在更多层次上结合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连接感。


但是爱情的产生,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男人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而爱她”,女人是因为“他是一个男人而爱他”。除此之外的任何条件建立的感情关系,都难以让关系持续。在这个条件里,人们选择彼此连接感更多的人成为伴侣,从本能性因素再上升到社会因素进行择偶。


关于同情、拯救、保护欲、怜悯等情结,都不是建立爱情的健康条件。这些会出现在你与他人的朋友关系中,让你们的关系增进,彼此能够需要和温暖,这是很好的,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一种生存性本能,但是一旦当成爱情而发展关系,就让这种情结偏离了原来的本质。


在关系中,如果一方要求另外一方强行扮演同情和拯救的角色,也必须停止。有的人会因为童年的缺失,扭曲了对于爱情的看法。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妈妈的关心和照顾,希望从伴侣那里获得,要求伴侣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可能会用诱惑或者冷漠的方式来控制伴侣来做,但是一旦他控制成功,关系就会失衡。短时间内他可能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但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他无法继续当父母而选择离开,或者在外面找到可以填补自己爱情缺失的人。


所谓爱情,就是我尊重你如是的样子,没有好坏;我遇到你,被你吸引;我不觉得你可怜或者需要我保护,不觉得你比我脆弱我想要照顾你,我只是被你原来的样子吸引,然后想跟你在一起。我爱你,因为你值得我的爱。


16你只是想要征服他,并非真的喜欢


无论你在证明什么,你都需要看到,征服只是你的一个情结,并不是爱。


在男女关系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就是征服欲。有时候男人看到神秘的女人想征服,有时候女人看到神秘的男人想征服。有人说男人喜欢征服,其实征服不分性别。


开始的这句话,其实说对了一半。真正有距离的和不可能得到的,人不会产生征服欲。真正的征服欲源自于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候他明明在你眼前,你感觉很近,可是你又觉得他有很多地方你看不到,觉得他很远。有时候你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觉得跟你接触过的异性都会喜欢你,可是他没有,你就对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兴趣。有时候你觉得他比你优秀那么一点,你很想跟他有进一步的来往,让他主动约你,拜在你裙下。或许你看到他的优秀和坚强,你很想卸下他这些外壳,剥开他的心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于是你以喜欢的名义进行征服。


征服欲是人的本能。人生来就喜欢挑战,将挑战对象踩在脚下就是征服。人类总是通过不断的征服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征服首先是好奇,好奇于不被自己控制和了解的东西,然后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征服然后是为了占有,将别人的或公众的东西占为己有,成为自己的财富,扩充自己的世界。征服的意义,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让自己的生活范围更广阔。于是人们喜欢征服国家,征服高山,为了征服而宁愿头破血流。男女关系作为大自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自然成为了征服的目标。


渴望征服是因为不能控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不能企及,而是他就在你的旁边与你有着一墙之隔却不属于你。你认识他,并且关系有些近,但他就是变戏法似的对你忽冷忽热,你琢磨不透他;你每天都见到他,他是那么的迷人,可是却对他的了解很少,他有着怎样的家庭,每天都在忙些什么,你很想知道;他很优秀,是小群体里的焦点人物,大家都很喜欢他,你也是。你了解他一些,可是你还有很多地方不了解他,他在你的视线可控范围之外。当你不能控制却想控制的时候,就产生了好奇,是好奇推着你想去征服。这时候你很想去控制他,让他迷恋自己,听自己的,满足自己,当他越矜持、莫名其妙和难以驾驭的时候,往往就越让你着迷。


当你通过征服实现控制的时候,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征服者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像驯服了一头猛兽一样,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有时候你也喜欢被征服,被征服的感觉也是良好的。当你激发了他的征服欲,被定义为目标猎物的时候,首先证明了你是优秀的和被关注的。你在被征服的过程中,一直在享受着他全身心的关注和为你服务,仿佛你是上帝。最重要的是,在被征服后,你会感觉找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你背后支撑,他给了你很多安全感,让你觉得自己有了依靠。


但征服并不见得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征服的过程就是耐心和付出,你耗尽了你的精力,来压倒征服过程中的对抗,当你征服的时候,你常常是精疲力竭的。


征服不见得就是占有。像你征服一座山一样,你把山踩在了脚下,但是山并不因为你的征服而改变什么,只是衬托出了你此刻站得高而已。可是真正的伟人并不需要站在高山上才能证明自己的高,内心充满力量的人也不需要通过征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价值感高的时候,他站在那里,就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被关注的,不需要通过任何来证明。征服是暂时的,你耗尽了自己后发现,你得到的只是满足了好奇心,你自己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东西。


征服欲只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缺失。


人类的痛苦也常常来自于此。你费尽心思想得到某样东西,但是你得到后却发现不过如此。征服的过程是充满刺激和快感的,但征服后才发现得到的是一种痛苦。你得到了他,却发现他没有你原来想象的那么优秀,他并不是你想要的那个人,他有着很多你之前没看到的缺点。这时候的他,已经很依赖你。放弃与不放弃都是一种痛苦。人们对于自己没有了解的东西,总是幻想得过于美好,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却总能看到不足的地方。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常说的“盲目乐观”。


征服的结局也是可怕的,好奇感消失,激情就会马上消退。


关系失去了建立的基础,就意味着不能再继续。


征服也让人失去自由。因为被控制本身就是不自由的,征服后人会要求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主见而遵从征服者,就像被征服的国家要学习征服者的语言一样。征服者将被征服者变成一个奴隶,听命于他,不许被征服者随便和其他异性来往。


征服不是爱。


如果你是因为征服而想去建立关系或者已经建立关系,那么你需要将征服转化为爱,才可能让关系持续。爱一个人,不会想要去征服他,改变他;而会让自己去适应他,配合他。爱是给予,是付出,是彼此的给予和付出。爱就是完全尊重他,尊重他的神秘,尊重他的距离,尊重他如是的样子。爱必然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谁要征服谁。


很多人喜欢用激发对方征服欲的方法来获得爱,比如说卖关子故意隐藏很多无所谓的秘密而让对方对你充满好奇,假装自己有某个癖好但是从来不解释,采用善意欺骗等。或许你可以暂时成功,但最后却很可能失败。


放下征服的最好办法就是去看你想证明什么。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是值得被关注的?证明自己没有被抛弃?无论你在证明什么,你都需要看到,征服只是你的一个情结,并不是爱。


征服若是在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心理游戏,是对爱的一种不负责任。


17习得性无助:谁会看上我啊?


你说,你长得不好看,不是白富美;你说,你收入不多金,不是高富帅;你说,你匮乏爱,需要爱,但是却很难看到爱。


你习惯了否定自己,习惯了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深爱。


可是,你若不爱自己,谁会替你来爱你。


你不爱自己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什么是爱。


所以即便别人爱你,你也不会感觉到这是爱。


无助感是这样一种体验,对自己没有自信,看不到自己的好,觉得自己不会有人爱,觉得幸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有着强烈的无助感的时候,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一份好的感情,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爱。


在人前你也许很喜欢伪装自己,假装很开心很阳光的样子,但只有在没有人的夜里,你才会知道自己有多么无助和痛苦,多么想有个人来爱自己。也许你连表现的勇气都没有,郁郁寡欢,遇事喜欢退缩,不敢向前。这些都是你内心体验到的无助。


无助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低,也是一种自卑。自我价值感简单说就是我认为我是否值得被爱的。自我价值感低的时候,你会经常感觉到自己匮乏爱,需要爱,但是你却很难看到爱。你会对别人有很深的隐藏的期待,希望有人可以来爱你,照顾到你。


你的情绪也容易受周遭环境牵动,这时候你需要操控环境才能让自己好过些,让周围事情都处于你可控的范围内你才能感觉安全些。你有很多死穴,对很多话很多事都有些敏感,经常就被触动而有了情绪。对于脆弱,你深深地认同,甚至有些不能接纳自己和别人脆弱的一面。于是当感情来袭,你的反应常常很消极,很难主动去寻找爱情,也会因为怀疑而很难接受突如其来的爱。


自我价值感低是因为一个人的匮乏感,与外在的优秀无关。


我们看到过很多优秀的人,可是他们却异常地自卑,像小甜甜布莱尼和迈克尔·杰克逊。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平凡的人拥有非凡的自信和伟大的爱情。你值不值得爱,与你的优秀没有关系,只与你是否认为自己优秀有关系。


认为自己优秀,不是盲目地自恋,而是正确地认识自己。优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优秀是通过比较而获得的结果,比什么好所以优秀。优秀有两个参照标准,一个是和别人比,我的某方面比别人的同方面好,所以优秀。我的社交能力强,这方面我可以很优秀,我才华方面很优秀等,但这个优秀和不同的人比较就有不同的结果。另一个是和自己比,我的思考领悟能力比我的文字能力优秀,因此我的思考领悟能力很优秀。和别人比,在不同的能力面和不同的人之间,你太容易找到自己优秀的地方。和自己比,你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所短所长。所以优秀只是一个比较而来的参照结果,对于你的自我认识来说,不需要有太大的含义。因为你的存在,并不因比较而产生。


你的价值感的建立,也不该建立在比较之上。和路人甲比,你很有价值感,很骄傲;和路人乙比,你又很差,很自卑。拿自己短缺的一面和路人甲擅长的一面比,自己又觉得很差。和不同人比会有不同结果,比不同的面向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是谁决定了你的价值感呢?是谁轻易控制了你的感受呢?是谁在比较呢?绝对的优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魔在作怪。价值感很容易通过自己给予自己,却很难通过证明优秀来获得。


正确认识自己也并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而是要你抽离比较而来的价值感,客观地看待自己。你有80分就是80分,无需和别人比较而觉得自己很多;你有20分就是20分,无需佯装自己80分的样子让人看得起你。这都是你,是你真实的样子。无论你怎么比较,都不曾多一分,也不曾少一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可比性。


既然优秀并不存在,自卑与自恋也无从谈起,那只是自己的一个心念。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建立价值感的过程,也是我们开始说的摆脱无助和自卑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