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陶冶艺术情操的诗词歌赋故事(5)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4

|

本章字节:9832字

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陌生的老爷爷,都抬起小脸,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他,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贺知章慈爱地招呼道:“孩子们,你们好哇!”小姑娘们羞怯地笑了。一个小男孩笑着答道:“老爷爷好,您打哪儿来?您到谁家做客?”贺知章连连摇头:“不,孩子们,我就是这儿的人呀,我现在是回家来啦!”孩子们说:“你是村里的人?我们怎么不认识啊?老爷爷骗人。”孩子们哄笑着散去了。


贺知章心里充满喜悦和激动,也生出无限感慨。一首诗于是涌上心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便是那首有名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


想一想:通过这首家喻户晓的绝句,让你感受到些什么?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吗?如果你也曾离家,那你读它时一定有比别人更多的体会。


“推敲”的来历


“推敲”这个词是仔细揣摩、斟酌的意思。说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呢!


唐朝诗人贾岛,对写诗爱得入迷,经常为了想出佳句而苦苦思索。


有一次,他骑着驴子,又思考起刚做好的一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究竞是用“敲”字呢还是用“推”字呢?贾岛边想边用手不停地做出“推”“敲”的动作,路上的人见了,都觉得很好笑。正在这时,前面又来了一列仪仗队,行人都躲避一旁,只有贾岛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连别人声叫他也听不见。结果贾岛的驴子直冲到仪仗队的第三节才停下来。


侍从们以为是刺客,把贾岛抓住带到他们的长官面前。这个长官正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精通诗文,当时做的官是京兆尹。韩愈是个非常爱才的人,他问清楚贾岛冲撞仪仗的原因之后,也对这“推”、“敲”两个字产生了兴趣,他在马上琢磨了半天,最后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因为诗写的是静静的深夜,敲字给人带来音响的感觉。以动补静,更显其静。”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就这样,韩愈和贾岛,同是出于对诗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正因为贾岛做诗非常认真,所以他的每首诗都灌注着自己的心血,他也特别珍爱,敬之若神。据说每年到了除夕,他都要把一年来做的诗放在条案上,点香而拜,并举杯祝告,说:“这是我一年到头的苦心啊!”然后痛痛快快地喝酒、唱歌。


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贾岛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与贾岛齐名的韩门弟子孟郊死后,韩愈写了一首诗给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想一想:如果你喜欢文学,对这个推敲的故事一定不陌生。读这个故事,让你有何体会?其中有你可学习的什么东西或精神?


黄巢与菊花诗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领袖。他领导的起义大军占领长安后,受到百姓夹道欢迎。他改国号为大齐,登上皇帝宝座。但因流动作战,攻下之地,从未留兵防守,长安又被唐军包围,在粮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起义军不得不撤离长安。后在进攻陈州(今河南淮阳)时,苦战三百天没有成功,终因腹背受敌而失利,第二年退至泰山狼虎谷,被敌军包围,宁死不屈而自杀。


传说黄巢小的时候和爷爷在院子里观赏菊花。看着千姿百态、争妍斗奇的菊花,爷爷要黄巢作首诗,没想到五岁的黄巢脱口念了两句诗:“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老人一听不禁喜上眉梢,连连称好。可是孩子的父亲在一边直瞪眼,责怪儿子。


“这两句诗真好!”黄巢的祖父高兴地说,“我家姓黄,他赞美黄菊花能当百花的领袖,真是人小志气大啊!”说着,他把黄巢拉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头,叫他作一道完整的菊花诗。黄巢环顾四周,想了一想,便大声吟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祖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说:“想像太丰富啦,让菊花跟桃花同在春天开放,不同凡响,妙极了!”一旁的父亲,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从小聪明过人的黄巢长大后,考进士反而落第了。他并没有垂头丧气,写了一首著名的《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意思说,菊花怒放时,百花已凋零,今后要让长安城里开满黄金盔甲般的菊花,阵阵香气飘万里。诗中隐含了他的雄心壮志。果然,公元880年冬,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长安城,推翻了唐朝统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想一想:这一首首的菊花诗,表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思想?你对菊花的性情了解吗?不妨你也仿照作首菊花的诗?


曹丕与悼父诗《短歌行》


古往今来,人们都很熟悉《七步诗》的故事,它给人的印象是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过人,而其兄曹丕心狠手辣。其实这仅是一方面,因为曹丕也并非寻常之人。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因曹操长子曹昂英年早逝,曹丕则被立为太子。曹丕会骑马,马术很精;会射箭,能左右开弓;还会击剑;《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精通。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之风,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影响和价值。其中,“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对文学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作了阐述,要求文学要有个性,有气势,对文学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


据说曹操开始并不喜欢曹丕,虽然按例制应由曹丕继承父业,但总觉得曹丕不如曹植。每次曹操带兵外出打仗,文武百官在城外送行时,曹植往往要长篇大论地讲一通颂扬父亲功德的话,曹操听了自然非常高兴。而曹丕此时多是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后来曹丕听了谋臣的建议之后,就伏在路旁痛哭流涕,表示舍不得父亲离开。时间长了,曹操的看法也开始有改变,觉得曹植有些轻浮,还是曹丕比较忠厚老实。最后,曹操还是将曹丕立为太子。


曹操死后,曹丕追思曹操一生功业,悲哀至极,他写了《短歌行》,抚筝歌曰: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涟涟。


呦呦游鹿,草草鸣麂。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咏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诗的意思是:抬头望着帷幕,低头望着祭席,一切都依然如故,亲人却不在了。神灵一下子弃我而去,我无依无靠,涕泪禁不住往下流。鸣叫的母鹿,心神不安地呼唤着小鹿儿;疾飞的鸟儿,带着她的小鸟栖息在树巢里,我孤独伶仃,满含着种种忧伤。内心十分痛苦,没有人能知道。前人也曾说过,“忧伤使人衰老”,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怀念我的父亲,长叹不已。古人说“仁者长寿”,为何我父亲活得不长久?


诗歌悲哀婉约,感人至深,曹丕堪称一孝子。


想一想:这首《短歌行》,让很多人对曹丕另眼相看。为什么呢?是他的才华?是他的胸襟?还是他其他什么东西?你怎么看待他的为人?


《敕勒歌》大显神威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chi)勒川,地名,可能因敕勒族居住而得名。穹(qiong)庐,北方游牧民族所住毡帐,今称蒙古包。见,同现,露出。


《敕勒歌》是一首著名的民歌,由北魏流传的鲜卑族民歌翻译成汉语。那壮丽辽阔的草原图景,令人向往,耐人寻味,使人感动。因而数千年来广为流传,至今不少人都会背诵。


这首诗还流传着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高欢、西魏的宇文泰争夺势力,于是战争接连不断。


公元537年,宇文泰率大将李弼等,统帅数十万精兵,攻打东魏,这一仗高欢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于是,高欢只能退兵,养精蓄锐。


九年之后,高欢率三十万大军攻打西魏,要报仇雪恨。高欢的军队主要由鲜卑族人组成,勇敢强悍。然而虽采用了断水源、烧城楼、凿地道等办法,但由于西魏要塞玉璧(今山西境内)极其险固,高欢军队死亡七万余人,苦战五十余天,仍是屡攻不克。在这关键时刻,高欢精疲忧愁,病倒在床,无法上阵指挥,又一次因败而撤军。西魏派人潜入高欢军中散播谣言,说高欢已被西魏军射死,还编了一首歌谣让士兵到处传唱:


高欢鼠子,来犯玉璧。


剑弩一发,元凶自毙。


谣言与歌谣的确产生了作用,高欢的将士军心涣散,惶恐不安,开小差的越来越多。高欢此时怒火中烧,只好挣扎着起床来鼓励将士们同心协力,共度难关,但几次的激励都收效甚微。


高欢又一次把将士们召集起来,想鼓舞大家的斗志,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觉得老生常谈实在乏味。正在这时,他一眼看到身旁站着的一位白发银须的老将军,猛然心生一计,拉住老将军低声说:“我早就听说老将军唱得好,今日何不为诸将士高歌一曲?”老将军明白了高欢的用意,因而也不推辞,轻拍几案,用鲜卑语唱起那首《敕勒歌》。老将军那苍劲高昂的歌声随风飘扬,将士们的心弦也被拨动了,情不自禁地合着曲调也一起唱了起来。歌声涤荡了人们心中的郁闷,脸上那萎靡不振的神情消失了。尤其是来自草原的将士们,仿佛回到了苍茫辽阔、风景如画的草原故乡。此时群情激昂,为故乡而战的士气大振。因此,高欢抓住时机,整顿军纪,带领军队顺利地返回洛阳。


想一想:从没想过,一首歌曲能救起一个国家。通过这个故事你又想到哪些事情?故事反映了一种什么事实?现在大家唱歌和故事中唱歌有什么不同?


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一个案件牵连,被流放到夜郎,途经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李白衣衫褴褛手拄竹竿、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此情此状很难将眼前的他与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联系在一起。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高兴地欢呼雀跃,一路的艰辛顿时化作天上的乌云,飘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啼叫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千古传诵,被称为神品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诗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岩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白帝城到江陵,古代传说有一千二百里,顺水而下迅疾如风,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实际上白帝城距江陵只有六百多里,但古代木船无论如何一天也到达不了。在这里,诗人李白采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船行的轻快和自己的愉快、喜悦心情。


李白虽被赦免,但穷愁潦倒,贫困交加。然而,有着铮铮傲骨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倒映于江水之中。李白痛饮一壶,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人针对此事做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诗中的谪仙正是指李白。


想一想:对李白这位诗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对他的遭遇就不是如对他的诗那么熟悉了。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李白的什么品格?从中你又悟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