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卷三(6)

作者:纳兰性德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2

|

本章字节:7628字

4黄羊高宴簇金盘:黄羊,古时塞外常见之野羊,明人金幼孜《北征录》记载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蒙古,便有明成祖猎黄羊、赐食黄羊的记载。《北史》亦载“辽雅里一日射黄羊四十,狼二十一”。性德同时人王士祯《居易录》记载京城筵席推崇异味,王士祯于酒席中戏占绝句云:“滦鲫黄羊满玉盘,莱鸡紫蟹等闲看。不如随分闲茶饭,春韭秋菘未是难。”可见黄羊对京城人士来说属于异味,平日很难吃到。清人方式济《龙沙纪略》载北地贡物,谓以貂与珠为最贵,猎来的黄羊、野彘、雉鹿亦宜为贡物。金盘,北方民族之器皿,形状如盆,内中贮酒,众人围聚以荻管吸饮,称琐力麻酒。簇,谓围聚。



小构园林1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2。昼长吟罢风流子3,忽听楸枰响碧纱4。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5。


【说明】


性德曾于自家宅邸中构筑茅屋以待好友顾贞观归来,茅屋之名取义于《花间集》和《草堂诗余》,称草堂或花间草堂,落成于康熙十七年之前。《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称:“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随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阳。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聚首羡糜鹿,为君构草堂。”《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称:“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笺注】


1小构园林:指园林规格不大。王阳明《龙冈新构》:“谪居聊假息,荒秽亦须治,凿巘薙林条,小构自成趣。”


2山家:山野人家。


3风流子:词牌名。这里特定用《风流子》这个词牌,一是取其字面之义,显示“小构园林”生活的风流快乐,二是以词牌名代指诗词,指于此处和朋友们联诗填词的生活。


4楸(qiu)枰:棋盘。古时候的棋盘多用楸木所制,所以称之为楸枰。碧纱:碧纱窗。楸枰与碧纱都是诗词当中常用的意象,这里是说:到了晚上,从外面可以听到碧纱窗里边棋子落于楸枰的响声。


5“休嗟”二句:《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载,刘备于荆州依附刘表的时候,一次如厕,见到髀肉复生,慨然流涕。回到座位之后,刘表怪而相询,刘备道:“我常常身不离鞍,所以髀肉尽消,如今很久没再骑马,髀肉便长了出来。由此想到岁月飞驰,老年将至,而功业尚未建立,故而悲从中来。”髀(bi),大腿。


又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尘满疏帘1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2。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3,冷雨凄风打画桥。


【说明】


悼亡之作。


【笺注】


1疏帘:编织稀疏的竹制的窗帘。


2犀奁:以犀角制作饰物的妆奁。翠翘:古代女子之首饰,即翡翠翘头。


3衰杨叶尽丝难尽:杨,即杨柳。丝难尽:柳叶落尽之后柳丝仍在,谐音“思难尽”。



冷露无声夜欲阑1。栖鸦不定朔风2寒。生憎画鼓楼头急3,不放征人梦里还。秋澹澹,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4。明朝匹马相思处,如隔千山与万山5。


【说明】


塞上思家之作。


【笺注】


1冷露无声夜欲阑:语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阑,残,将尽。


2朔风:北风。


3生憎画鼓楼头急:生憎,最恨。“画鼓楼头急”的现实与“征人梦里还”的心曲正是这首词里最纠结痛楚的地方。


4无人起向月中看:语出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一作裴潾诗)“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5如隔千山与万山:语出岑参《原头送范侍御(得山字)》“别君只有相思梦,遮莫千山与万山”,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高衢《和三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又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握手2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3。凭寄语,劝加餐4。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5,一片伤心欲画难6。


【说明】


康熙十七年正月十七日,顾贞观离京南还无锡,临行前性德以“小影”(即性德画像)相赠,此词即为题画之作。


【笺注】


1小影:即性德画像。这幅小影后来被顾贞观收藏在了无锡惠山贯华阁,在道光年间毁于火灾。


2握手:古时的握手并非社交礼节,而多是离别与重聚时的真情流露的动作。《资治通鉴》卷四十一载,马援与公孙述本是同乡,关系甚好,及至公孙述雄霸一方,马援前去拜访,以为见面之后“当握手欢如平生”。张说《南中别王陵成崇》有“握手与君别,歧路赠一言”,徐坚《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置舍利塔歌》有“共握手而相顾,各衔凄而黯然”。


3“遥知”二句:前一句是虚拟未来,后一句是回忆过去——我在京城,遥想你独对孤灯,凄凉听雨,忽然回想起当初我们一同雪后看山的快乐日子。“独听灯前雨”,化自唐代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当中的名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4凭寄语,劝加餐:化自王彦泓《满江红》“欲寄语,加餐饭。难嘱咐,鱼和雁”,源出《古诗十九首》“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5沉香缕:沉香(沉水香)的烟缕。


小像:小影,这里指性德赠与顾贞观的画像。沉香被用作画像之典源于一个误读:李贺《答赠》有“沉香熏小像,杨柳伴啼鸦”,这个“小像”本是“小象”(elephan),象形熏炉,非指肖像。但讹误已久,也就约定俗成地成了典故。


6一片伤心欲画难:化自唐代高蟾《金陵晚望》“一片伤心画不成”。何物可入画,何物无法入画,这是一个古老的诗歌主题。高蟾这首《金陵晚望》是夜晚眺望金陵这座六朝金粉地,兴起沧桑兴废之慨叹:“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是说金陵之地,风景可以画得出,但历史的苍凉兴废任再好的丹青国手也是画不出的。饶有趣味的是,后来真有人画了一组金陵兴废图,偏偏画的就是高蟾所谓“一片伤心画不成”的“伤心”,于是韦庄为这组图题了一首诗,题为《金陵图》,直接反驳高蟾说:“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唐彦谦《秋晚高楼》则同于高蟾的论调:“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清宵霁极云离岫,紫禁风高露满盘。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凌乱报秋寒。高楼瞪目归鸿远,始信嵇康欲画难。”钱锺书《题叔子夫人贺翘华女士画册》用此典颇有新意:“绝世人从绝域还,丹青妙手肯长闲。江南劫后无堪画,一片伤心剩写山。”


南乡子捣衣鸳瓦2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3。梦里回时仔细量。支枕4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5。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6。


【说明】


此词写征人思妇的诗歌古题。据“月到西南更断肠”一句,此词当为“三藩之乱”时而作。


【笺注】


1捣衣:捣衣是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秦汉以来,士兵的武器装备和粮食一般由政府统一供应,衣服则多属自备,所以每当秋风起时,家人就要准备好换季的衣服寄到前线,所以每年秋季都是女子捣衣的时间,这正是李白《子夜吴歌》之三所描写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衣服之所以要“捣”,是与其质地有关。今人对“布”的概念主要是棉布,是从棉花纺织而成的,而追溯到古代,植棉业直到宋代才开始发展起来,棉布衣服的流行要到元代才有。在此之前,棉花罕见而珍贵,海南黎族甚至把棉布当做贡品献给汉武帝。在棉花大行其道之前,中国最主要的纺织原料是葛、麻和丝,那时候人们说的“布”主要就是指葛织品。葛是在山里野生的,此即《诗经·周南·葛覃》所谓“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要把它割下来用水煮才能织成布,此即《葛覃》之“是刈是濩,为为绤”。


精加工的葛布为,粗加工的葛布为绤,因为吸汗透气,很适合夏天贴身来穿,类似于今天的纯棉内衣。孔子就是这么穿的——《论语·先进》有“当暑,袗绤,必表而出之”,这就是说孔子一到夏天就穿上和绤的衣服,但这是内衣,不能穿出去见人,所以外出时还得再罩一件单衣。《诗经·邶风·绿衣》还有“兮绤兮,凄其以风”,这是说和绤的衣服都很单薄,天冷之后就没法御寒了。


葛布和麻布不如棉布柔软,也不平整,所以穿起来并不舒服,也不便裁剪,这才需要在穿之前用杵捣得柔软、平整。衣物平放在砧板上,用杵反复捣击,于是每逢入秋,凡有征人在外者,家家户户都开始捣衣,满城砧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