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陶冶艺术情操的诗词歌赋故事(3)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4

|

本章字节:12598字

席间,两人谈诗论文,十分投机。张先赞赏地说:“尚书的一个‘闹’字把红杏争妍斗奇,鸟儿啁啾鸣叫,百花竞相怒放都写出来了。不知您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尚书道:“人生在世,艰苦创业,娱乐的时间是很少的。那天有机会同友人去游玩,我们一边摇船,一边戏水,来到杨柳如烟、红杏满枝的东城。我们在鸟语花香、蜂飞蝶舞之中饮酒赋诗,纵情说笑,好不热闹!当时我吟了《玉楼春》词:


东城渐觉风光好,馎(hu)皱波纹迎客棹(zhào)。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皱,即绉纱,用来形容水的波纹。闹,热闹,浓盛。浮生;飘浮不定的短暂人生。肯爱千金轻一笑,怎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呢?词的上片写春天的绚丽景色有独到之处,一个“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形象。相比之下,下片则写得一般化,为追求享乐的庸俗之笔。


想一想:故事听完了,这首词你喜欢吗?你还听说过或者看过谁的词?你最喜欢谁的词呢?还喜欢哪些读物?


李白初入长安的传说


据记载,唐玄宗曾三次下诏书召李白进京。李白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来了。非常高兴,有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可以作证。诗的最后两句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说,临出门时仰天大笑,我哪里是那种默默无闻在草野之间过一辈子的人呢?到京城之后,开始李白的确受到皇帝格外的礼遇。


而在民间一直流传的关于李白初入长安的传说,却是极富有传奇色彩。


李白到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时在长安遇到大诗人贺知章,两人成为好友。为了能使李白考中,身为高官的贺知章还专门找主考杨国忠与太监高力士说情。不想一向贪赃枉法的杨与高认为贺知章一定是得了好处之后来做人的情,于是记下了李白的名字。等到李白交卷,杨国忠便拿笔将卷子一涂说:“这样的文章也来考试,其人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接着骂道:“磨墨也不配,只能给我脱靴。”李白听到后气急而归,只好暂住贺知章处。


一天,贺知章回来后闷闷不乐,李白问其缘由。原来是渤海国派使者送来国书一封,其中文字奇特,满朝官员无人能识。皇帝很生气,若三天之内无人能认出,在朝官员一律罢职。李白听后便说这有何难,只可惜我一介布衣不能见驾。贺知章奏请皇帝,于是玄宗赐李白五品官进见。李白到了朝廷之上,很流利地翻译了番文的意思:唐朝要割让若干城池给渤海国,否则,他们将起兵来攻打唐朝。官员们听后都很紧张,议论纷纷。李白对玄宗说,此事不难,只要我写一封回信,保证渤海国归服。玄宗大喜,赐李白坐,命人送上文房四宝,让李白即刻复信。李白这时突然跪在玄宗面前乘势说:“臣前应试,遭右相杨国忠、太监高力士侮辱,神气不旺。今臣代皇帝起草诏书,非比寻常,乞圣旨命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以示宠异,也使外邦使者不敢轻视。”玄宗正值用人之际,便满口应承,下命一一照办。李白立即用番文写成诏书,交使者带回。使者出宫后偷偷问贺知章:“写诏书的是谁,竟能使右相磨墨,太监脱靴?”知章答道:“李学士是天上的谪仙,偶来人世,宰相、太尉怎能相比?”番使大惊而回,渤海国从此臣服于唐朝。


想一想:大诗人李白你一定不陌生吧?是不是很早就会背诵他的许多诗了?这个故事让你是不是更多一点了解这位“诗圣”了呢?


李绅与惜粮诗


唐朝诗人李绅,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从小没了父亲,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为了让他读书学习,日夜操劳,他也非常懂事,放学就帮妈妈干农活,所以,他非常了解农民收获庄稼的辛苦。


李绅成年后就告别母亲到长安拜访名师。六月里的江南,太阳像个大火球,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树上的蝉儿吱吱地叫个不停。稻田里,农民们光着脊背,弯着腰,两手在水中不停地摸索着拔去杂草,太阳晒得他们油黑的脊背闪闪发亮。这样辛勤劳动的情景李绅早已熟悉了,可是今天他看得特别感动。他心想:“我要进城求学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民们辛勤的劳作,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才有了人们餐桌上的白米饭啊!”为了让自己不要忘本,也为了让后人珍惜农民的劳动,珍惜粮食,李绅写成《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长安后,他立即把这《悯农二首》送给诗人吕温,请求指教。吕温读后,十分激动,他赞扬李绅:“只有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诗。关心百姓的人,是应该做宰相的啊!”李绅晚年确实做了宰相。李绅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新乐府的实践者。他写有新题乐府二十首。


元稹赞道:“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所谓“不虚为文”,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可惜他写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已失传。所幸的是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精神的《悯农二首》诗被人们世代传诵着。


想一想:这《悯农二首》中的一首你一定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了,可是它的产生过程你是不是刚刚才知道呢?现在是不是对诗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呢?


李清照夫妇赛词趣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善鉴赏金石书画。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十八九岁时嫁给了金石专家赵明诚,夫妇俩志同道合,恩恩爱爱,令人羡慕。


由于李清照夫妇情投意合,志趣高雅,日常生活中填词作画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乐趣。一次,赵明诚外出公干。当时正值重阳佳节,李清照十分思念外地的丈夫,便提笔写了《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委婉含蓄,把一个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妇人之多愁善感的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独处的寂寞,浓浓的薄雾,惹起她无限离愁别绪,她独自躺在纱帐里,枕着瓷枕,丈夫不在身边,她身凉了,心也凉了。这首词写了她一整天的生活,以对漫长的时间和凉凉的秋意的感受,传达对丈夫的思念。


赵明诚收到妻子寄来的词后,十分叹赏,自愧不如,却又不服输,他想尽办法要胜过妻子。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出了五十首词。他将李清照的词夹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鉴赏。陆品味再三,说只有三句写得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正是李清照写的。赵明诚终于心服口服了。


想一想:小朋友,当你听完这个故事时,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他们俩个人居然比赛写诗,通过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些什么?故事让你有哪些收获?再问问妈妈。


李煜无言上西楼


宋太祖为自己打下了江山大摆宴席,招待文武百官,朝廷上下喜气洋洋,一派欢歌笑语。可角落里坐着一个郁郁寡欢的人,没人拿正眼看他,他就是过去的风流皇帝,今日的“阶下囚”南唐后主李煜。


李后主强作欢颜地喝下几杯酒,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今天宋太祖请他来参加宴会,分明是在羞辱他,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看着眼前的场面,恍然回到了过去他荣华富贵的日子,真是往不事不堪回首啊!就在这时,宋太祖走过来面带讥讽地问道:“听说你是江南才子,擅长吟诗作词,何不趁此大喜之日,吟唱你的得意之作,让我们欣赏欣赏呢?”


李后主岂敢违命。他略作沉思,就吟了一首《咏扇》诗。宋太祖听了连连称好,众官员也都随声附和,太祖无不讥讽地说:“你当初要是把做诗的功夫用来治国,也不会有今天了,可惜可惜啊!”


宴罢人散,夜已深沉。李后主独自迈着沉重的脚步登上西楼。这时一弯残月挂在天空,不堪回首的往事历历在目。他推门进屋,点灯提笔,把他满腹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倾诉在《相见欢》一词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想一想:这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词,李后主的词有很多是脍炙人口的,这是其中一首,小朋友,你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赶快问妈妈。


乱世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的女诗人,名蔡琰。相传《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作。其中第八拍这样写道: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


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作者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满怀怨恨中,把苍天和神灵全骂到了。从中可知蔡文姬生活的坎坷和遭遇的不幸。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从小非常聪明,喜爱音乐。每次蔡邕弹琴时,文姬都是坐在一旁仔细听。有一次,她正陶醉在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琴声之中。突然,“啪”的一声,琴弦断了。文姬回过神来,当场脱口而出:“父亲,第二根弦断了。”蔡邕低头一看,果不其然。看到女儿小小年纪这样聪明,十分高兴。他不仅把弹琴的技艺教授于文姬,还教她读书习字,学诗作文。


然而,文姬只是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后接踵而至的灾难降临到这个才女的身上。


一次,蔡邕上书论朝政阙失,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害怕宦官陷害,亡命江湖。文姬也随父亡命在外,十六岁嫁给河东人卫仲道,未生育儿女丈夫便夭折了,文姬只好重返娘家寡居。谁知这时父亲已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文姬这时的生活更加惨淡凄凉。


汉末大乱,军阀混战。战乱中文姬被乱兵掳掠,辗转流落到南匈奴,与胡人结婚,成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后,并生了两个儿子。在远离故乡的匈奴生活了12个春秋。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就派遣使者带金璧到南匈奴将文姬赎了回来。其原因,一是曹操与蔡邕是好朋友,不愿朋友的女儿一直流落匈奴,二是曹操思贤若渴,文姬的博学多才深深吸引了他。后人有《题文姬及汉图》诗云:


绝世王嫱悲久去,千秋蔡女竟归来。


空怜幼子留沙漠,未忍亲书堕劫灰。


文姬归汉之后,得到曹操的关怀照顾,后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她用《悲愤诗》记下了自己苦难的遭遇和心中的悲愤。文姬又凭记忆抄写了父亲蔡邕遗失的宏富著述四百多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想一想: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为什么这么说呢?蔡文姬自幼表现出哪些方面的天赋?她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来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为:我一个人在他乡作为旅客,每到佳节总会加倍思念亲人。在遥远的他乡,兄弟们在重阳这天登高时,定会感到茱萸插遍就少我一个人。


王维老家在今天的山西祁县,他从小就多才多艺,很有名气。后离家游学,到长安、洛阳等地。他十七岁这年的重阳节正在洛阳,看到别人都忙着过节,自己远离家乡,更是加倍思念亲人,想亲人也一定在想自己,所以写此诗抒怀。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有一个叫桓景的汝南人(今河南汝南一带),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游学多年。而这个费长房颇有些法术。有一次,费长房忽然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大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人每人做一个小红布袋,布袋里放满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这样才可以避祸。”桓景立即照费长房的说法做了。晚上回家后一看,家中的鸡、犬、羊、牛全都死了。费长房对桓景说,这是他们代你们的家人受灾祸了。从此便有了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习惯。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两个九相逢,所以又称“重阳”。


重阳为佳节,此时我国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菊花盛开,因而不少诗人都留下诗篇。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诗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李白的“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等,都是佳作。


想一想:小朋友,现在不但听了故事,学到诗词,而且还知道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收获不小啦!不知你有没有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啊?


张打油与“打油诗”


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人,平时喜欢吟诗。可由于才疏学浅,一直作不出好诗。一个冬天的夜里,大雪纷飞,张打油早早钻进被窝,可是翻过来、翻过去,横竖睡不着。他想,外面一定是银白世界了,我何不做一首《雪诗》呢!


于是,他想像着江上结了坚硬的冰,江边小船被白雪覆盖,远远望去,分不清哪是江岸、江面,哪是房屋、船只。他又猜想自家的小院里,树枝上压满白雪,花坛中堆起了雪峰,只有那口水井还露着一个黑黑的洞……


第二天醒来,张打油想起昨夜构思的诗歌,便赶紧打开大门,雪还在飘舞,远看江景,白茫茫一片,什么都分不清了。回头看院子,果然一片雪白一点黑。他不禁诗兴涌起,大声唱道:“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这时,几个邻居听张打油吟诗,就过来打趣:“一笼统、黑窟窿,还真有味儿,快往下念呀!”张打油怎么也想不起昨夜里还凑了什么句子,眼睛一眨巴,瞧见在院里淘气的两只狗——小黄与小白被雪花裹起了厚厚的一层,便脱口而出:“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哈哈……打油哇,你真行,好一首形象的打油诗!”大家高声叫道。


从此,“打油诗”的名称就叫开了。


想一想:小朋友,听说过打油诗吗?现在知道什么是打油诗了吧?你知道为什么会有打油诗吗?对了,就是因为有一些不爱学习的人,老是装成有学识的样子,才有了这新诗种。


陆游与遗嘱诗


宋朝陆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国土。


陆游在八十五岁高龄之时,自感身体每况愈下,生命之火将要熄灭。他时常回忆自己年轻时满怀报国热情,投身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那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岁月啊!他是多么怀念那段时光啊!但朝廷的投降派一再压制他的爱国热情,官场上处处排挤他,撤了他的官职。他气愤,但又无奈。一生报国无门,陆游心不甘,他不明白朝廷为什么贪生怕死,为什么要阻挠抗金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加罪自己。对将要到另一个世界的人来说,只能寄希望于儿孙。


想到这些,陆游把家人叫来,用颤抖的手,提笔写下了遗嘱《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一生九千余首诗的压卷之作,他清楚地知道人死后如灯灭,恨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了,但他对祖国的统一充满信心,希望儿孙们在“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时祭奠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使他在九泉之下也能听到胜利的喜讯。


想一想:听完这个故事,你心中有什么感觉?压抑,是吧?现在你能说出为什么说陆游是爱国诗人吗?为什么他的遗嘱是这样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