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4
|本章字节:11306字
原来,在玩打仗游戏时,哥哥格扎维埃一向扮演德国皇帝,而小戴高乐扮成法国国王。日子长了,哥哥当厌了德国皇帝,想和小戴高乐交换角色。没想到,格扎维埃刚开口,瘦小的小戴高乐就暴跳如雷,和哥哥打了一架,鼻青脸肿地跑回家,希望得到母亲的支持。
妈妈会心地一笑,轻轻抚摸着小戴高乐的头,让他安静下来,然后说:“法国是大家的,为什么这样寸步不让呢?这可不像知书达理的小绅士。”
“不行,不行!法国是我的,我一个人的,我才是法国国王,我决不会放弃,我要为我的法国奋战到底!”说完,没有得到支持的小戴高乐满脸委屈又十分坚定地冲出去,准备为“他的法国”继续孤军奋战。
想一想:小戴高乐身上是不是有你的性格和影子呢?小朋友,通过故事你从小戴高乐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10元压岁钱
冰心,著名文学家,1900年生,福建福州人。她的细腻有致,委婉动人,她的诗歌和散文优美流畅,清新隽永,她以丰饶的文学硕果成为世界瞩目的作家。
冰心的童年生活是温暖而又幸福的。父母感情很好,是一对恩爱夫妻,冰心作为父母膝下唯一的女儿,自幼享尽了父母的千般宠爱,万般柔情。冰心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灵秀的女孩子,从4岁开始就跟着母亲认字片。但是,单个的字片,很快便不能满足她旺盛的求知欲,她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有人物、有情节,悲欢离合、一波三折的故事。
冰心小时候特别爱听大人讲故事。她经常缠着母亲、奶娘、舅舅,要他们讲故事。她最爱听历史上扬善惩恶和古人精忠报国的故事。故事打开了小冰心的心扉,把她带入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冰心六七岁就开始看大人的书。她尽管识字不多,但她一知半解的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全书》等古典。
那时,冰心父亲的一些战友都知道她会讲《三国演义》,每次她上军舰参观游玩时,水手叔叔总是抓住她不放,把她抱坐在桌子当中,让她给大伙讲三国故事。有水兵叔叔们捧场,小小年纪的冰心总是讲得神采飞舞,情绪十分激昂。
有一天,堂姐送给冰心一本《凄风苦雨录》。她一连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就要大哭一场。书中讲述了三个中国穷苦人,被人贩子骗卖到南洋当猪仔的凄惨经历。世间不平的事实,极大地震撼着冰心童稚的心灵。
有一年,父亲作为中国代表到英国去购买军舰。在举行交接仪式时,由于当时落后的中国连个国歌也没有,只能临时奏起一首《妈妈好糊涂》的民间小调代替国歌。父亲多次把这个伤心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这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冰心幼小的心灵。
由于冰心父亲同情革命,有人向清朝政府密报他是“乱党”,证据是他的部下有许多是孙中山同盟会会员。北京派来的调查员,劝他主动辞职,免得落个“撤职查办”。1910年,父亲携带女儿惜别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烟台海军学校,返回故里福州市。此时快满10岁的冰心已经懂得了很多家事和国事,为了表示她同情革命的激情,她把自己攒下的10元压岁钱,捐给了参加辛亥革命的志士们。
冰心在学校也是一个好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有一次,学校老师口出上联,要求学生必须用诗词对答下联。当老师刚念出“鸡唱晓”时,冰心张口便接上了“鸟鸣春”的下联。顿时,老师和同学们交口称赞,惊叹不已。因为“鸟鸣春”出自韩愈众多文中的一篇,这篇《送孟东野序》本是许多人不曾注意的一篇,但小冰心却牢牢记住了。韩愈文中有“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的佳句。由此可见冰心读书认真细致的程度了,并且也显示了她极强的领悟能力。
想一想:听完故事,你是不是对冰心有了一个特别深刻的了解了呢?如果你已经上学了,你就将很快学到冰心奶奶的好多作品呢!
4岁的大孩子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1911年生,上海市人,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科研方面的领导人,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的导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匈牙利,另一个就是中国。”说一个是匈牙利,反映了冯·卡门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因为他出生在匈牙利;说另一个是中国,那是他对自己学生钱学森的天才和成就的最高评价。
钱学森是家中的独生子。他的父亲钱均夫出身于杭州一个没落的丝商家庭,曾留学日本,修学教育、地理和历史。民国成立后,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
幼时的钱学森,有一双大眼睛和比同龄孩子大出许多的头,特别引人注目。亲友们说,这孩子天生异相,长大必有成就。人们说得不错,钱学森的聪慧,在幼年就令人惊异地显示出来。他有非凡的记忆力,3岁时已能背诵成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们传出去,说钱家生了个“神童”。
就在钱学森3岁那年,父亲钱均夫到当时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于是,钱学森随父母由上海迁居北京。
在北京,钱学森一家住在一条很深很深的胡同里。门洞两侧,是青灰色的砖墙。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钉着两个奇大的铜环。然而,大门里面,却是一座敞亮的四合院。院里栽种着许多花木,有春季开花的海棠,也有盛夏开花的石榴。最使钱学森感兴趣的是院子中央那口特大的雕花水缸,以及缸内种养着的荷花。
过完4周岁生日的那个春季,钱学森穿上母亲为他做的新棉袍、新棉靴,对着镜子端详自己,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于是,恳求母亲让他上学读书。母亲笑了,亲切地告诉他,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龄。但是,母亲可以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
钱学森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聪颖过人。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像力,尤善针工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钱学森自幼学习就很勤奋。每天清晨,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主动开始跟母亲背诵唐诗。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高了。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对他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偷偷地去翻那些厚厚的大本书。由于看不懂,他只好去向母亲求教。母亲并不责怪他,只是告诫他不要乱翻父亲的书,更不要给弄坏了,然后选几本她认为儿子可以看懂的书,给他看,还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钱学森聪明好学,在学校成绩优良,深受老师的喜爱。中学的化学老师王鹤清还专门给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王鹤清老师启发钱学森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钱学森很爱看书,有一次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讲相对论的小册子,书中第一句话提到20世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自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另一位是社会科学大师列宁。这本小册子对钱学森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想一想:听完这个故事,你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大头大眼、勤学习、爱思考的小男孩呢?那么说说看,是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呢?
错将墨汁当蒜泥的书法家
王羲之,古代著名书法家,321年生,山东临沂人。他的书法风格质朴,字势雄强,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大家所崇尚。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人,曾经当过右军将军,别人称他为“王右军”。他的书法独成一家。
王羲之从四五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止,共练了50多年,越到晚年字写得越好,他很羡慕古代书法家张芝的草书,经常以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由于他的勤学苦练,终于形成了自己书法上的独特风格,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后人学习书法临摹的范本。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白白被埋没了。”他恳求父亲现在就给他,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练了不满一个月,便有了显著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人的,不但每天都有大半天时间用在写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都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疾书。书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请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了。他一面练字一面吃,还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
想一想:王羲之是干什么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的,用了多长时间在做这件事?他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你去学习呢?
不愿当官的医学家
李时珍,著名医学家,1518年生,今湖北蕲春人,他撰写的《本草纲目》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李月池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对药物很有研究。李家的园子里栽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如牡丹、芍药、水仙、山茱萸、款冬等,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这是李月池为研究药草而栽培的。李时珍小时候常常跟在母亲后面,为这些花草浇水,一天几次跑到花盆旁耐心地观察它们怎样抽条,怎样长叶、开花。当他看到一种新奇的花儿开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大叫:“开喽!爸爸的花开喽!”父亲看儿子这样喜欢花草,就有意识地给他讲述有关花草的知识,认真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渐渐地,李时珍开始懂得:世上的许多花草,原来是可以作药给人治病的呀!
在贫苦环境里长大的李时珍,看见穷乡邻们的真诚待人,看见官僚地主的仗势欺人,他的感情自然倾向穷朋友们一边。他看到父亲耐心地给穷人治病,深受感动。因此,他常常对附近雨湖的渔民伯伯说,长大以后,一定像爸爸那样,一心一意给他们治病。
但是李月池并不愿意儿子继承家业当医生。当时,做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李家几代做医生,常常受官僚和富人的气,不但穷了几辈子,还被人瞧不起。有钱有势的豪门贵族,传唤医生像对待奴仆一样,真叫人受不了。他打算让李时珍走做官的道路,使他们李家能扬一下眉,吐一口气。李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向他说明这个意图,要他念八股文,好去参加科举考试。
听了父亲的话,李时珍当即回答道:“我不想做官,那些做官的人欺压百姓,不是好东西。”可是,李月池实在不愿意儿子再当医生。他讲了许多医生被人轻视的故事,想让独生子抛弃学医的念头。李时珍14岁那年,考取了秀才,这使父亲李月池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在以后的举人考试中却屡屡失败。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举人考试,李月池亲自陪着儿子到武昌去,父子俩在武昌呆了一个月,直到发榜为止。可是,李时珍仍然名落孙山。
从此以后,李月池只好答应儿子跟他学医了。李时珍立志要做个像华佗那样的神医,学习非常刻苦,进步很快。
想一想:幼年的李时珍喜欢干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喜欢去当官?你是怎样认为的,他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在赞叹声中长大的科学家
培根,著名思想家,1561年生,英国人。他不仅做过高官,而且还有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多种头衔,他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即“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父亲老培根聪明过人,学习刻苦认真。他学有所成,毕业后通过关系进入政界并逐步获得英王的信任,先起用他担任大法官。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他又被任用为掌玺大臣。他热心于科学和教育,同时,也对权力和财富充满了兴趣。他曾利用宗教改革之机,凭借父亲担任寺院僧侣管家的便利条件,把爱德蒙斯大寺院所属的好几处庄园买下。
培根的母亲安妮是个不平凡的女性。她的父亲是位爵士,曾担任过英王爱德华六世的老师。安妮博学多才,举止娴雅,熟悉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翻译过著作,还热心于宗教改革和文学研究。
培根的姨父博莱理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他是英国女王的财政大臣、国务秘书、首席部长,还有伯爵头衔。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对于任何孩子来说,都是生活、学习的极好条件。
童年的培根长着大而有神的灰色眼睛,眼睫毛长而向外弯曲,圆圆的大脑壳,四脚灵活健壮,满身都是喜人的活力。尤其是他聪明的头脑,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感到生出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个奇迹。他未满周岁就口齿清楚,教什么会什么。不足两岁他就能跟大人对话了。刚满两周岁,父母把他带到哪里,都会得到贵族、夫人以及小姐们的啧啧赞叹。父母带他出席各种社交活动,简直是一种骄傲的显示。大约5岁时,父亲开始带他到王宫去见世面。第一次面见女王时,父亲曾担心他胆怯出丑。可是,当女王问小培根年龄时,他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在女王这幸福的朝代出生的,年龄比你的一朝还小两岁。”女王对这孩子的回答充满兴趣,称他是“我的小掌玺大臣”。培根的这次回答,在宫廷内外传为美谈。女王吩咐,以后可以经常带小培根到宫中来。这次晋见女王,给父母和在朝当政的姨父以及所有亲友都增了光,全家人和亲友都为有这样一个孩子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