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大可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7
|本章字节:11658字
(?—528年)
一、少年入宫
在中国古代史上,继晋朝短暂统一之后又出现了分裂的南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有北魏、北周、北齐。胡太后就是北魏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
北魏,又称后魏、元魏。其之所以称后魏是为有别于三国时曾出现过的曹魏,之所以称元魏是因为改拓跋姓为元。北魏是由漠北游牧部落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公元386年,拓跋珪自称代王,改国号魏,是为建国之始。公元389年,迁国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近百年的时间内,北魏日趋发展壮大。孝文帝即位后,根据形势的发展,断然决定迁都。公元493年迁都于洛阳。接着便进行了一番改革。变革鲜、汉官号杂用制而为汉人官制;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断鲜卑语,一律习用汉语;改姓氏,即将拓跋、独孤、步大孤等胡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元、刘、陆等。又将公元485年已经颁布的均田令继续贯彻推行。改革给北魏带来了繁荣强盛的景象:官府的粮仓充溢于外,国力大增;贵族王公们的高楼府第鳞次栉比,给京都洛阳增添了富丽的光彩;百姓们家家殷实,绽露笑颜。商人们腰缠万贯,足迹遍布西域、朝鲜。京都洛阳更是繁华无比,四方商贾会聚一堂。这里有西域、朝鲜、漠北柔然的商贾,也有南朝的商民。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民族融合。胡汉界线逐渐被打破,汉人官吏的地位逐渐提高。汉族姑娘被选人后宫并立为后嫔也逐渐多起来。正是在此可谓歌舞升平的时代,我们的传主即将降临。
传主的父亲,名胡国珍,乃北魏武始侯胡渊之子,袭爵为武始伯。胡氏乃安定临泾人(今甘肃镇原东部),是当地的大姓,其妻皇甫氏也是安定的大姓。两人结发,可谓门当户对,夫贵妻荣。可是,虽然二人婚后百般恩爱,鱼水难离,但也有烦恼忧虑不时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那绽开笑容的脸上不时地掠过阴影。不难理解,在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婚后多年无子怎能不使人忧虑呢!妻子皇甫氏每当与丈夫胡国珍谈及此事时,总是面带愧色地苦笑两声。胡国珍虽然很理解妻子的心情,可是他又不能不为将来着想,没有继承人怎么行呢?所以,每当见妻子苦笑时,他也只有叹气而已。求子心切的皇甫氏,整日在祷告中度过,她虔诚地祈求苍天神佛保佑,愿皇甫氏早生贵子。可能是虔诚所致吧,皇甫氏还真的身怀有孕了。当皇甫氏怀着激动羞怯的心情告诉胡国珍她怀孕的消息时,胡国珍高兴地抓住了妻子的双手,狠狠地握着、摇着。夫妻那绽开的笑容从此未再掠过阴影。
自皇甫氏怀孕后,胡国珍一直很关心她的生活。就这样斗转星移,夫妻在兴奋快乐中度过了十个月。分娩之日皇甫氏早已被助产士、辅助人员们护理起来,而那胡国珍却急得出出进进。说来令人惊奇,皇甫氏临盆之际,竟是红光四照,光色未去,接着是一声啼哭,一位千金来到了人间。
当皇甫氏分娩之际,胡国珍正在焦虑之中,突然传来哇哇的哭声,使他立即摆脱焦虑进入了兴奋状态。他听着那不时传来的哇哇声,清脆甜蜜,真是太美了!恐怕比宫廷音乐还要强十倍吧!正在他暇思之时,只见仆人急匆匆地向他走来。他们是前来报喜的。
“恭喜胡大人,夫人生了一位千金。”
听到夫人生千金的消息后,胡国珍的兴奋被一扫而光。他怔在那里,一动也没有动。天哪,我盼子心切,怎么偏赐我一娇女呢!前来报喜的仆人们本来还很高兴,见到胡国珍那呆呆的样子,不觉也十分扫兴。稍一停顿后,他们想到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没有报告,于是,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还有一个奇异之事未禀大人,夫人临盆之际,红光四照。可不知是何征兆?”
“什么?”正在呆坐的胡国珍听到仆人们报告后惊讶地问了一句。他真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史书上记得清清楚楚,只有龙子方能出现如此征兆,难道……
仆人们听到了胡国珍的问话,也见到了他那困惑的表情。他们不觉又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在夫人临盆之际,那高高的蜡烛格外耀眼,忽然烛光跳跃,紧张的人们只见红光四照,这红光是那样的耀眼夺目,难道是紧张之时的幻觉?可是屋中之人谁都看见了啊!是的,是红光四照,于是,仆人们便又坚定地重复了他们刚才的报告。
“回大人,夫人临盆之际,红光四照!”
听了仆人们坚定的回答,胡国珍凉了的心又重新温热,他对这位千金抱着极大的希望。为此,他特遣仆人前往京兆山北县去请那位远近闻名的卜相大师赵胡前来为其刚刚出生的女儿相面。赵胡以卜相为业,听到武始伯有请,哪里还敢怠慢,于是立即跟随仆人前往胡府。
赵胡登府之后,先随仆人拜见了胡国珍。胡国珍向他说明所请之意后,立即吩咐人把女儿呈到赵胡眼前。赵胡未得喘息,立即开始了他的工作。只见他仔细地端详着在襁褓中的女孩,不时地流露出十分惊奇的神色。看完之后,他站在那里没有开口。当时连胡国珍也在纳闷,这位相师怎么不言结果呢?赵胡似解主人之意,他想开口,但刚张了张嘴又闭上了,双手向前一伸,显出十分为难的样子。胡国珍见状,知其可能有难言之处,于是,就向身边的仆人们使了个眼色,仆人们知趣地退了下去。
“从贤女的面相而言,有大贵之表。年长后必为天下之母,生天下之主。”赵胡见仆人们退去后便说出了他相面的结果。然后,他把身子往前挪动了一下,压低声音说道:“天机不可外泄。贤女此相除你、我与夫人三人外,不可传告于任何人。”
听罢赵胡的忠告,胡国珍强抑内心的喜悦,默默地点了点头,随即便重谢了赵胡。这位卜相大师得了重赏扬长而去。
降生之际的红光与卜相大师赵胡的预言偶合了。这给胡国珍夫妇带来了欢乐与希望。他们不再为生千金而忧愁,而是为女儿的前途充满希望。这个女儿也确实有不凡之举,本来长得如花似玉就十分讨人喜爱,偏偏又长着一个聪明的脑袋,很小就懂得讨父母喜欢。胡氏夫妇真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夫人见女儿聪明可爱,倍加疼爱,于是就从衣着、饮食上多加关心。胡国珍身为父亲,既有父爱,更有父责。他还要为女儿的将来着想,于是,闲暇无事时他便教女儿琴棋书画,向女儿讲读经史子集等等。
十余年的时间,转瞬即过。胡国珍眼见女儿已年长成人,妙龄之时的女儿,真可谓楚楚动人,秀丽非常。胡国珍瞅着自己的女儿,思虑着已往的事情。那红光仿佛又重现于眼前,在女儿身上环绕,那卜相大师的卜言,又浮现于脑海。“天下之母”不就是皇后妃嫔吗?“生天下之主”不就是生太子吗?可是,眼前处于妙龄时期的女儿又怎么能踏进宫门,又怎么能得幸于皇帝呢?正在胡国珍冥思苦索之际,一道喜诏从天而降,当今皇帝——魏宣武帝元恪遣使宣诏于胡府:
“召武始伯胡国珍之女入宫进见皇帝。”
胡国珍夫妇听到宣召,真是喜从天降。其实,诏书非从天降,也非宣武帝元恪受天灵指使,要说明何以突然降诏召胡氏女儿,这其中还有一段插曲。
胡国珍有个妹妹,也是一位漂亮能干的女子。在那盛行佛教的北魏时代,她,不知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还是想皈依佛教进行研讨,或者是被那些精深的教义打动了幼小而纯洁的心灵,反正自幼便出家为尼。她凭着那张能言善辩的嘴和多年讲经释法的训练,竟也是一位宣讲经义的好手。渐渐地成为颇有名气的佛学女法师。宣武帝是一个崇信佛教者,他经常邀请一些高僧、高尼入宫讲经说法,在武始伯胡国珍的引荐下,他的这位尼姑妹妹便成了宫中常客,而且是一位很受欢迎的座上客。因为她能把那深奥的佛经义理讲得头头是道,说得人情人理,把那一尊尊泥塑的佛像,说得活灵活现,数年以来,她成为可以出入内宫的受人尊敬的尼姑。这位尼姑以其名望,在讲经说法之余,常常向人们讲起她那得意的侄女,起初人们知道她有一个端庄、温顺的侄女,后来又知道她那个侄女是一个漂亮无比、如同天仙的美人。这些话在宫中被大家做为茶饭之后的闲话谈论着,后来竞传到了宣武帝耳中。是真是假一瞧便明,于是一道诏书便传到了胡国珍府中。
皇帝传诏哪敢怠慢,况且,天赐良机何能错过,于是,胡国珍夫妇立即送女儿入宫。宣武帝令人传诏后正在等待美女前来。当他见有一少女在传诏人的引导下来到眼前时,他真有些动心了,只见那少女长着匀称的身段,苗条而又丰满,脸蛋白质而又红润,相依的唇齿红白分明,相映生辉。尤其是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充满了青春的魅力。面对这天姿国色,宣武帝不由得为之倾倒。在他看来,这位名不虚传的少女,要比那些后宫佳丽强多了,于是,圣旨传出:
“诏武始伯胡国珍女人掖庭为承华世妇。”
就这样,胡国珍之女终于踏入宫门,并成为宣武帝宠幸的承华世妇,在她人生的旅途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二、冲破险阻
胡承华自入宫后,以其丽姿,很受宣武帝宠幸。后宫佳丽们分享不了胡承华的这种快乐,只有望洋兴叹,妒嫉风生而已。不久,胡承华便怀孕了。
胡承华既得宠幸,又身怀有孕,按说应是令其兴奋的,可是,此时的承华却在兴奋之时又不时夹杂着忧虑,处在了矛盾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兴奋之情那是自然,可这忧虑却令人不解。原来,北魏的统治者早在塞北之时,就立志入主中原,为此他们熟悉中原历史,总结利弊得失。他们见中原王朝不断出现外戚专权干政之事,引起了混乱,于是决定采取措施防止这种历史现象的重演,所以为后宫立下了一条“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的规矩(《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这就是说只要生子立为太子者,其母就要被赐死。在这一规矩下,道武宣穆皇后刘氏“以旧法薨”。孝文贞皇后林氏,因生子恂将为储贰也“依旧制薨”(《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北魏的这条规矩虽被时人称为“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孝文帝也觉不妥,故向冯太后求废此制,但却遭到了冯太后的反对而未成。所以在此规矩下,后宫女子一旦有孕在身,便“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有孕在身的胡承华又怎能不为之忧虑呢!
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盛夏过后,秋风爽爽,御花园里那盛开的鲜花,不时地随盛夏而去。只有那菊花方发出芳香的气息,沁人肺腑。盛开的黄菊,含苞待放的红菊与那初绽的粉红菊、紫菊相互辉映,显得那么和谐,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使得胡承华也留恋往返。她自有孕以来便成为这花园的常客。在秋菊盛开之前,前来游览的胡承华是面带忧色的。因为她害怕后宫的那条枷锁套到自己的脖子上,这种忧虑是容易理解的。在胡承华入宫之前,宣武帝有两个妃嫔生过皇子,不幸是未承大位中途夭逝。如今自己怀孕,若是生下皇子必是太子,那么不等儿子继位自己早已丧命九泉。为此,她常常忧虑不安地独自在花园中踱步。说是游览观赏,还不如说是打发时间,因为胡承华实在无心去观赏那些盛开的鲜花。夏去秋来,秋菊盛开的季节来到了。此时的胡承华已忧貌换笑颜。你看,她脸上已不再掠过一丝丝的阴影,蹙眉已舒展了,而且步履比从前稳健多了。此时胡承华所想到的不是死,而是活。她想的不是生公主、诸王,而是一定要生出一个惹人喜爱的皇太子来。她认为既然宣武帝深深地爱着自己。从情理上说他不会轻易地赐死他深爱的人。孝文帝不就是不愿赐死他的皇后吗?只不过是大权在握的冯太后不允许才迫不得已忍疼下诏赐死。如今的宣武帝可是大权在握的呀!再说,那坑人的枷锁不知害死了多少后宫无辜女子和无数坠胎的小生命,难道胡承华就不能冲一冲吗?!或许,这已经有了裂痕的枷锁会被自己的力量冲开。况且,宣武帝对自己宠幸异常,他把爱倾注于自己一人,难道我就不该为他分一点忧愁吗?自从自己有孕后,皇帝时常唠叨,盼生皇子,因为他的前两个皇子夭折,至今尚无一子为他承继大统,他为此而焦虑。自己有孕给他带来欢乐、希望,怎忍心再使他失望呢?于是,胡承华下决心即使一死,也要不负皇帝之望。她既已想开,所以不再忧虑。此当秋菊盛开之时,她是那么留恋,那么用心观赏。她那白里透红的脸正像一朵绽开的粉红菊花。
后宫的一些好心的嫔妃们,看见胡承华那日益隆起的腹部,不能不为之担心,时而有人附耳献计:还是及早坠胎为上策。胡承华用无声的笑回复了劝诫者。这笑是表示谢意,还是讽刺她们鼠目寸光?那只有劝诫者自己理解了。还真有些热心人,竞一劝再劝,胡承华全都充耳不闻,她们还要唠叨,这可气坏了胡承华,只听她正色说道:
“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胡太后》)。
热心的妃嫔听到胡承华这斩钉截铁的话语,不觉伸了伸舌头。暗暗地挑起了拇指,她们不能不佩服这位比她们高出一筹的胡承华。
夜幕悄悄地拉下来,赶走了阳光和彩霞。幽静的夜晚慢慢来临,驱灭了千家万户的灯烛之光。宫廷后院也已陷入一片黑暗。早已熄灯的胡承华躺在床上辗转翻覆。只见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腹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她的动作。此时的承华正沉浸在幸福之中,脸上呈现出的微笑向人们表明:她正在为即将成为母亲而高兴,也在为能给宣武帝立一大功——生下继嗣者而自豪。她在憧憬着,好似她已生下皇子、立为太子并继嗣为帝似的;她翻了翻身,又用手抚摸着腹部。此时突然又一个念头出现在脑海:唉,这位未出世的孩子该不会是公主吧?会,还是不会在两可之间,孩子未出世,胡承华只能作多方猜测。她打心眼里不希望生一个公主。可是,谁知老天赐给什么呢?对,趁苍天未决定之机,何不求其保佑赐一皇子呢!她翻身下床,重新点起蜡烛,然后又焚起香火。只见她慢慢地跪下,双手合掌,低声祷告着:“但愿苍天保佑,让我怀个男儿。果真如此,他生为长子,可承大统。即使为此而死,我也在所不辞!”
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三月丙戌,是胡承华分娩之日。这天,胡承华被安置在宣光殿东北的温室中,宣武帝则在宣光殿静待佳音。忽见庭中红光四照,接着便是婴儿的哇哇哭声。胡承华尚未解脱分娩的痛苦,听到那婴儿铜铃般的哭声,她急忙回转那苍白的脸凝视着那啼哭的孩子。助产的御医们深解母子之情,于是将刚刚出世的婴儿抱起,然后将两条小腿向外一分,这意思是说:看见了吧!是个男儿。胡承华看得很清楚,是个男儿,是她日夜盼望的男儿!她似乎忘记了疲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她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蜜。她激动了,两眼充满的泪水清楚地作了回答。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