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提升国学修养的中华成语故事(3)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4

|

本章字节:12332字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上农》。成语原意是说抛开根本的追逐枝节的。后来比喻办事和思考问题不从根本上着力,只在枝节上使劲。


四海为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后,第二年建立了西汉王朝,但是各地割据的局面仍然存在,边区仍不安定。公元前199年,刘邦带兵到东垣肃清韩信的残余势力,丞相萧何未向刘邦禀告便在长安为他修造了“未央宫”。宫殿建造得十分雄伟壮丽,刘邦回来一看非常生气,他对萧何说:“天下还不安定,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得这么豪华?”萧何说:“正是因为天下未最后安定,我才想把宫殿造得好些,让天下的人看一看皇家的气派,天子以四海为家,皇家宝殿不建造得雄伟壮丽,就显不出您的威严来。我们建造这座‘未央宫’,不但要使现今所有的建筑比不上它,而且要使后世的人无法超过。”刘邦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转怒为喜了。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荀子·儒效》。成语原意是夸耀帝业宏大,整个天下都是皇家的,后来形容志在四方,不留恋本土和小家庭生活。


胸有成竹


北宋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非常出色。文与可当初为画好竹子,下一番苦功。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细心观察,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自己胸中形成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竹子的形象。因此,在他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动笔时,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随时都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画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晁补之赞扬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想一想:这个成语原意是画竹子之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大致轮廓。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或形容有了成功的把握。


笑里藏刀


在唐代,有个人叫李义府,担任中书侍郎的职位。他平常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不管和谁说话,他总是一定自己先张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的样子。其实他的心地刻薄,为人奸诈,经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后来,人们发现了他的假面目,就称他是“笑中藏刀”。


想一想:“笑里藏刀”这句成语就是从“笑中有刀”变化而来的,形容某人表面虽好心里阴险毒辣。


学富五车


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派蜂起,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学派是当时有名的学派之一,庄子学派认为他们自己的理论是当时学术的高峰,因此对其他学派都有所批判,而对惠施为首的名家学派及其辩论的命题批判得尤为严厉激烈,认为他们的理论片面而狭隘。庄子在《天下篇》中说道:“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意思是说惠施的本领很多,他看的书有五车之多,但是他道术错误杂乱,他所讲的话都不中肯。


想一想:这个成语愿意是指看的书有五车之多,形容学识渊博。富:富有,多。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之多。


小题大做


赵国的孝成王是个昏君,一点知识都没有,而且喜欢贪小利,独断独行,往往将事情办错。


有一年,燕国与赵国因为边境问题发生了战争。燕国派大将高阳率兵10万攻打赵国。赵国也是个大国,如果双方打仗,赵国未必会输。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让些边境上的领土给燕国。


但是孝成王听说燕国来攻打,却吓得要命。他思来想去,认为赵国没有人能带兵打仗。其实,赵国有很多能打仗的人,如平原君、赵奢等。于是孝成王就派人到齐国去请大将田单来带领赵国的军队。


齐国的国王看孝成王这样可笑,就暗地想,要狠狠地从赵国多要好处。于是他就对赵国使臣说:“要田单去当将领完全可以,但是你们必须将靠近我国的三座城市57个小镇全给我们。”


孝成王听后,左思考右思考,最后还是决定答应齐国。因为他害怕燕国攻打赵国,把赵国灭了。


孝成王处理这件事,赵国人知道后,满朝文武非常气愤,都认为他是出了毛病。赵奢更是气愤不过。他跟平原君说:“燕国攻打我们,最多丢了几个小镇。如今割让三座城市57个小镇给齐国,这难道不是小题大做吗?把这样小的问题,当作如此大的问题来处理,真让人气愤!”


想一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把小事情渲染得很大,或把它当作了大事来处理。


一毛不拔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孔子之后的一位思想家,他反对战争,主张“兼爱”。杨朱反对墨子的学说,主张“为我”。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说:“如果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可以使天下的人得到好处,你肯干吗?”杨朱回答说:“天下人的问题,绝不是一根汗毛所能帮助的。”禽滑厘又说:“假如能够,你肯干吗?”杨朱听了一声不响,孟子针对此事,批评杨朱,认为“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而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不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把自己身体磨成粉末对天下有利,他也是愿意干的。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尽心》。毛:身上的汗毛。成语用来比喻极为自私小气、吝啬。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个叫秋的人,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但是这两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其中一个,非常专心,注意力集中。而另外一个,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那样认真,就马马虎虎地听。教师讲解时,他虽然眼在那里,眼睛像在看着棋子,可是心里却在想:“现在天空中大概正是飞着鸿雁,我要能把它射下来,美餐一顿多好!”因为他这样胡思乱想,老师的讲解,他一点也没有听进去。结果,这两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又是同一个名师传授。然而,一个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有学到什么本事,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志:志向。成语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志向上面。


众志成城


春秋时期,周景王有一次要改革币制,他铸造大钱而废止当时流通的小钱,使老百姓受到很大的损失,因此老百姓都很怨恨。第二年,周景王又下令收集民间铜来铸大钟。钟铸成后,周景王命人敲击,觉得声音很好听,便对乐官酒鸠说:“你听,这钟声倒是好听。”酒鸠是一个知道百姓疾苦的人,对景王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听到景王提起钟的事,便说:“这算不上好听,如果老百姓喜欢,才算得上好听。三年来,您铸钱造钟,弄得民生疾苦,人人怨恨。俗话说:‘大家都拥护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它会像城堡一样坚固;而如果大家反对的事情,即使他像金子一样坚固,也会消熔的。’”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国语·周语下》,成语比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事情一定会成功。


孜孜不倦


三国时期,蜀国有一个很有名望而且学问很高深的人,叫向朗。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拜襄阳司马德操为师,司马德操很有才学,与当时名士徐庶、庞统等人关系密切,向郎在处理工作时,显得非常有才能,曾经担当过多种职务。但是他在当丞相长史时,由于包庇马谡而被诸葛亮罢免。此后,他便拼命读书,并且专心钻研古人经典著作,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直到八十岁了,还亲自校阅古籍,整理手稿,为后人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由于向朗的刻苦钻研,他的学问越来越高深。蜀国国内,上至后主刘禅,下至未成年的书生,都对他十分敬重。


想一想:孜孜:勤奋好学的样子。倦:疲倦。这个成语形容某人工作或学习勤恳努力,不知疲倦。


中流砥柱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经常发大水,淹死了很多百姓和庄稼。天帝就派大禹治理黄河。大禹采用了疏河道的方法治水,可是在河南山西之间三门峡黄河中,有座大山挡住了水流的前进。大禹力大无穷,他把这座山劈开,让河水绕山而过。被破开的山屹立在水中,像柱石一样,后来就称这座山为“砥柱石”。因为砥柱山位于黄河之流,抵抗着中流潮水的袭击,故有“中流砥柱”之说。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中流:湍急的水流。砥:盖房时立在柱下用来支持立柱的大石头,比喻坚强不移的可靠根基。这个成语形容某种力量像立在急流中的柱石一样坚固。也比喻能担当重任、支撑危险局面的人。


煮豆燃萁


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从小聪明好学,曹操很喜欢他,可是他的哥哥曹丕对他很嫉妒。后来曹丕当了皇帝,总想找个机会把他杀了,但又找不到借口,有一次,曹丕把曹植找来,阴险地说:“听说你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现在我要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如果作不出来就是欺君,要处死!”曹植极其悲愤,面对狠毒的哥哥,他迅速思考,七步之内就吟出一首诗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说:把豆子煮了做成汤,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来都是一个根生的,为什么要如此煎熬,苦苦相逼。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便没有杀他,但也不重用他。曹植被一再贬官,最后忧郁而死。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魏志》。萁:豆秸。成语原义是指点燃豆秸来煮豆子,后来比喻兄弟或者亲朋之间的互相残害。


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有一年韩国与魏国打起仗来,打了很长时间,不分胜负。秦国的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可是有的说出兵好,有的说出兵不好,弄得秦惠王也没有主意。这时正巧陈珍回到秦国,秦惠王就请他帮助谋划。


陈珍没有直接回答秦惠王的问题,他先讲了一个故事,说:


“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的人劝他说:‘你不必着忙,你看两只虎正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虎吗?’”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说:“你的意思是说,先让韩国和魏国打一阵子,等一个失败,另一个受损时,我再出兵讨伐,就可以一次打败他们两个国家,就与那卞庄子刺虎一样,是吗?”


陈珍点点头,说:“正是这样!”


秦惠王采纳陈珍的意见,真的获得了胜利。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坐山观虎斗”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后人用以比喻对双方的争斗采取旁观态度,等待机会,从中取利。


贪小失大


战国时期的蜀国,十分富强。但是蜀侯却非常昏庸而且贪财。秦国早就有吞并它的打算,只是由于到蜀国去的道路非常艰险,军队没法通过,才迟迟没有起兵。后来有人给秦惠王出了一条妙计:请石匠把一块大青石头,凿成一条石牛,放在通往蜀国的山路上。又暗中派人把很多金子撒在金牛身上。几天以后,在蜀国便传开了:“山中有一头金牛,会拉黄金。”蜀侯听到这个消息,更是心花怒放,对金牛垂涎三尺。恰在这时,秦惠王派人来见蜀侯,说秦国愿意把金牛送给蜀侯,蜀侯听了,欢喜万分,马上派了许多民工,去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金牛回家。可是,等到他把道路修完,搬运金牛的时候,秦国的大军也跟在金牛的后面开进蜀国来了。秦惠王施用了金牛的妙计,吞并了蜀国。后来人们嘲笑蜀侯说:“因贪小利,而失去了大利!”


想一想:现在人们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因为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这个故事出自北齐刘昼撰写的《新论·贪爱》。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他很有雄心壮志,可是开始的时候,由于学识浅薄,跑了好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甚至家里人也瞧不起他。这使他很难过,受到很大刺激。从此,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获取知识,掌握本领。


苏秦用功读书,经常彻夜不眠。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要打盹的时候,他就咬紧牙关,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他用这种特殊的办法,振作精神,驱逐睡意,坚持学习。后来,苏秦终于成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汉朝有一个人,名叫孙敬,他非常勤奋好学,喜欢读书,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经常读到深更半夜。


夜间读书时间太久,就会打起盹来,影响学习,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他找到一条绳子,一头拴住屋梁上,另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读到疲劳打盹的时候,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通过拉疼头皮,使自己清醒过来。


由于孙敬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成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想一想:“头悬梁”的故事出于晋人张方所著《楚国先贤传》;“锥刺股”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一》。人们根据这两个故事概括出“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发愤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图穷匕见


战国后期,燕国经常受到秦国的侵略,燕国的太子丹,为了要报仇,就派遣侠客荆轲秘密去刺杀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但是,若想见到秦王是极不容易的,所以燕太子为他准备了两件礼物,送给秦始皇,以便获得见面的机会。一件是秦国逃亡将领樊於期的人头,另一件是督亢地方的地图,这两件东西就是秦始皇急于得到的。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礼物去见秦王,秦王接见了他。荆轲当着他的面,打开地图,于是裹在地图中的短剑,就露出来了。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举剑便刺。但是他没有刺中,秦王慌忙拔剑,一时又拔不出来,吓得他绕着柱子跑。荆轲紧紧追赶,朝廷上的大臣们慌了手脚不知如何应付,他们手中都没有兵器。卫兵又全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得上来。这时秦王的侍医夏无且急挥药袋抽打荆轲,秦王拔出剑来刺荆轲左腿,荆轲向他抛出匕首,没有击中,结果被秦王擒住。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图穷匕见”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人们用来比喻形迹败露。事情发展到后来本意或真相就显露出来了。


裹足不前


李斯是战国末年的楚国人,他很有学问,到秦国后为秦始皇出了不少主意,秦王任命他为长史,后来又拜他为客卿。可是不久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对秦始皇说:“凡是各诸侯国来到秦国做事的人,大多数是来分裂离间秦国的,赶快地把他们赶走吧!”因为李斯也不是秦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他赶忙给秦始皇写一封信,劝他不要这样做。


李斯在信中说:“不问这种事情可不可以,也不管对错,就把所有来秦国的客人都赶走,是不对的。我听说地广才能粟多,国大才能人众,兵强才能出勇。泰山不舍弃细微的泥土,才能那样的大;河海不拒绝细流,才能那样的深;帝王不断吸收广大的人才,才能获得成功。今天把宾客都赶跑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敢朝秦国看,裹住双脚不敢进入秦国,必定会损害自己而有利于仇敌,到头来弄得国家内空虚而软弱,国外仇人更多而且强盛,秦国的危机就要到来了。”


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话,废止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后来又任命他为秦国的丞相。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后来人们便将“裹足不入秦”变化为“裹足不前”一句成语,形容停步不进。


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