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28.粮战

作者:刘基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2

|

本章字节:6232字

【提示】


本篇以《粮战》为题,旨在阐述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它认为,当敌我双方对


垒相持而胜负一时难分之时,谁有足够的粮源,谁就能坚持到最后胜利。这种认识,无疑是


有道理的。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见《汉书·郦食其传》)。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离


开了粮食,人类不仅无法生存,简直任何事情都干不成。进行战争同样离不开粮食,部队只


有吃饱吃好,才有力量对敌作战。军队粮食匮乏而导致饥饿,就不可能打胜仗。可见,粮食


是战争赖以进行并且取得胜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物质条件。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


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并且千方百计地保护己方的


粮源和破坏敌方的粮源。著名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对袁绍军的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以弱胜


强,取得对袁绍军作战的决定性胜利,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懂得粮食对战争胜负的至关重


要性,因而及时采纳了降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军一把火烧毁了袁绍的乌巢屯粮所,使袁绍


大军赖以生活和作战的大批粮秣物资,顿时化为一片灰烬,迫使袁绍不得不弃甲逃跑,从而


奠定了最终战胜袁绍军的基础。


【译文】


大凡在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对我


方的运粮道路,必须派兵严加护卫,以防敌人抄掠截断;而对敌人的粮饷运输线,则要派遣


精兵加以切断。敌人既然粮运不继,它就必定逃走;我军乘机发起攻击,就能取得胜利。诚


如兵法所说:“军队没有粮食,作战就要失败。”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车运粮,并令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


武装护送,夜宿于袁绍军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非常贪财,袁绍满足不了他


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绍而投降了曹操。许攸乘机向曹操献计说:“如今袁绍的屯粮所停放的


粮食有一万余辆车,但缺乏严密守备,现在如果派出轻装部队进行偷袭,放火烧掉他所屯聚


的粮食,不出三天,袁绍将不攻自败。”听完了许攸的话后,曹操周围的人都报以怀疑的目


光,但谋臣荀攸、贾诩却劝曹操按许攸的计策行事。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营寨,自率步


骑兵五千人,全部换上袁军旗号,士卒人口衔枚、马匹嘴勒绳索,乘着夜暗从小道出发,每


人身背一束柴草。行进途中遇到询查的人,就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


我们前往加强守备。”问者听后信以为真,全然若无其事之状。曹军顺利抵达后,立即包围


其屯粮处,并放起大火。护粮袁军遭此突然袭击,顿时乱作一团,被曹军打得大败。袁绍闻


此消息后,慌忙丢弃甲仗而逃跑了。


【原文】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1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


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


食则亡。”2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车运谷〕,使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


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3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


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


荀攸、贾诩4劝操。〔操〕乃留曹洪5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6缚马


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


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7


【注释】


1两兵:指敌对双方的军队。马本及唐本皆脱“两”,今从王本及汪本。


2军无粮食则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并非全文。


3许攸:东汉南阳(今属河南)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操,并献


袭烧袁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成为曹军官渡之战获胜的重要战略


一着。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4贾诩:马本作“考诩”,唐本作“荀翊”,王本作“关某”,汪本作“关羽”,皆


误。今据史校改。贾诩,东汉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据洛阳,诩任讨


虏校尉。卓败,诩先后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战前,诩说服张绣一并归附曹操,封都亭


侯。曹丕称帝后,官至太尉。


5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都护将军。曹丕时,任骠


骑将军,封野王侯。


6衔枚:枚,一种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的一种装具。


古时行军,为奇袭敌人成功,常令士卒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惊动敌人。


7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