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后记

作者:陶纯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5

|

本章字节:2582字

8年很快就过去了。


1945年8月底,阎锡山急匆匆回到阔别达8年之久的太原。在太原城里日伪机关大小汉奸们举行的“欢迎阎长官胜利归来”的大会上,阎锡山发表讲话说:“‘行者’(即随他流亡到晋西的人员)与‘居者’(留在太原降日的伪职员)原系‘一家人’,同样有功。”他还说:“‘行者’曾经8年跋山越岭的辛苦,‘居者’亦受8年多的精神痛苦,千万不要自划鸿沟,互相隔离。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共产党,要精诚合作,紧密团结,高举枪杆,共同对付共产党。”


然而,这时候阎锡山不会想到,仅仅3年多之后,太原便成了共产党的天下——不仅只是一个太原,整个中国大陆似乎都在转瞬之间插上了红色的旗帜。


在太原会战中的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傅作义、黄绍竑、陈长捷、邓锡侯、李默庵、王靖国、孙楚、郭宗汾、李仙洲、董其武、孙兰峰……他们后来不是成为共产党的座上客,便是成为共产党的阶下囚。


1974年4月15日,已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来到北京医院,探望处于弥留之际的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周恩来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傅作义先生,毛主席说你对和平解放北平立了功。”此时已经不能说话的傅作义嘴唇颤抖着,眼里闪着泪花。4天后,傅作义与世长辞。


1968年4月7日,是上海市政协秘书处专员陈长捷含冤去世的日子。他作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争罪犯,原以为能够安度晚年,最终却没能逃脱“文革”风暴。


10年前,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陈长捷与同伴一起,来到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参观。面对雄伟壮观的桥梁工程,陈长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活到60岁了,历四朝,走遍了全国,也只看到郑州铁桥,还有号称远东第一的钱塘江大桥。如果和武汉长江大桥相比,有如小巫见大巫。以往建成的几座桥都离不开洋人、洋技术、洋材料,总之是离不开‘洋’字。武汉长江大桥靠的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给了帝国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说到这里,陈长捷已是热泪滚滚。


1955年,在香港寓居了6个年头的卫立煌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上说,你在太原结识的朋友欢迎你回来。卫立煌一下子猜出,是周恩来。他的思绪拉回到山西抗战的日日夜夜,往事历历在目。卫立煌当即决定返回大陆。他说:“我愿意用我的余年报效国家,我要革命,别的什么也不想。”


两年后的一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酒会,欢迎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主席在座。席间,伏罗希洛夫见到了卫立煌,周恩来作了介绍。


伏罗希洛夫笑着对卫立煌说:“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是无敌的。”


周恩来话题稍稍一转:“国共两党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


这时,雄才大略的以他超群的远见,响亮地说:“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从那以后,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便成为海峡两岸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