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胡太后(6)

作者:张大可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7

|

本章字节:7650字

自三位亲信被害以后,孝明帝更加愤恨,他怎甘心这样下去?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到了宫外领兵将帅的身上,最后终于演出了密联尔朱荣这样一幕饮鸠止渴的悲剧。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胡太后之所为导致了宗室王亲们的反对和孝明帝的离心,所以朝政不稳,风波四起,不过,胡太后利用她手中的大权倒也能维持一会,但接着又出现的事情,却失去了民心。


北魏社会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使得胡太后也崇信佛教,在她两次临朝期间,大肆崇佛建寺。


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还是在胡太后第一次临朝期间,就下令建永宁寺,为示隆重之意,胡太后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参加了开基典礼。开基以后挖出的三十二尊金像,使胡太后感到了佛祖的神灵。于是竟然超出原来的预定规模,大肆扩建。费用不足,向百姓僧尼征集,令文武百官纳捐。永宁寺终于建成了。


永宁寺非常壮观。最高的建筑是佛塔,塔有九级,高九十丈,全部用精选的坚硬的木料架成。塔上有柱,柱高十丈。塔柱上有金宝瓶,宝瓶下有十一重的承露金盘,金铃垂于四周,又有四道挂有大小如一石瓮的铁缫,把各柱引向佛塔四角,佛塔四面各有三门窗,门涂红色各衔五行金铃;佛塔北有一所佛殿,其规模与宫中太极殿不相上下。殿中铸着一尊高达一丈八尺的金像,在它旁边站立着十尊与人一样高的小金像,另有二尊玉像;寺内和尚较多,住房有千间之多。寺院四周用短椽垒成墙壁,墙顶用瓦复盖。墙壁四面各开拱门,南面正门三重楼高二十丈。四个拱门旁均有两个石雕卫士和石雕狮子。这些卫士、狮子又均用金银珠玉装饰打扮,真可谓富丽堂皇。


说来也怪,永宁寺修在胡太后临朝听政的第二个年头,其损又是在胡太后第二次临朝的次年。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夏天,没有想到她所敬重的佛祖并未保佑,反而大发雷霆之怒,狂风怒吼,暴雨倾盆,宝瓶随风落下,佛塔在电闪中折裂。为了修缮佛塔,胡太后又搜刮民脂民膏。


永宁寺的修建只是一个缩影,在胡太后的倡导支持下,全国寺塔处处可见,特别是自宋云、惠生西去取经返回洛阳后,全国出现了崇佛热,于是石窟屡凿,寺塔林立,为建寺塔征税加赋,百姓怨声载道,加之寺院侵占民房民田,人民处处流亡。他们的生活出路在哪里?


崇佛建寺已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止境的巧取豪夺、贪官污吏的重敛盘剥更加重了这种灾难。胡太后两次临朝听政均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登台以后,她便重赏这些有功之臣,不是封为“县公”,便是封为“郡公”,而且胡氏亲族也屡得封赏,不断扩大食邑之地。而被赏封地区的人民可是惨了,他们辛勤劳动所得还难以满足食邑者的需求。对此,胡太后不问,朝廷不管。人民只有流浪而已。如河间王元若之子元琛在定州刺史任上受贿索贿,强征巧取,当他回京都洛阳时,金银财宝盈车累囊。胡太后竟风趣地说道:“琛在定州,惟不将中山宫带来,自余无所不致。”(《魏书》卷二十《河间王传》)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走投无路,他们揭竿而起。六镇最早发难,破六韩拔陵、赫连思先起,杜洛周、鲜于修礼、万荣继之,起义的浪潮冲击着腐朽的北魏政权,北魏正在风雨中飘摇动荡。


八、水火交亡


在北魏处于风雨飘摇、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领兵将帅们也在窥测时机,蠢蠢欲动,尔朱荣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初袭其父爵为直寝、游击将军。孝明帝正光中,农民起义遍于四方,他散其赀财,招募义勇,形成了一支雄厚的势力,在镇压起义中屡立战功,迁直阎将军、冠军将军、安平县开国侯、平北将军、北道都督、仪同三司等职。势大权重的尔朱荣见朝廷日趋腐败,已有不轨之心,其属下高欢有所觉察,他借故怂恿尔朱荣早作良图。


“现在天子年少懦弱,太后纵情***,奸臣专权跋扈,朝政乱而不振,以将军的才能和威望,趁此机会,以讨伐郑俨、徐纥清君侧为名,直捣京都,霸业举鞭可成。”


高欢之言,正中下怀。为了慎重,尔朱荣又问计于并州刺史元天穆及帐下都督贺拔岳等人,这些人都赞成他起兵立业,并出谋划策加以怂恿,于是尔朱荣上书胡太后,以官军屡挫为借口,请求率三千骑兵出援相州。胡太后则以关陇业已平定,北海王元颢已统兵二万出镇相州,令尔朱荣仍留原地。尔朱荣哪里还能忍耐,未得太后答复,便出兵控制马邑,占据井陉,准备南下洛阳。但使尔朱荣稍有顾虑的是出师无名。正在此时,欲借用尔朱荣之力除掉郑俨、徐纥和胡太后一伙的孝明帝,给尔朱荣送来了密诏:


“速统尔兵,直赴洛阳,杀掉郑俨、徐纥、迫使太后还政。”


孝明帝的这一纸诏书,在北魏重演了一出东汉末年何进召董卓入京的闹剧。因此尔朱荣大喜过望,奉诏出师,名正言顺,于是统兵向洛阳进军。但在中途却又有噩耗传来:十九岁的孝明帝暴崩于显阳殿。


原来,孝明帝宠嫔潘充华于武泰元年(公元528年)正月生下一位千金,郑俨与胡太后等人出于自身利益和长久之计的考虑,他们竟宣布潘充华生下皇子,大赦改元。当尔朱荣南下之际,孝明帝的活动已被胡太后觉察到蛛丝马迹。于是他们决定毒死孝明帝先除内患,所以二月癸丑,这位年轻的皇帝便突然驾崩了。接着胡太后又宣布将潘氏所生之子即位。可是,假的终归是假的,宫中许多人已知此底细,并到处张扬,在此动荡之际,若再因此而发生宫廷政变,局面可就更糟了。数日后,胡太后重新颁诏立临洮王的三岁之子元钊为帝。


“自潘充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两熊羆无兆,维虺遂彰。于是直以国步未康,假称统胤,欲以底定物情,系仰宸极。何图一旦,弓剑莫追,国道中微,大行绝祀,皇曾孙故临洮王宝晖世子钊……允膺大宝,即日践阼。”(《魏书》卷九《肃宗纪》)


胡太后自欺欺人之诏一颁,天下为之愕然,尔朱荣认为时机更为成熟,于是上了一份抗表既披露阴谋,又申明讨伐之意。


“今海内草草,异口一言,皆云大行皇帝,鸩毒致祸……复皇后女生,称为储两,疑惑朝野,虚行庆宥,宗庙之灵见欺,兆民之望已失,使七百危于累卵,社稷坠于一朝,方选君婴孩之中,寄治乳抱之日,使奸竖专朝,贼臣乱纪,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诏,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钟……今从佞臣之计,随亲戚之谈,举潘嫫之女以诳百姓,奉未言之儿而临四海,欲使海内安义,愚臣所未闻也。伏愿留圣善之慈,回须臾之虑,照臣忠诚,录臣至款,听臣赴阙,预参大议,问侍臣帝崩之由,访禁旅不知之状,以徐、郑之徒付之司败,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魏书》卷七十四《尔朱荣传》)


尔朱荣上抗表之后,一边发兵南下,一边派心腹之人至洛阳请长乐王元子攸至其军中以备立为新帝。


胡太后接表以后,知尔朱荣已决心与其作对,于是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商量对策。已失去百官之心的胡太后,在御前会议得到的是默默无语的冷场,无人为之献计献策。无奈又是宠臣徐纥出来圆场。


“尔朱荣不过契胡一酋,有甚能为?宫廷宿卫足以抵御,况京师数万大军。而且,尔朱荣悬军千里,远来疲惫,我守其险要以逸待劳稳操胜券。”


徐纥一席话,胜过千剂药。胡太后那颗悬着的心猝然落下,于是部署部队四出守住要地。胡太后接受了徐纥错误的战略——消极防御,使得尔朱荣顺利南下,途中迎立元子攸登极称帝,作为政治招牌,沿途各地纷纷归附,不数日直逼洛阳城下。胡太后闻前方败报频传,尔朱荣另立新帝,不知所措。当尔朱荣兵临城下时,她慌忙传令嫔妃全部出家为尼,命令传下后,她又欲自己剪发为尼。可惜的是,这一次她又未能如愿,因为她已成为尔朱荣的阶下囚,被送到了河阴,此时的胡太后,已没有那昔日的威风,她多所陈说以求尔朱荣的宽恕。尔朱荣何能再重蹈元叉之复辙,他果断下令把胡太后和那小皇帝一起沉到了黄河中。同时又把前来朝见新帝的宗室王亲、文武百官两千余人惨杀于河阴,让他们追随胡太后和小皇帝而去了。此即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变”。


自武泰元年(公元528年)至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的六年中,北魏在纷争、割据中走向衰亡。孝庄帝元子攸统治之时,尔朱荣专横跋扈,大权独揽,孝庄帝设计杀之于明光殿,尔朱兆由并州起兵逼洛阳为其叔复仇,攻克洛阳,俘帝北归晋阳,不久便杀之于晋阳城内三级佛寺,立元恭为节闵帝。不久又废之立废帝元朗。后高欢统兵杀人洛阳,立乖修为孝武帝。至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是在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在北魏即将分裂之际,永宁寺突遭天火,大火熊熊,浓烟滚滚,虽有长孙稚等率千余人赶赴现场,但大火已经使人无可奈何,他们只得叹息而去,就这样任凭那火持续不断地燃烧了三个月,直至彻底烧毁永宁寺为止。


永宁寺,不正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北魏由兴盛至衰亡的历史吗?它在北魏强盛之际开工建成,雄伟壮观,那高耸入云的九级佛塔显示了国势的强盛,那随风飘动的银铃奏出了和谐而欢快的乐曲;孝昌之季的暴风雨,使得那佛塔折损,虽经一番修缮,但究竟难以愈合。此时北魏不正在急转直下吗?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胡太后修修补补的措施,只能换来表面的暂安;胡太后沉河之后,北魏更加动荡,其灭亡乃是必然,农民起义的全面爆发,如同永宁寺的大火一样,使统治阶级只能望洋兴叹。永宁寺的烧毁,恰是北魏灭亡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