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兆言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8
|本章字节:2142字
前几年,写过一篇小文章,说起为什么不让女儿看《少年文艺》,理由简单,而且充分。语文老师教训孩子看课外读物,报纸上嚷嚷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大棒下,大家其实心知肚明,哪有时间去折腾这个那个。没完没了的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加上期中期末的摸底排名,为人之父不能再趁孩子之危,雪上添霜。
大学的一位女同学在《少年文艺》当主编,看了文章十分感叹,说你这样有文化的人,都不让孩子看,谁还会看我们的刊物。这年头,若想对谁表示不满,就可以戏称他为文化人,因为现在文化人最不像人,一身都是毛病。面对老同学责难,我避重就轻,只能不无幽默,说女儿没时间看,我看,做父亲越俎代庖,女儿没时间素质教育,我义不容辞。
话不完全真实,也不过分夸张。我不敢说一直在看《少年文艺》,谁也不会有这个耐心,但是,但是本人曾经很认真地看过这本刊物,很认真地写过稿,绝不掺一点假。当然,无利不起早,我的认真也是事出有因,往白里说,与这位当主编的女同学有关系。
二十年前,仕途上前程无量的女同学,突然从省级机关到了《少年文艺》当编辑。这买卖我始终想不太明白,好端端公务员不当,到一小杂志去跑腿,当小编辑。虽然最后也混出了正果,有了人样当上主编,还身兼出版社的副老总,与党政机关当个师长旅长,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一提到官场,嘴脸便不太好看,这方面,我很小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只羡慕官大的。想当年,女同学初当小编辑,飒爽英姿,承蒙不嫌弃,忽发奇想让我写稿子。人有了点小权,就是不一样。想我何德何能,也难得她火眼金睛。当时不知如何感激才好,说涕零略有些夸张,我虽多愁善感,毕竟不是林黛玉。那年头最缺的是银子,谁给个赚稿费机会,立刻不择一切手段。有人拷问,你当年的笔名是“刘克”和“萧菲”,这什么意思。我顿时脸红,刘(牛)克与德国货币马克是兄弟,“萧菲”则是“小费”的谐音。
需要强调说明,笔名充满铜臭,文章乃一身正气,绝对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的文字有幸发表在“头条”位置,正是从《少年文艺》开始。关于这一点,有关的任何评论,暂时还没提到。今天不妨正式公布:本人文章是从给孩子看的刊物开始起步的。
《少年文艺》不是成人读物,却比许多成人“文艺”和“文学”更好看,更耐读。成人读物不够成人,真让人难受。据说国内有两本《少年文艺》,上海一本,江苏一本,我乃江苏南京人,孤陋寡闻,自然只配与江苏的刊物打交道,而且还是因为那位女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