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陶冶艺术情操的诗词歌赋故事(1)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4

|

本章字节:12834字

一字值千金


王勃是初唐有名的诗人,公元667年,他从京都来到南昌。那一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大人邀请王勃等文人到滕王阁上题诗作序,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后面四句如下: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起身告辞。


阎都督看了王勃的序诗,正想赞美一翻,却发现后句空了一个字,觉得奇怪,文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水”字,有的说是“独”字,但读起来总不够让人满意,于是阎都督命人快马追王勃,请他把落下的字补上。


待人追上王勃一行,王勃没有露面,只有随从对他说:“我家公子一字值千金。”


阎都督听了传话,虽然觉得可气,但他很想揭开答案,便命人备好千两纹银再追王勃。王勃接过银子说:“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不解其意,有人问道:“所空之处该怎样解释?”王勃笑答:“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听后拍手叫绝,阎都督说:“一字千金,值!”


想一想:为什么一字千金还值得呢?小朋友,你现在读了多少诗词呢?会背诵多少呢?你能在空缺的地方填上字吗?


七月七日鹊桥会


我国民间流传的美丽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


传说牛郎自小父母双亡,跟随兄嫂生活。而兄嫂对他不好,牛郎只有和他放牧的老牛为伴。有一天,老牛忽然开口说话,告诉他其兄嫂为了独吞家产要谋害他,劝他赶快提出分家,分家时一切房产都不要,只要与他朝夕相伴的老牛。牛郎照老牛说的做了。


几年后,牛郎长成了健壮的小伙子。老牛对他说:“你该成家了,明天黄昏有一群仙女在湖里洗澡,你把湖边那件粉红色的纱衣拿走,来要衣服的仙女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也照此做了。那位仙女叫织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天上灿烂的云霞。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生了一儿一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久,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认为自己的侍女私配凡人是犯了天规,命令织女立刻返回天庭。织女无奈,只好向天上飞去。牛郎和两个孩子见此情景急得没法。老牛说,你快将我的皮披在身上,敲着牛角追上去。说完老牛倒地而死。


牛郎披上牛皮,敲着牛角,挑起前后装有孩子的箩筐,也飞了起来去追赶织女。王母娘娘一看不好,急忙拔下头上的玉簪向下一划,一条又深又阔的天河将织女和牛郎隔开了。他们只能隔河相望而不能相会。后来鸟王神同情他们,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派大群的喜鹊在天河上搭一座桥,让牛郎与织女过桥相会。传说七月七日过后喜鹊头上的毛都秃了,那是搭桥时被踩掉的。


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七绝《秋夕》中的诗句就蕴含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描绘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女在初秋之夜乘凉嬉戏的情景,情趣盎然。


想一想: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七绝《秋夕》中的诗句蕴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你能把这个故事再讲一遍吗?


七弦琴的传说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诗叫做《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意为:七根弦弹奏泠泠作响,可以静听琴曲《风入松》(三国末年嵇康所作的琴曲集),这种古曲虽然高雅,可现在却很少有人弹奏了。


这里所提到的七弦琴,是汉族的古老乐器,据说为神农氏发明,在汉朝时定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七弦琴衰落而逐渐为人们所废弃呢?白居易的诗句:“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认为人们的兴趣改变是因为喜爱上了羌笛、秦筝。也有的说七弦琴格调极高,声音无比清雅,但弹奏很难,少有知音,导致欣赏它的人越来越少。著名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即为例。


春秋时,楚国的俞伯牙拜成连为师学习弹奏七弹琴。由于学习刻苦,三年后俞伯牙已经熟练掌握弹奏的各种技法,但演奏起来因缺乏感情而有些乏味。这时,成连说我的老师在东海蓬莱山,他能教会你缺乏的东西。俞伯牙在岛上听着海风和涛声,望着无际的大海,一连十几天,心中的感觉渐渐成了美妙的乐章,那就是《高山流水》,从此俞伯牙成了天下弹七弦琴的高手。


后来,在晋国做官的俞伯牙出使楚国,停船在汉阳江口,认识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听了俞伯牙的弹奏,赞道:“巍巍乎如泰山,洋洋乎如江河。”于是两人成了知音。后来听说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想:没有了知音,我弹给谁听?于是在钟子期的墓碑前把琴摔碎,发誓永不再弹琴。


想一想:我们很多人都听过《高山流水》,现在你该知道了大人们所说的“知音难觅”是怎么来的了吧。


七岁孩子的咏鹅诗


骆宾王是唐初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小时候,他的家乡村外有一个池塘。每年春天,塘边柳丝飘拂,塘中池水清澈见底,水上白鹅成群,景色格外迷人,骆宾王和他的小伙伴都喜欢到这儿玩,这地方也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骆宾王七岁那年,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骆宾王小小年纪就聪敏伶俐,非常喜欢他,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一一对答如流,客人听了直夸他聪明。


吃过午饭,骆宾王跟着客人在村里村外转悠。来到池塘边时,见一群白鹅在池塘里浮游。客人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就想试试骆宾王的天赋,便指着鹅说:“你能做一首《咏鹅》诗吗?”


骆宾王看着满池白鹅,有的伸长颈项欢叫,有的扑棱着肥大的翅膀,有的飞快地划着红蹼,有的一头扎进水里。略一思索,便高声吟唱: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逼真的白鹅戏水图!他弯腰抱起骆宾王,夸他是个神童。骆宾王挣开客人的手臂,撒欢地跑到塘边,学着鹅叫,还逗引鹅儿玩呢!从此,骆宾王名声大振,“神童”美名家喻户晓。


想一想:小朋友,这首《咏鹅》诗想必你很早就会背了吧,今天你又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你现在能否像小骆宾王一样也作一首诗呢?


才华横溢的少年白居易


白居易十六岁时进京赶考,由朋友书信引荐,拜会唐朝大诗人顾况。


白居易一进门就行礼:“晚生仰慕大人诗名已久,今天特地登门求教。”说完,双手递一册诗稿。顾况接过一看,封面写着“白居易”。顾况看着年轻的白居易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似乎是在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其言外之意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顾况翻开诗稿,第一篇是白居易的应试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念完,心里十分高兴,连声称好。在顾况的眼前出现了草原古道上的野草清香弥漫、草木茂盛的景象。用生命力顽强的野草来衬托送别的情意,写得意味深长。这是顾况几年来很少读到的好诗。不禁赞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意思是写得出这样的诗句,在长安立足就容易了。


后来,顾况专门向京城的知名学者介绍白居易的才华。从此,白居易声名远扬。


想一想:中国的汉字令世人赞叹,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小朋友,你做好学习好我们国家博大精深文化的准备了吗?


亡国之君的愁思


李煜,是南唐后主。宋兵攻破金陵,李煜投降宋朝,过了两年多如同囚犯的屈辱生活。有一天,宋太宗把李煜的旧臣徐铉召来,要他探望探望李煜,以便摸清李煜的想法。


于是徐铉专程来到李煜的住所。走进屋内,徐铉见李后主面容憔悴,两眼流露出哀伤悲愁的神情,仿佛老了十多岁,忙上前叩拜。李煜见到昔日的臣子,愁容上添了几分喜气,让徐铉入座后,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限感慨地说:“我真恨自己啊!当初只知享乐,误了国事;后来又错杀忠良,给国家带来灾祸!”徐铉听了这话,颇为紧张,怕他再说国家兴亡之事,忙用话岔开:“恩主近来有什么新作吗?”李煜说:“唉,我是度日如年啊!我夜夜梦见故国,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牵着我的心啊!只有写几首怀旧的词聊慰一下思念之情。”说着,声音有些哽咽起来。稍停了会儿,他拿出一首词说:“这是我新近写的一首《虞美人》,你先读为快吧。”徐铉接过读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徐铉读完不觉泪流满面。这首词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李后主思念故国和此时悔恨、忧愁的心境。过去的荣华早已逝去,而他的愁思却像滔滔的江水一样绵长……


后来,这首词传到宋太宗那里。宋太宗怕李煜有复国之心,就赐他毒酒。李煜服后,毒性发作痉挛而死。


想一想:后主李煜这首诗流传很广,后来被人谱成曲子吟唱。小朋友,你听过这首优美的曲子吗?


王维以诗救人


唐朝诗人王维不仅以诗画好负有盛名,还是一个品行端正的高尚之人。


有一次,宁王爷要讨一个美女做小老婆,于是邀请文人雅士到他府上喝他的喜酒。是夜,宁府彩灯高挂,乐声悠扬,美酒飘香,仆人们正在准备筵席。在内房里,宁王爷正看着眼前的新媳妇高兴得合不拢嘴,原来,这女子是一年前被宁王抢来的民女,她的丈夫是靠做烧饼养家糊口的穷人,夫妻俩非常恩爱,宁王看她年轻貌美就强行接到宁府。这女子整日以泪洗面,今日宁王准备纳她为妾,但见她还是如此悲伤,为了讨她的欢心,也为了显示自己的“雅量”,当即下令叫那个烧饼师傅前来赴宴,以为这样会博得大家的赞赏。


过了一会儿,烧饼师傅战战兢兢地来了。这女子出来见到自己的丈夫,不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场的许多宾客都收起了笑容,感到惊奇。宁王自以为把她的丈夫叫来赴宴是自己的大度,于是他请在座的文人雅士做诗助兴。诗人王维对宁王的行为十分气愤,当场吟出四句诗《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是借古代一个故事来讽刺宁王。古代楚王灭了息国。霸占息夫人,而夫人整日对花流泪,至死不理楚王。满座宾客听了王维的诗都连称“好诗,好诗”,只有宁王脸上火辣辣的,感到十分惭愧,这时他才明白一个道理,抢人容易,而要得到她的心却不容易。于是,他无可奈何地叫烧饼师傅把他的妻子领了回去。


想一想:小朋友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是不可以仰仗权势欺侮他人的,你说对吗?


气概昂扬的生命乐章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他还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善登高必赋,及造新诗,披之管弦,皆成乐章。”即是对他的写照。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怀着统一中国北方的雄心壮志,率大军又北征乌桓。建安十二年暮秋时节,曹操率大军凯旋。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从人烟稀少的柳城来到了海滨的碣石山下(今河北省昌黎县),想起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观海刻石,曹操更是满怀喜悦之情,挥鞭跃马,登上山峰,眺望大海。但此时红日将落,碧波荡漾,海岛耸立,树木丛生,野草茂盛;秋风徐徐刮起,激起滔天的巨浪,浪拍岩石,风和涛声,哗哗作响。而此时红日渐行渐低,好像在大海里运行,灿烂的星河仿佛在这苍茫的海中升起。面对此景,曹操便“歌以咏志”,写出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昂扬的气概和雄才大略,在面对大海所迸发的壮观雄奇诗句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曹操率军继续向前,一路上饱经风霜,但依然有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使他雄心勃勃,渴望统一中国。他平定北方之后,看到孙权、刘备依然雄踞南方,这时他已经是53岁了,他又写下《龟虽寿》,表达要像千里马一样,再显身手的雄心壮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中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了后来者,成为千古绝唱。以上两首诗既是历史的赞歌,更是充满昂扬气概的生命乐章。


想一想:《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通过这个故事你能说出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吗?


从宴歌到祭歌的《大风歌》


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是抒发了历史上英雄穷途末路的浩然弥哀与缠绵悲慨之情,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表现了历史上胜利的英雄的踌躇满志与恢弘气度。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在沛县(今江苏沛县东)任亭长的刘邦,这时也手提三尺宝剑参加到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并任用良将韩信,运用智谋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高祖十二年的十月(公元前195年),刘邦率部击贵异姓王淮南王的反叛后,归途中顺道还看望故乡的父老。


刘邦故乡沛县的官员早已得知消息,准备行宫,辅陈盛排。当汉高祖刘邦到来之时,城中百姓也都扶老携幼迎出城外,城中官吏早已出城跪在道旁相迎。刘邦见此高兴异常,忙在马上答礼,让大家都起身,一同进城。城中张灯结彩,一派喜庆。刘邦到行宫后,便传令父老乡亲一同进见,不必拘礼,分坐两旁。席间,刘邦乘兴击筑而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歌的首句以风云起兴,描绘了自然界雄伟壮阔的景象,也象征了时代的风云激荡,句中刘邦那种力挫群雄、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英雄气势也令人震撼。次句点明威震四海建立大汉基业之后回归故里,可真是衣锦还乡、荣宗耀祖。第三句则尽显帝王之远虑,渴望求得一批忠诚的猛士镇守边疆,使国家长治久安,让自己拼杀疆场开创的宏伟基业能万世长存。


刘邦唱罢,高兴地走下座来,手舞足蹈,悲喜交加之时还泪流满面。此时,父老乡亲惊愕万分。刘邦忙解释道:“游子悲故乡乃是常情。我虽定都关中,死后魂魄还是依恋故土,永不忘怀故土。”


刘邦离开沛县之时,倾城民众相送。后事,行宫附近修一台,名“风歌台”。


刘邦死后,儿子刘盈继位,将沛县行宫改为原庙,以120人为定员,演唱《大风歌》。于是刘邦的《大风歌》便从宴歌变成了祭歌。


想一想: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在旋律上有什么不同呢?通过一首歌的变换过程,小朋友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想呢?


巧妙的“藏头诗”


“藏头诗”是把所要说明的人或事分别“藏”在每一句诗的开头第一个字里,顺着次序把这些字组成一个句子,意思就显示出来了。


长篇《水浒传》里就有这样一首“藏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