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基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2
|本章字节:6162字
【提示】
本篇以《争战》为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胜败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
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
一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
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观因素。占领了有
利地形,就可能打胜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败仗。这在战争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
的。三国时期司马懿破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便是体现先敌抢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战场主动权
的成功战例。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北出斜谷,向曹魏发动第五次
进攻。诸葛亮鉴于此前四次北攻曹魏“皆以运粮不继”(见《资治通鉴·魏纪四》)而未获
得成功,乃分兵于兰坑地区“屯田为久驻之基”(同上),以解决对敌作战的物资保障问
题。当时,魏将司马懿率军屯驻于渭水之南,采取背水为阵、坚壁不战的方针。诸葛亮企图
攻占北原要地以“隔绝陇道”,陷魏军于困境而迫其决战。然而,此计却被魏将郭淮所识
破,他向司马懿建议并亲自率军抢先占领了北原。诸葛亮见一计未成,又施一计,采用“现
形于西”而实东攻的佯动误敌战法,企图东进攻占阳遂,结果又被郭淮慧眼所识破。诸葛亮
企图先敌占领北原、阳遂的作战行动连遭挫折后,蜀军面对固守不战的司马懿,已完全陷于
无可奈何的被动局面。此后,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所以没有成功,固然有其国内政治、经济
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军事战略而言,蜀军未能先敌抢占北原要地以实现其“隔绝陇道”而
陷魏军于困境的战略企图,也是蜀军未获成功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倘若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
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
机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遇有敌我双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
占领了,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
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
推测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魏军抢先占领该地,但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
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倘若诸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
会切断陇道,动摇民心,这将是不利于国家大计的。”司马懿听完郭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
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
淮于是挥军迎击之。几天后,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
打魏军西部阵地,唯独郭淮看出诸葛亮是用“示形”之法伪装向西进攻的样子,以此诱使魏
军前去应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遂发起进攻,但因郭
淮预先有所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
【原文】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
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2,并田3于兰坑4。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
郭淮5策亮必争北原6,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
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
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7,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
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8,有备不败。9
【注释】
1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争地则无攻。”
2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故又名“褒斜道”。
3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今据史校改。田,这里作动词,意谓屯田。
4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5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魏文帝时,任雍州刺史,封射
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6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与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军事要地。
7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今据史校改。西围,乃魏军营垒之称。
8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9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