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分之后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4)

作者:丛扬洋

|

类型:武侠·玄幻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39

|

本章字节:12104字

对于这样的爱情故事,每个人的看点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有些人虽然不懂你,但却值得你一辈子珍惜。他需要的是关心就够了。有的人却认为,有些人既然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那么为什么还要在一起。他需要的是灵性的共识。


每个人在亲密关系里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对人的意识领域的划分,人们喜欢划分为身、心、灵三个部分,同时,在亲密关系里的照顾或需求,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维度大致将亲密关系分为三个层次。


身体层次的亲密。或者说是物质、现实的照顾。你们住在一起,在性上得到满足。你们一起生活,他对你的生活很照顾,对你的身体很照顾,买菜做饭,端茶倒水,生病时呵护你,有事时第一时间赶过来陪你。这种亲密是可见的,这表现在物质、现实和身体层次。


心理层次的亲密。或者说是情感、情绪的照顾。当你累了,他能给你温暖;当你受委屈了,他能给你抚慰;当你遇到挫折了,他能给你支持。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感觉很踏实,很安全,很温暖,也很幸福。无论走到哪,你都知道有个人在牵挂你和支持你,你不会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也不会觉得孤单。


他能走到你心里去,照顾到你的心灵。在这种亲密关系里,你们已经体验到一种叫作“爱”的连接感。


灵性层次的亲密。或者说灵魂、精神层次的照顾。你不需要说什么,他已经懂得。你们可以讨论很深很哲学的话题,对人生有着共同的认识,你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想和兴趣,你们在关系里相互依赖,在专业上你吵我嚷,在领域里共同进步。你们可以相互听懂对方在说什么,仿佛你们就是同一个人,你们出色地完成了共生,抚了一曲高山流水。这就是传说中的神仙眷侣。这样的亲密是存在的,只是很难得。我们看到的那些在追求“懂我”的人,大多是属于此。


我始终相信,你想要的这三种层次的亲密的人都是存在的,你一生既可以遇到与你精神上共识的红颜或蓝颜知己,也能遇到给你安全感的人,更能遇到将你照顾得很好的人。遇到并不难,难的是你遇到的这个人这三种亲密是合一的,都能同时给予你。


所以你可以去区分,你想要的是怎样一种亲密关系。这三种亲密的苛求度是递增的,你遇到能照顾你身体的人要远远多于能照顾你灵魂的人,所以你遇到后者的概率要相对小很多,难度也大很多。当你愿意耐心去寻找的时候,你一定可以找到。你想遇到这三者都能给你的人,无非难度就大了一点而已。


当感情到了尽头,不要总想着放手。你可以去问问自己的心,你想要什么。当你问出答案后,你就可以决定,然后去判断出现在你生命里的这个人符不符合你的标准,然后决定要不要跟他走下去。你选择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记得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回到最初,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也就可以打破思维的禁锢,打破规条的束缚。没有什么应该与不应该,想要什么而不去要才是不应该。


当感情到了尽头,是不爱了,但是不一定痛苦。痛苦是因为你没弄清楚你想要什么。是你想要的,就继续;不是,就勇敢地分手。


08自我服务偏见:只看到自己的付出,看不见对方的


恋人争执时经常会将这些话挂在嘴边:“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我做了什么?”


“自始至终都是我一个人在付出,你就知道享受!”


“为什么我这样付出,你却一点也不感动?”


你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指责”的潜台词其实是,你应该报答我,我对你有期望,你不按我的方式报答我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失望。


我想在关系里,他也做了很多,只是你没看到。


他也曾像你一样,为你做了很多,可是你却不知道领情。


在任何一段关系里,我们总是容易看到自己的付出,记得自己做过的事情,但是却常常忽略当被恋人冷漠、指责或抛弃的时候,你常常感觉到委屈: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你感觉不到,为什么你还要这样对我!


为什么我这样付出,却换不回你的一点感动!


的确,没有人否认你为了他为了爱付出了很多。他有那么多的不好,你都努力接受着,照顾他,为他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是当他用冷漠和否定的态度对待你的时候,你感觉到了彻底的心寒和不公平。为什么他不为你做的事情感激,为什么他所有的事情都要你来做,为什么他不愿意分担。


我们总是容易看到自己的付出,记得自己做过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别人也在付出,也在做事情。我相信你做了很多,但我不太相信他什么都没做。社会心理学家总结了人的一个心理现象就是“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人们容易夸大自己的成就,标榜自己的付出,在成功的时候倾向于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以此达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这个现象很明显的是,当我们跑步10公里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觉得自己能力很强,但是当我们看到别人跑10公里的时候却认为那没付出多少,觉得那并不是太难的一件事。在亲密关系里也是这样,当我们做了一件事的时候,感觉自己付出了10分,但是当他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却看不到他有多少付出。当关系中双方轮流做某件事的时候,都会认为自己做的比对方多,他们多以“每次都是我去……”为话题。


只是关系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比对方做得多,这可能吗?


我想在关系里,他也做了很多,只是你没看到。他也曾像你一样,觉得为你做了很多,可是你却不知道领情。“我为你做了很多”的潜台词就是你应该报答我,我对你有期望,你不按我的方式报答我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失望。这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抱怨。他也会这么认为,为你做了很多而你就知道说他什么都不做,他也会因此而对关系感到失望。


有时候你们做的,并不是同一件事。你们对于关系的建设有着彼此的分工,比如说你做饭他洗碗,你买菜他收拾房间等。这时候你容易形成的印象就是容易只看到自己的付出,并提高任务的难度量以显示自己付出的多,同时也会降低他的任务的难度性而觉得理所当然。


自我服务偏见让人们的归因多为提升自我而服务。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问题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现象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减轻自己的付出而要求增加对方对我们的付出。


但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却不能由着本能的偏见而行事,你需要也看到他的付出,看到客观事实,看到他和你一样不容易,和你一样有付出。


为什么人们容易记住自己所做所付出的,而不容易看到自己没做的。这或许不是由于人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是由于人们很难回忆起自己没有做过什么或看到自己没做的事情。


对别人也是如此,别人做了常规的动作你容易忽视,而没做的时候你却容易记得。回家累了,你收拾房间的时候都记得,但是没收拾的日子你却容易忽视。你看到他没收拾房间你会记得,当他收拾房间的时候你就容易忽视。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的形成,也是你总觉得自己付出比他多的原因。


我们总会期待着别人来为我们服务,从小就是如此。我们期待父母给我们很多爱,可是父母给的爱却总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就总是看到父母没有做的,而看不到父母做的。也许长大后你学会了理性看待父母的爱,但是却很少有人在小时候就看到完全的爱。像经常被我们拿出来做感恩教育的女孩,妈***评她了她就离家出走,饿了的时候一位大妈给了她一碗面,女孩感激涕零。


大妈说了句:我给你一碗面你就这么感激,你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年的面你怎么不感激呢?女孩大悟,回家道歉。女孩并不是故意的,妈妈和卖面条的大妈不同,妈妈是我们生命中最亲近和熟悉的人,我们对她付出的要求也很高,这是人类的共性。我们对亲密恋人的期待也是如此,希望他们为我们服务得更多些。


或许有时候你并不这么觉得这是自己认知的偏见,你觉得事实就是如此,你做的比他多。这也可能只是你的偏见,他未必能认同你的观点。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这就是虚假普遍性效应,也就是你假设出来他和你想的一样,认为你付出的比他多。


克服这种认知偏见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抱怨,然后找他核实。当你觉得为他做了很多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的时候,你可以去问他是否感觉到了你为他做了很多,是否看到了你的付出。


你也可以去看他为你们关系的建设做了什么。当他选择开始你们的关系时,他必然是会为了能有一个结果而努力。每一段关系的开始,都是希望白头偕老的。你感觉到的你的付出并不重要,在关系里你的付出是为关系和他服务的,重要的是你的付出让他感觉到了多少,使你们的关系推进了多少。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爱的语言问题,你所付出的是否是用他能接受的语言付出的。你认为重要的方式并不一定是他所认可的。


分手,有时候只是你理所当然地感觉付出了很多。不要再去指责“为什么这样”的话,也不要大义凛然地说“为你做了这么多,我不后悔”,实际上你做的可能并没有你想的这么多。


09你对她有一个期待,期待她原谅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被原谅。


也不是所有的原谅,都是真的没关系。


因为,舍不得你难过。


所以,假装原谅你。


你做了一些事,伤害了他。你很希望他原谅你,可是,他没有。于是你常跟他说这样的话:“为什么就是不能原谅我,我有那么可恶吗?”


“我是伤了你的自尊心,可是为什么我的好在这个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呢?”


“从那以后,我对你这么好,你难道一点感动都没有吗?”


“我已经道歉了,要我怎么做,怎么求你,才能稍微一点点地原谅我呢?”


“我已经在改变自己了,为什么你一点都看不到呢?”


“你骗我的时候,我都原谅你了。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你却不原谅我呢?”


当你意识到错了的时候,还比较好。有时候你都没有意识到错误,这时候你会跟他说:“我是骗了你,可人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都会这样吗?”


“我是伤害了你,可是问题有那么严重吗?”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能原谅你,也不关心你做了什么让他不原谅你。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原谅不是索要来的。


意识到错误是远远不够的,意识到错误不等于就应该被原谅。道歉只是承认了自己对他的伤害。承认就应该被原谅吗?在你的世界里,你对他有了一个期待,期待他原谅你,这个期待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期待用“应该”去要求和控制他的时候,你的难度就在增加。你认为他应该原谅你的时候,你就给他增加了压力。他本来就对你有所反感了,这时候你还对他有那么大要求,再增加压力给他无疑是火上浇油。


你要试着去区分,你渴望被他原谅和他应该原谅你是两回事,需要区分出来。他原谅不原谅是他的权利,不该被指责。渴望被原谅则是你的渴望,你在他很受伤的时候要求他来满足你的渴望,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当你完成区分后,你就可以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了。


承担责任不仅是为事情负责,更应该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件事情或许本身对你也有伤害,让你感觉痛苦,甚至你还夹杂着很多其他感受,有后悔有自责有内疚,还有他不原谅你的失落和愤怒,但是无论你有什么感受,这都是你自己的,你需要为你的这些感受负责。同时,你也要为你的渴望负责,你渴望重新得到他的爱,渴望他放下这件事,这都是你自己的渴望。


为自己负责的办法就是放下控制,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感动他,而不是再要求他原谅你。承认错误和伤害就像自首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谅解,但绝不是赦免。伤害容易,恢复却很难。你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你要去看为什么你在要求他原谅你。当你要求他原谅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原谅自己了。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可以被接受,可以被理解,然后你也要求他像你一样。当错误来临,人们会在第一时间感到内疚和自责,然后短时间内就可以原谅自己,让事情成为过去式。当然,那些过于自责的人可能别人原谅了他,他都无法原谅自己。社会文化总是在教育我们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可是我们内心的人性却总是容易“宽以待己,严以律人”,也就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来为我们负责。


当你迅速原谅了自己而他还没有原谅你的时候,你往往会开始计较,认为他夸大了你的错误,甚至你开始认为自己没有错误,然后找各种理由支持自己:“人都这样”、“这很正常”等。你所有理由的目的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被否定的可能。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家常说的虚假普遍性效应,即人们总是容易过高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当你开始为自己开脱的时候,你把他和所有人都拉过来做假设,假设他们的观点和你一样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人们喜欢把错误正常化,好减少自己的内疚,让自己安心。但这一切都只是掩耳盗铃,自己让自己心安了一会儿,对问题的解决却毫无意义。


这时候,你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你们对问题的认识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当认知偏差出现的时候,你沉浸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就会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原谅。这也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你所有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在围绕着自己应该被原谅,你觉得他应该满足你的欲望,但却忽视了对他的伤害,忽视了他的感受。自我中心正阻碍着原谅的发生,你只看到了自己而没有他。


因此客观认识事实,才能促进原谅的发生。


然后,你还要去看看自己的愤怒。你在要求他原谅你的时候,你是指责的,愤怒的。当你带着愤怒的时候,他无法感觉到你的真诚,更无法感觉到你的爱。原谅就是宽恕,是我放下了你对我的伤害。当原谅发生,两个人必然是先由真诚而产生连接,然后我重新感受到了你的爱。所以你需要放下愤怒,尊重你伤害了他的事实,并坦诚面对。


接下来,你才开始真正去释放你的爱,用你的爱去温暖他,用爱去填补这个伤。你爱他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比以前更爱他并让他感觉到。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原谅的过程。


原谅就是你现在带给他的爱和你曾经带给他的伤害的一个较量。当他感受到的伤害多于爱的时候,表现出来就是不能原谅。


但是当你的爱增多的时候,他体验到的伤害就在被抵消,在减少。当你的爱多过伤害的时候,原谅才会发生。所以原谅只是一个结果,你需要做的是过程,而不是跳过过程直接索要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