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正连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21
|本章字节:8874字
1933年2月25日,日军以通辽、绥中为根据地,集中兵力分三路进犯:北侵开鲁,南寇凌南,中犯朝阳。日军七万人,伪军三万人,总兵力十万人。附有飞机、坦克、装甲车、山野炮等,并有运输汽车八百余辆。我方也分三路应战:北路开鲁为第九军团孙殿英部两个师,义勇军冯占海、李海青、刘振东、邓文等部和热河崔兴武(战斗开始即投敌)部。一经交战,便将开鲁、赤峰丢掉;中路董福亭旅守南岭、北票,因董旅团长邵本良投敌,董军溃退;南岭、北票失守,朝阳也相继失陷。南路万福麟部两个旅,节节抗击,伤亡惨重,凌南失陷。
热河一半的领土沦陷了。
这一夜,杜聿明根据报上的消息,在地图上标着日军占领的地区,同时标出东北军撤退的路线。但从报上看到热河省会承德有汤玉麟四万多守军,又有张作相坐镇指挥,他想,只要承德不失守,就有反攻的机会。关东军虽然势如破竹,但总兵力不过七万人,又分成三路,每路两万多人,只要组织得好,张副总司令手中还有三十几万军队,足可一战。
第二天上午,杜聿明接到通知,约午后4点在顺承郡王府接见。
吃完中午饭,杜聿明早早地就出了中国饭店,来到少帅府等候。3点钟,他来到了副官处,一位中校副官说:“长官,请你在这里等一等,少帅约见你的时间是4点。”
杜聿明边等边看手表,还有十分钟。虽然他心里生气,可也没办法。只有坐在传达室的椅子上等十分钟。从昨天到北平,他一直等待见这位少帅副司令,守着电话,什么也干不了。可是部队还有三天就到达通县了,一万来人,吃住总得有个地方吧。再说还有新兵补充的事,一点眉目还没有呢。部队冬装也没有落实,北平的寒冷就让人受不了,再往北走会更冷,眼见天又阴了下来,马上又要下雪了,现在冬装比弹药还重要。可急也没用,这是北平,这是少帅府。
好不容易等到了4点,杜聿明对那位中校说:“还请老兄再给看看,我实在是有紧急军务。等办完事,我请老兄喝酒。”
那位副官看看杜聿明说:“杜副师长,来这儿的人,都有紧急公务。你们中央军就派你个副师长来?”
“没办法,师长和军长正在往北平调集部队,我就是个打前站的。见不到副司令,我没法向军长交代。”
“你们中央军就是谱大。”说着不情愿地进去了。
中校副官出来的时候,天已要黑了。杜聿明真怕说副总司令没有时间,他看着中校副官那张没有表情的脸,心里直跳。
“请杜副师长跟我走吧。”中校副官说完,转身先走了。
杜聿明赶紧跟在后面,边走边整理军装。拐了几个弯,在一排七间正房前,中校副官说:“请杜副师长抓紧,副总司令5点用餐。”接着把杜聿明领进了屋。
杜聿明进屋,看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张学良,几步上前,敬礼报告:“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副师长杜聿明向副总司令报到。”
张学良看看杜聿明,无力地挥一下手说:“坐下吧。”
“是。”杜聿明回答完,依旧笔直地站在那。
“你们二十五师编制是多少?”张学良问。
“报告副总司令:第二十五师为两旅四团。步兵连定编,一百七十二人。团两千三百零一人。全师一万一千人,现缺额两千人。”
“装备情况怎么样?”
“报告副总司令:因命令紧急,部队只带轻武器。目前弹药不足一个基数。每营一个小炮排。步兵连增一个机枪班十一人,两挺轻机枪,每营有一重机枪排。团里配属一个迫击炮连。”
张学良点点头,看看杜聿明说:“很好。部队什么时候能到达?”
“报告副总司令:第二十五师3月5日到达通县集结待命。”
“那么其他部队呢?”张学良问话的声音显得很疲惫。
“报告副总司令:其他部队随后跟进。”
张学良目中无光地四下里看了一下,又等了一会儿说:“部队训练到什么程度?”
“报告副总司令:部队新组建,按陆军操典,还没完成全部的训练。单兵作战能力还没达到操典上的要求。”
“部队生活上怎么样?”
“报告副总司令:由于部队开拔时间太急,3月份伙食费是在当地借的,部队都可以吃饱。只是部队大多是南方士兵,吃惯了大米,怕是北方没有大米供应。部队到达后,想办法从南方调一些,只是运输上有困难。”
“很好。你们中央军是中的精锐,有你们来,一切都会好的。东北军打得很好,日军吃了很大的亏,中央军来了更有办法。你们集结后,等待命令。好吧,就这样。”说完话,张学良人似乎已瘫倒在椅子上。
杜聿明此行的目的一样还没有说,可见张学良那样,知道说了也没有用,只好立正,敬礼,出去了。
跟随杜聿明来的副官、参谋、警卫见副师长出来了,都围了上来。
副官问:“副师座,咱们的事怎么样了?”
杜聿明只说了句“去通县”便先上了车。他从不在部下面前发牢骚,虽然现在他是满腹牢骚,但他更不想让部下知道张学良精神萎靡不振,而背后议论长官,也不是他的所为,那样会直接影响士气的。他一言不发地坐在车上,顶着风雪,朝通县进发。
3日的大雪是从半夜下起的,一直到天亮,平地积雪就达到了半尺厚,山白了,树白了,屋顶全白了,那大雪纷纷扬扬的还没有一点停的意思。作为南方兵,很少看到过这种被称为棉花套子的大雪。杜聿明到了这儿的时候,才真正相信了那句“燕山飞雪大如席”的古诗。而这场大雪,也更让他着急部队的冬装了。除此之外,还有招兵,也是一个大事。
通县虽然距北平不远,但终是个小县城,根本解决不了一万多人的棉衣。正在杜聿明为这事发愁的时候,北平朱庆澜先生领导的东北抗日后援会来了。
朱庆澜,字子桥,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山东济南。辛亥革命时,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参加革命,公众推举为四川省大汉军政府副都督。民国成立后,调北京政府,授镇安右将军、卓威将军称号,曾任总统府高级军事顾问、黑龙江省督军、省长、广东省省长等职。晚年,致力于社会赈济。九一八事变后,成立东北抗日后援会。在社会上募捐,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支援。
起初,当后援会的人要见杜聿明的时候,杜聿明并没有真的相信这些民间组织会有什么能力帮助军队,只不过是喊喊口号罢了。可是当他听到朱庆澜先生的名字时,他一下子兴奋了,因为,朱将军的大名他在黄埔的时候就听过,那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
杜聿明立刻让副官请朱老将军,他也来到门口,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等候着。
朱老将军走过来了,远远地,杜聿明就看出来,这是一位标准的军人,脚下有根,步伐有力,腰杆挺直,目不斜视。这让他更加敬佩老将军了。
副官先走前一步,介绍说:“这位是朱老将军。这位是杜副师长。”
“朱老前辈好。”说着杜聿明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杜将军劳师远征,辛苦了。”
“哪里,老前辈,您还是叫晚辈聿明,或是光亭吧。您老这冰天雪地的来到前线,真的是让晚辈汗颜。快请屋里坐。”说着帮助朱将军把身上的雪花拂去。
杜聿明把朱庆澜让到椅子上,面带笑容地说:“老前辈,晚辈代表全师官兵对老前辈的犒军,表示衷心的感谢。”
朱庆澜笑着说:“那我就叫你光亭了,如今我老了,不能上前线抗击外敌血战沙场了,我们只能做点小事。抗日后援会只为抗日做事,凡是我们能做到的,光亭不必客气,请讲。”
杜聿明见状,也没客气,说:“老前辈这样说,晚辈也就不客气了,因军情紧急,我们一万多官兵从南方过来,眼下最难的,是棉衣、棉鞋。钱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军政部报告,只是眼下还不能马上就到……”
朱庆澜没等杜聿明把话说完,用手挡住了,说:“棉衣、棉鞋的事,我们会全力解决。只是要等上一两天才能到齐。钱的事,我们就不用谈了。我们后援会不是商会,从不谈钱。只是棉大衣没法保证统一,因为这要北平各界和百姓捐赠。不知行不行?”
杜聿明没想到朱庆澜会这样痛快,他马上说:“老前辈,只要能御寒就行。时间紧,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可帮了我们大忙了,晚辈在这里先谢谢了。”
“光亭,这是全国民众的心意,我只不过是转手之劳。还有什么事要我们做的,一并讲出来,我也好一并谋划。”朱庆澜说。
杜聿明想,干脆都说了吧:“我们部队远道而来,运输问题还想请老前辈帮忙。”
“这个我们会尽力。机动车没有,我们用马车、人力车也能保证前线供给。”朱庆澜肯定地说。
“那就有劳老前辈了。我代表第二十五师全体官兵,向老前辈敬礼。”说着杜聿明一个标准的军礼。
“光亭,这就见外了,抵御外侮,是我们共同的目的。你这么一说,不是把我们后援会当成外人了吗?”
杜聿明见朱庆澜认真了,忙说:“老前辈,晚辈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是觉得老前辈的精神让晚辈感动。有老前辈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鬼子,收复东北四省。完成我们军人的职责。”
“后生可畏。看到你们,我们就看到希望了。光亭军务繁忙,就此告别。老朽还得回去准备。”说着朱庆澜抱拳致礼,朝门外走去。
杜聿明把老前辈送到大门口,直看到车子走没了影,才返身往回走。他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一半了。
安排营房的事好办,有国防部的命令,通县政府自然是全力帮助。可招兵的事,出师不顺,一个上午,才招来几个人,又都是奔着白面馒头来的。照这样下去,三天也招不来几个兵。杜聿明把补充团团长找来说:“想想办法,这样招法肯定不行。”
补充团团长也没有办法,说:“开始是一块大洋,如今都涨到两块大洋了,可还是没人肯当兵。都说当兵有啥用?东北军几十万人,不是照样把东北四省丢了。”
杜聿明说:“你看这样,得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中央军,是来守长城,收复东北的。对了,你找块大红布来,就写上:国民革命军(南京中央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保卫长城,收复东北。一定要标明南京中央军,这样就把咱们和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区别开了。”
补充团团长看看杜聿明,有些怀疑地问:“副师座,能行?”
“行不行吃服药看看。另外,多讲讲,咱们第二十五师就是上海抗战张治中将军的部队,就用张治中将军的名字。”杜聿明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上海抗战,张治中的第五军打出了威风,国内外报刊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一致认为他是一位抗日英雄。
“那我现在就去写标语。打出张军长这张招牌,肯定行。”补充团团长说完敬个礼,便急忙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