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提升国学修养的中华成语故事(6)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4

|

本章字节:12866字

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后来,马援成为东汉有名的将领,为汉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书中记载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写道:“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后来人们用“老当益壮”这句成语,说明年老而志气应当更加壮盛。“当”,是应该的意思;“益”是更加的意思。


投笔从戎


班固和班超他们兄弟二人,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班固是东汉的历史学家,他用了20余年的时间,编成《汉书》。他的诗和文章也写得很出色,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可是他的弟弟班超,与他正相反,是一员武将。班超奉皇帝的命令,带兵镇守西域31年,多次平定匈奴贵族的叛乱,成为卓有功勋的东汉名将。


然而,班超并不是开始就习武的。他家住在陕西咸阳,因为家境贫寒,他后来搬到洛阳去,替官家抄写文书,靠挣来的钱供养母亲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一天,他叹着气说:“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效法博介子、张骞,到边远地方去建立功业,取得高官厚禄,怎么可以长久地在笔墨砚台中讨生活呢?”于是他把笔扔到一边,断然放弃了抄写工作,从军去了,终于成为东汉的名将。


想一想:“投笔从戎”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班超传》。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比喻弃文就武。“戎”是军旅、军士的代称;“从戎”即是从军,参加军队的意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大将。公元73年,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带领三十六人去鄯善国(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淖尔西北)协商建立友好邦交。开始,鄯善国的国王对他十分敬重,可是不久却突然变得冷淡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谈判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匈奴派来使者,挑拨鄯善国与汉朝的关系,从中进行破坏。因此国王对建立邦交犹豫不决,于是,班超召集部下,商量对付匈奴的办法。他说:“现在匈奴进行破坏、捣乱,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冷淡起来,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那我们不但完不成使命恐怕要死无葬身之地!”大家一致表示:“事情已经到了这般危险地步,一切都听从你的指挥!”班超坚定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乘夜攻破匈奴使者的营垒,把他们消灭,才能很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大家一致拥护他的意见。


当天夜里,班超带领36个壮士,手持刀枪弓箭悄悄摸进匈奴使者的营垒。经过一阵激烈地厮杀、搏斗,一举把一百多个匈奴人全部消灭。


第二天,班超会见鄯善国王,说明事情经过,揭露了匈奴使者的破坏阴谋。鄯善国王见班超如此厉害,有勇有谋,心中既敬佩,又害怕,马上表示愿意与汉朝永久友好。于是,班超胜利地完成使命凯旋。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它的本意是,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现在多用于比喻不勇于实践,就不能取得成果。“焉”读yan音,相当于“怎么”的意思。


天下无双


东汉时期,有个人名叫黄香。他的家住在湖北江夏地方。他的母亲很早就死了,父亲是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自幼喜欢读书,读过许多书籍,文章也写得很好。他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煽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里,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


因为黄香幼年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许多人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现在常用“天下无双”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本事极高、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意思是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赶上他的人。


难兄难弟


东汉时期,颍川地方有个叫陈实的人,生在贫家,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在太邱县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断事公平,百姓很佩服他。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仆人。他的大儿子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陈实出门办事,大儿子在前边拉车,小儿子拿着手杖在后面,路上行人见了,无不称赞他们。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问季方说:“你的父亲有何功德?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季方答道:


“我父亲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源泉所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他的一席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实、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次,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陈实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弟。他俩的功德都高,难以分出上下啊!”


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荀韩陈列传》和《世说新语·德行》。后来“难兄难弟”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


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哪啊!”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是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谈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真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想一想:“手不释卷”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引出来的。“释”,是放开的意思。“卷”,就是书。“手不释卷”是说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一个人勤奋学习,读书入迷。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书中的原文是:“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倒行逆施


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伍子胥的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让楚平王给杀死了,他一个人到吴国去,不久作了吴国的官。后来他帮助吴王阖庐进攻楚国。经过五次战争,终于打进了楚国的国都郢城。这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就掘开他的坟墓,拉出尸首,用皮鞭抽了三百下,以解心头之恨。当时有一位朋友叫申包胥,责备他说:“你这种行为,太违背天里和道德了。”伍子胥回答他说:“吾日薷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思是说:“我弄得实在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故意出这种不合乎常理的荒唐举动。”


想一想:“倒行逆施”这句话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原来的意思是说做事违反常理。现在一般多用于它形容坚持错误方向,干坏事,错事,或干反动的勾当。


买椟还珠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只珍珠,他想卖出去,卖得价钱高一些,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木兰香做了一个盒子,又用桂椒香料将它薰得香香的,然后,把那颗珍珠放入木盒,周围点缀些宝玉,还找来紫色的宝石和绿色的羽毛装饰其间。这样一来,那颗珍珠就显得特别名贵,主人高高兴兴地拿到那市场上去卖。


这时有一个郑国人走过来,他一看到这只漂亮的木匣子,立刻被迷住了。他花了许多钱买下这只木匣子,拿在手里左瞧右瞧,爱不释手。他看了半天,这才打开这个木匣子,将匣子里的珍珠取出来,卖主以为他一定会喜爱那颗珠子,然而万万没有想到,他将珠子还给卖主,只提着木盒子扬长而去了。


周围看热闹的人无不感到奇怪,这样的买主还从来没遇见过。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个卖主是在卖匣子呀,哪里是卖珠子啊!”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椟”,读du,是木制的匣子。故事的原意是讽刺买珠人,后来,人们则用“买椟还珠”,这句成语,借买珠人讥讽那些只重形式、不顾实质的人,多么滑稽可笑。有时也用它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狼子野心


春秋时期,子文和子良兄弟二人都在楚国做官,子文是令尹,子良是司马。有一年,司马子良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子越。子文看过这个孩子以后,就对弟弟说:


“子越这个孩子,长得像熊、虎一样,可是哭起来好像豺狼叫唤。俗话说狼的崽子心在山野,不可驯服,我看子越是条狼,必须杀掉,不然我们的家族恐怕会被他灭掉!”


子文的意见子良当然不会同意,因此子越安全地活下来长大了。子文认为子越活着是十分不吉利的,在他临死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都找来,对大家说:“将来活着如果子越当了官,你们及早离开楚国,免得遭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子扬作了令尹;子良的儿子子越作了司马。不久,一个叫贾的人替子越杀死了子扬,子越当上了令尹,而贾自己当上了司马,后来他又被子越杀死了。


这年秋天,子越带兵攻打楚王,经过几次决战,终于被楚国打败。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四年》“狼子野心”的原意是狼的崽子心在山野,不可驯服。后来,人们则用这句成语,比喻凶暴的人野心难制,或狠毒的用心。


鞭长莫及


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派左司马申航到齐国去,派公子冯到晋国去。当时,从楚国到齐国,必须经过宋国,从楚国到晋国必须经过郑国。按照规矩,从别国经过,事先需要得到人家允许,可是楚庄王自以为楚国是强国,可以轻慢别人,所以不让他们告诉宋国和郑国,临行之前,申航对楚庄王说:


“郑国明于事理,到晋国去不向它借路还不要紧;可是宋国不讲情面,到齐国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会被杀掉了。”


楚庄王说:“不会的,他们若真敢杀你,我就出兵讨伐他们!”


申航出发到齐国去,路过宋国时被宋国人截住了。宋国认为楚国人经过自己国家而不事先借路,是鄙视宋国,因而杀了申航。楚庄听说这件事,非常气愤,就发兵包围了宋国。


楚国兵把宋国围困了半年,宋国被逼得没法,只好派人向晋国请求救兵。晋侯想派援兵去帮助宋国解围,可是晋国的大夫全宗坚决反对,他劝晋侯说:


“我们不能派救兵去帮助宋国打楚国呀,古语说,‘虽然鞭子长,也不能抽打马肚子,因为马肚子是不该抽打的地方。今天的楚国也好比是马肚子,不能去攻击它。楚国的强盛是老天赠与它的,别人不能与它争夺。我们晋国再强大,怎么可能违抗天命呢?”


晋侯听了全宗的话,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还有点犹豫,他说:


“人家派人来请求我们,我们竟然不理睬人家,我感到有点耻辱哩!”


“这算得到了什么呢?”全宗劝尉晋侯说,“屈申如志,因时制宜。流水为川,止水为泽,污浊之水无不呆以容纳,山林之中不免隐藏着疾害,就是一块美玉也难免有斑点。所以说,国君有些时候不免要含耻忍辱,也就算不了什么了,这是小毛病损害不了大德!”


全宗一番道理,说得晋侯心悦诚服,他同意了全宗的主张,不派兵救宋国了。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它的原意是说,马腹不是鞭击的地方。后来,则用“鞭长莫及”,比喻力所不及,含义已经改变了。


趾高气扬


春秋时期,楚国的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进攻罗国。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的路上他对驾车的人说:“你瞧屈瑕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多有神气。他太骄傲了,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这次打仗他一定要失败!”


回来之后,斗伯比马上去见楚武王,他对楚武王说:


“请您派援军快去帮助屈瑕吧!”


武王说:“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已经没有军队可派了!”


武王没有听取斗伯比的意见,回到宫中对他的夫人邓曼说:“你看斗伯比这人多怪,他明知我已无兵可派,却让我派兵去支援屈瑕!”邓曼想了一会儿,对楚王说:


“我看斗伯比的意思并不在于派援军,而是说屈瑕自以为是,不听人言,贪恃以前的战功,以为这次攻打罗国必然获胜,因而轻敌。你应该教训、告诫屈瑕。”


屈瑕将军队带到鄢水岸边,由于他毫无防备,又没有认真组织兵士渡河,结果在楚军过河的时候,遭到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大败而逃。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上吊自杀了,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向楚武王请罪。楚武王沉痛地说:“这是我的错,我没有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就派了屈瑕为将,才有今天失败!”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意思是说走路的时候,高高举步,神气十足,防备敌人的思想早已松弛了。后来,人们就用“趾高气扬”这句话,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各自为政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统率宋军前往迎战。两国的军队在大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的地方交战。


两军交战之前,宋军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可是在分发羊肉的时候,把为华元驾驭战车的羊斟忘掉了。羊斟没有得到羊肉,便怀恨在心。


双方正在交战的时候,羊斟对华元说:“战斗开始前,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现在,驾驭战车的事,可就得由我说了算了”。说完,他就故意把战车赶到郑军地里去。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这样轻易地被郑军活捉了。宋军失掉了主帅,因而惨遭失败。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概括为“各自为政”,意思是各人按照自己的主张办事,谁也管不了谁。现在则用这句成语,比喻各行其是,不顾全局。


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