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6)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4

|

本章字节:11760字

凡是能弄到手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盖茨总是百读不厌,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客观地讲,盖茨不是玩计算机的计算机迷,而是研究计算机的计算机迷。他将书上或文章里提到的计算机程序编制方法和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一拿到计算机上去检验。他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从操作中得来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使他常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小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的,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计,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不久,盖茨就被小伙伴们公认为“数学家”、“计算机权威”。


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的一台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盖茨和好友保罗·艾伦的电脑梦。当时盖茨还在哈佛大学上学,他似乎意识到商机来临,他打电话表示要给这台计算机研制一种编程用的basic语言。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完成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微机basi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想一想:一个世界级别的人物就这样诞生了,“软件大王”,一个集现代科学与商业头脑于一身的巨富,自幼有多动症倾向,可又有谁能在当时想到捧着《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的孩子多年后成了世界级别的巨富了呢?


打猎的男孩子


林肯,著名政治家,1809年生,是美国第16届总统。他任总统期间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废除了奴隶制度,被称为“伟大的解放战士”,马克思说他是“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


林肯是以解放奴隶、维护联邦统一的实际行动被看成是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抹掉了美国奴隶制的耻辱,他用最为雄辩的语言阐述了人道主义的理想,解释了南北战争的意义,并激励后代人民。


林肯7岁那年,全家遭到一个种植园奴隶主的恫吓与迫害。在一个严寒的冬季,他们被迫历经艰辛,长途跋涉,迁移到印第安纳州俄亥俄河以北18英里的鸽子河。他们就在那片熊、豹经常出没的荒野土地上,重新搭起简陋的木屋,开垦荒地。林肯虽然年龄小,但长得结实,经常跟父亲一同去打猎、伐木、耕地。父亲常教育他要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富饶的大自然以及艰苦的劳动生活,使林肯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由于经常同淳朴的农民交往,也使他学到了不少知识。


林肯9岁那年,慈爱的母亲去世了,他感到无限悲痛。过了一年,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她是一个已有3个孩子的寡妇,名叫萨拉。但她对孩子们倍加爱护,也重视他们的学习,常常利用空暇时间教他们语文和算术。不久,林肯的继母又送林肯进学校读书。


林肯每天放学回家后,还要帮助父亲劳动。他是一个坚强、沉静、吃苦耐劳的孩子,虽然每天劳动占去了不少时间,但他能抓紧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文具,木板就是他学习算术的“练习板”、木炭就是“石笔”,板上写满时,擦了再写。他还用火鸡的羽毛骨尖蘸着自制的“黑水”练习写字。夜晚,家里没有蜡烛,只好利用炉里射出来的亮光看书。没有书,他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走十几英里路,去向别人借。有一次,他从邻村的一名叫克劳福德的大叔那儿借来了一本带画的《华盛顿传》,他没有地方放书,只好放在屋壁的木缝里,恰好夜间下雨,屋子漏雨了,这书给淋湿了。第二天早上,林肯到克劳福德大叔那儿,老老实实地认错、道歉,并卖劲地帮着克劳福德大叔干了三天活。克劳福德大叔很是感动,当即把这本书送给了林肯。


有一天,一个同学捉到一只乌龟,把它放在雪地上,爬来爬去,小伙伴都在围观。这时,一个淘气的同学用棍夹来一块烧红的木炭,放在小乌龟的背上,小乌龟被烧得疼痛可怜的样子,引起一些人的哄笑。


心地善良的林肯,心里却十分难受,他央求伙伴们说:


“求求你们,别这样,饶了这个小生命吧!”


那个淘气的同学,平时仗着自己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小同学。这时他非但不停止残害小生命,反而嘲笑林肯是“胆小鬼”、“大笨蛋”。


林肯气坏了,脸涨得通红。他不顾自己赤着脚,上去一脚把火红的木炭踢开了。


那个淘气的大个子被林肯的勇敢行动给镇住了。许多平时受大个子欺负的小伙伴也为林肯的举动大声叫好。


想一想:一个从小就热爱劳动和学习的穷苦孩子,环境使他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使他宁愿为一只小动物的生命去发怒。看来,培养孩子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


从排字工到作家


马克·吐温,著名作家,1835年生,美国人。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们称赞他“成就伟大,人格伟大!”


马克·吐温出生在一个穷法官的家庭,家中只有一栋两间房的小木屋,父亲收入微薄,家庭负担繁重。马克·吐温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堡。4岁半时,他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启蒙教师霍尔太太是来自新苏格兰的中年妇女,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力图用圣经塑造孩子的心灵。可是天性活泼的马克·吐温对喋喋不休的祈祷、晦涩难懂的《新约全书》毫无兴趣,而是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距他家不远的伯父家的农场,是个环境幽美、风景秀丽的庄园。浓郁的果林把起伏的小丘装扮得葱茏苍翠,溪水潺潺流淌,树林深处不时传来动听的鸟鸣声,草丛之中常有野生动物跳来跳去。马克·吐温常常来到伯父家的庄园,同白人小伙伴和黑人孩子一起游泳、捕捉响尾蛇、采集山莓。明月高悬的夜晚,孩子们围坐在中年黑奴丹尼尔大叔身边,入神地听他讲故事,那些神奇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这位面孔黝黑、满头卷发的丹尼尔大叔,以自己聪明、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马克·吐温的信赖。正是从这个黑奴身上,他发现了黑人的许多优秀品质,进而对黑人及其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刻同情。丹尼尔大叔后来成为马克·吐温一些作品中可爱的黑人形象的原型。


1847年,马克·吐温11岁时,父亲骑马到12英里外的巴美拉镇办事,由于途中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于当年3月24日离开了人世。自此以后,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糊口,马克·吐温到《佛罗里达日报》当杂差,半日学习,半日工作。第二年,12岁的马克·吐温辍学到汉尼堡《信使报》印刷所当学徒。每天,他很早被老板叫起来生火、打扫房间、整理铅字。然后在微亮的烛光下排字、折叠报纸。每逢周日,更是紧张。他要在黎明时分将报纸分送到每个订户那里。就这样,马克·吐温熬过了两年多的学徒生活,成了一名熟练的排字工人。后来,哥哥奥里昂借了500美元,买下了《汉尼堡周刊》报馆,他把马克·吐温从《信使报》印刷所要出来,以每周3美元的薪金雇用了弟弟。贫困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童年,他从14岁时起就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哥哥的生意很不景气,甚至连房租也付不起,只好将印刷所搬到自己家里。经过一年的实践,马克·吐温对哥哥的事业丧失了信心。一天晚上,他悄悄地离开家,几天后,他在圣·路易斯被一家《晚报》雇用,当了排字工人。不久,哥哥奥里昂破产,将报馆移交给债主约翰先生,也离家出走,到衣阿华州谋生去了。


马克·吐温除了在排字车间勤勉工作以外,将其余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他从图书馆借来了许多文学作品,一本一本地读着。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想一想:这个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马克·吐温从小就自立了,而且还读了很多书。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听过了多少故事?你会讲多少故事?


忘记打柴的艺术家


齐白石,著名国画家,1864年生,湖南湘潭县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荣誉奖和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


齐白石毕生为钻研国画竭心尽力,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融合并继承传统写意画和民意绘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不群的艺术风格。他擅长作花鸟虫鱼画,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画山水、人物,亦能诗文和篆刻。他在诗文篆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齐白石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他继承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发挥了形神兼备的特色。由于他出生在劳动者家庭,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人民日常生活相接近的自然风物,具有健康、朴素的色彩。他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奇肆补茂,单刀直下,劲辣有力。


齐白石的父亲是一个老实人,平日安分守己,不走一步歪路,不说一句怪话,见了人规规矩矩,做起事来实实在在。齐白石的母亲既勤劳又贤慧,既会操持家务,又很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常常夸奖儿媳妇心灵手巧。这样的家风很利于齐白石的成长。


齐白石幼年非常聪明,4岁时,就学会了数百字。那是祖父用炭画在地上教给他的。六七岁时,齐白石在外祖父的坐馆里读了半年书。这以后,他就失学在家,帮助家中挑水、打柴、浇菜等,干着不少杂活。劳动的余暇,齐白石抓得很紧,出去放牛打柴,总是带上书本,抽空自学。有一次,他读书着了迷,把砍柴之事忘了。天黑到家,怜爱孙子的祖母一顿责备:“你好学,可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从此,齐白石上山就先砍柴,捡足粪,再取出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牛吃草的时机,跑到邻村的外祖父家去请教。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困难从来没有难住勤奋上进的齐白石。除去读书、写字,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山清水秀的乡村景色,妙趣横生的插图,都是齐白石绘画的题材。画画用的纸是从旧账簿上撕的,笔墨是家里以前剩的。


父亲看见齐白石身体单薄,做不成扶犁掌耙的好手,就想让他学习养家糊口的手艺。经过多方说情,托人荐举,齐白石开始在一个老木匠门下学艺。起初,他干些杂活,后来专学雕花的工匠活计。这自然用得上画画的技艺。他与师傅一起钻研,改进刀法,创新了不少花样。苦学两年,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木匠出师了。一出师,作为长子,便责无旁贷地挑起供养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每次外出做工,都把有限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而每过一处,都留下手艺高强的声誉。


想一想:现在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画家的童年,齐白石后来学了雕花,他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盛誉,他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拉断牛尾的科学家


卢瑟福,著名科学家,1871年生,新西兰人,长期在英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对原子核物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放射学,提出了原子自然蜕变理论,曾获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是著名教育家,在他的学生中先后有9人获诺贝尔奖。


卢瑟福出生在新西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里人口多,收入少,生活贫困。他很小的时候就帮助父母干农活。


卢瑟福的童年时代是在风光如画的农村度过的。广袤无边的田野、神奇奥秘的大自然,使他从小就养成克服困难和富于幻想的性格。小卢瑟福经常与哥哥、姐姐一起帮助父母干活,养成了好钻研,好动手的好习惯。有一次,家里的钟坏了,卢瑟福便拆开想修,父亲指责他:“小小年纪不经大人准许就随便拆东西,会闯祸的!”卢瑟福口服心不服,继续背着父亲拆了装,装了拆,经过几天的琢磨,居然把坏了的钟修好了,还走得很准。小卢瑟福还经常搞些小制作、小发明,他用木板做的照相机,效果真不错,惹得许多孩子甚至叔叔、阿姨争着请他摄影留念。


卢瑟福从小养成的坚韧性格、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他后来成就实验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卢瑟福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自幼养成的习惯,我就难以熬过实验室中的枯燥乏味的生活。”


有一天,年仅5岁的小卢瑟福拿着一把刀,在他们家牛棚外的小草场上割柴草。突然,他发现前面不远的路上有一根大木头。小卢瑟福心想:“这一根大木头能抵好多柴草啊!如果能把它拿回去,妈妈一定会很高兴。”


可是,要把这一根大木头拿回家谈何容易!小卢瑟福用双手搬了一下大木头,沉得很。


小卢瑟福拍了拍小脑袋,终于想出了一个妙办法:他把一头奶牛从牛棚赶到路旁,用绳子把大木头捆住,然后系在奶牛尾巴上,让奶牛拖着大木头往家里走。


奶牛喘着粗气,费了好大劲总算把大木头拖到了小卢瑟福家的院子前。但是门太小,大木头给卡住了。小卢瑟福朝牛身上猛抽了一鞭,奶牛狂吼了一声,再也走不动了。原来是奶牛尾巴给拉断了小半截。


小卢瑟福害怕极了。他悄悄从家中取了一块橡皮豪,贴在被拉断的牛尾巴上,然后把奶牛又牵回到牛棚去。


那断下的小半截奶牛尾巴怎么处理呢?小卢瑟福又犯难了:扔掉吧,又舍不得,留下吧,又怕妈妈发现了。他后来把那小半截尾巴插到地里,指望它再长起来。但结果却是徒劳的。


想一想:卢瑟福童年的故事我们看完了,你有什么感觉?一定被他勤劳、善动脑筋又有趣的举动逗乐了吧?相信你也有故事,讲给大人听好吗?


让村里人喝上清水的少年


李四光,著名科学家,1889年生,湖北黄冈人,著名的地质学家,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立了地质力学,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凡是他遇到不理解的事物,他总要追根问底,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在他居住的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这是李四光常和同村的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对于这块石头,李四光曾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他问了许多人,才明白了石头的来历。在学习上,李四光经常提出问题,许多问题老师当场都回答不出来,查了资料之后才给李四光解释清楚。爱动脑筋的李四光,在私塾里学习成绩非常好,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李四光在湖北官办的新学堂上学时,小学堂开设的课程有九门: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绘图、体操。每日上课六小时,其中读经占二小时,学制四年。李四光在这里学习非常用功,尤其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感兴趣。他像久旱的田野,又如常年挨饿的孩子,吸取着各种知识的甘霖和食粮。他既聪明又好学,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