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大可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7
|本章字节:11646字
李义府有了武则天做靠山,在唐高宗面前也神气活现。据《大唐新语·惩戒》篇载:“李义府定策立则天,自中书舍人拜相,与许敬宗居中用事,连起大狱,诛锄将相,道路以目骇。入则谄谀,出则奸宄,卖官鬻狱,海内嚣然。百僚畏惮,如畏天后。”高宗曾对李义府说:“你的儿子女婿,罪行不少。我现在替你遮掩过去,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谁想李义府听后,竟勃然变色,对唐高宗说:“这些事是谁对陛下讲的呢?”高宗说:“你今后注意就是了,何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李义府听完,竟一言不发,拂袖而去。如此骄横的态度,连一向性格懦弱的唐高宗也难以容忍。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三月,李义府在居母丧期间,登城外古冢望气,有人告发他阴有异图。他又指使其子大量收受贿赂,如收了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的七百缗钱,便授与长孙延司津监的职务。唐高宗借题发挥,将李义府长流巂州;其子李津长流振州;其子李洽、李洋及女婿柳元贞等长流廷州。这一举,大快人心,人们弹冠相庆,道路奔走相告,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举行大赦,但长流之人不在大赦范围之内,李义府知道这个消息后,失望已极,病死在流放地。武则天对李义府的态度,始终与高宗不同,在她称帝后,曾先后两次追封李义府。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特追赠李义府为扬州大都督。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又赐李义府之子李湛实封三百户。可见武则天内心之中,是不忘李义府翊赞之功的,而流放李义府看来并非出自武则天的旨意。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还反映在上官仪的浮沉上。上官仪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个文人,尤工五言诗,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但他在唐太宗时期,并不得意,只任过秘书郎、起居郎等微职。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在贬黜李义府之先,突然提升上官仪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龙朔元年二月,曾更改百官名),加银青光禄大夫。上官仪这次的突然提拔,显然是唐高宗为了对付武后而采取的一个措施。
果然,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曾秘密将上官仪召进宫来,命他草诏,准备一举废掉武则天。据《资治通鉴》卷二百载:“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能其愤。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上大怒,密召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但是,唐高宗命上官仪草诏,要废掉武则天之事,很快便有人飞报武则天,她气急败坏地闯进宫来,在高宗面前大哭大闹。唐高宗一见密谋败露,立刻软了下来,他懦弱的性格又开始起作用。他不但取消了废武的诏草,而且把责任一古脑儿推给了上官仪,并极力在武后面前为自己开脱。
消息灵通的武则天又一次化险为夷,逃过了一场政治危机,收买宫人的手段救了他的急。她缓过气来,便毫不迟疑地开始反扑。武则天当即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与故太子李忠、宦者王伏胜谋反,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处死。这场宫廷政变,由于高宗的软弱无能,轻而易举地便被武则天彻底粉碎了。此后,武则天的权力反而得到了加强,“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名为二圣,实则高宗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武则天的气焰却更加嚣张。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矛盾还反映在对待魏国夫人的态度上。原来,武士彠前妻之子元庆、元爽及其兄子惟良、怀运等,在武士彠死后,对武则天的生母杨氏是不甚恭敬的,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本是意料中事,但武则天及其母均耿耿于怀。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其母杨氏也被封为荣国夫人。为雪旧恨,武则天非但不给元庆等人升官,反而将他们均赶到边远的地方做刺史。后来,武元庆忧郁去世,武元爽被流放至振州而死。
武则天的同胞长姊贺兰夫人很早便死去了丈夫,只生有一子贺兰敏之及一女。贺兰夫人和她的女儿均容貌出众,因此受到唐高宗的宠爱。唐高宗封贺兰夫人为韩国夫人,封其女为魏国夫人。韩国夫人不多久就死了,因她经常出入宫廷,因此有人传说太子贤系她所生,但并没有什么根据。韩国夫人死后,唐高宗便想把魏国夫人正式纳入后宫,但又慑于武则天的淫威,一直犹豫不决。武则天此时已徐娘半老,卧榻之旁,岂容她人酣睡?她既怕魏国夫人得宠后,高宗冷落自己,又怕再增加一个政治对手。妒火与恐惧相交,武则天便先下手为强,要除掉这个潜在的对手。她趁其堂兄武惟良、武怀运至京师献食之际,于食物中暗下毒药,魏国夫人吃后,立时暴病而亡。
对于魏国夫人的猝死,唐高宗是有怀疑的。“魏国夫人之死也,上(高宗)见敏之,悲泣日:‘乡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不救,何苍猝如此!’敏之号哭不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高宗既痛悼魏国夫人之死,又怀疑她是被人谋害,而这怀疑的对象正是武后。武则天早想好转嫁罪责的办法,她以惟良、怀运为替罪羊,下令杀掉他二人;又害怕贺兰敏之衔恨怨望,将他流放雷州,仍不放心,派人用马鞭将贺兰敏之勒死。史传晏平仲杀三士尚需二桃,而武则天只略施小计,就一石四鸟,真是狠毒之极。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八月,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并改元,大赦天下。这年九月,唐高宗突然下了一道诏书,追复长孙无忌等人的官爵,并让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了赵公的爵位,还特意将长孙无忌的灵柩迎回,陪葬昭陵。这是一个不平常的举动,无疑是为长孙无忌平反,等于公开宣布长孙无忌无罪,这显然是唐高宗企图摆脱武则天控制的又一次尝试。武则天寸步不让,并且步步紧逼。她一方面招揽一批文学之士,如元万顷,刘袆之等以为羽翼(人称“北门学士”),以分宰相之权;另一方面,则开始逼宫,企图让唐高宗禅位于己。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三月,“高宗将下诏逊位于则天摄知国政,召宰臣议之,处俊对日:‘《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然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各有所主,不相夺也。若失其序,上则谪见于天,下则祸成于人。昔魏文帝著令,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奈何遂欲自禅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惟陛下详审。’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日:‘处俊所引经典,其言至忠,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高宗乃止”(《大唐新语·极谏》)。
这件事从表面看来,是唐高宗要主动让位,经郝处俊、李义琰等大臣的劝谏而作罢。实际上,唐高宗的让位不过是故做姿态,是他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位懦弱的皇帝在武则天咄咄逼人的胁迫下,不得不利用大臣之口来杜绝武则天的觊觎之心。
武则天为攫取最高权力玩弄了不少权术,而唐高宗为使李家天下代代相传,也曾费尽心机。开耀二年(公元682年),此时李贤已被废,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为皇太子,太子妃于东宫产一子,取名重照(后因避则天讳,更名为重润)。唐高宗此时已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晚年得孙,感到后继有人,喜不自胜。李重照满月时,唐高宗为之大赦天下,改元为永淳,并破例立李重照为皇太孙(在此以前,唐朝从未立过皇太孙),为他开府置官属,显然寄有厚望。但这不符合武则天的心意,如果李家的子孙世代相传,哪会有武氏的天下!因此,武则天决不会放过他,唐高宗刚一死(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就将年方三岁的孙子李重照废为庶人。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九月,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一起窃议武则天私生活不检点,被人告发,武则天趁机杖杀了李重润等三人。李重润死时,年仅十九岁,李仙蕙只有十七岁。
唐中宗后来复位后,追赠李重润为懿德太子、李仙蕙为永泰公主,并将他们的灵柩迁回,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陪葬乾陵。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西北约三公里,该墓于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各种文物一千余件。永泰公主墓从1960年8月至1962年4月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各种文物一千三百五十三件。乾陵博物馆就建在永泰公主墓地。现在,游人来到乾陵,除了登上梁山,观瞻巨大的碑石外,还可以到已发掘过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墓参观,三位墓主人与武则天的恩恩怨怨,尤令人抚今追昔。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一月,唐高宗已病人膏肓,武则天也已急不可耐,盼其速死。据《大唐新语·谀佞》篇载:“高宗末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则天幸灾逞己志,潜遏绝医术,不欲其愈。及疾甚,召侍医张文仲、秦鸣鹤诊之,鸣鹤日:‘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则愈矣。’则天帘中怒日:‘此可斩!天子头上岂是试出血处耶?’鸣鹤叩头请命,高宗日:‘医之议病,理不加罪。且我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胐户出血。高宗日:‘吾眼明矣。’言未毕,则天自帘中顶礼以谢鸣鹤日:‘此天赐我师也。’躬负缯宝以遗之。”在这里,武则天又一次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她的两面派手法,她虽然巧于掩饰,但她急欲公开上台的心情已经按捺不住了。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五十六岁的唐高宗崩于东都洛阳之贞观殿,遗诏命太子柩前即位。当然,李唐的未来,唐高宗是看不到了,但他是不能心安理得的,正是他一手扶植起来的皇后武则天将要断送他李家的基业。唐高宗也曾发现过武则天的意图,并与之斗争过,但这位一生懦弱的皇帝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加之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被武则天收买,他几乎是孤立无援的。唐高宗失败了,他的失败也是早就注定了的。这件事的根子出在唐太宗身上,唐太宗明知李治非帝王之才,但是为了避免重演玄武门骨肉相残的悲剧还是违心地立了他,唐太宗种下的这颗苦果只有让他的子孙们去尝了,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皇冠在向武则天招手,武周时代即将开始了……
七、檄文惊风雨
公元684年九月的扬州,一派肃杀的气氛,校场上刀枪林立,竖起了反武则天的大旗。反叛的领袖是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李勣,是唐初的开国功臣之一,本名徐世劫,因有大功,唐高祖赐姓为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单名一个勣字。扬州是南北运河与长江航道的交汇地,交通发达,商业繁盛,是唐代著名的工商业都会,也是长江下游的政治、军事重镇。古人曾描写扬州说:“淮海雄三楚,维扬冠九州。”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李敬业在扬州起兵,震动了大江南北、朝野上下。
初唐经过贞观之治,一片太平景象,人民安居乐业。为什么唐高宗死后不到一年光景,李敬业竟敢在扬州兴兵作乱?且看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为此次起兵所写的《讨武墨檄》,自有一番堂皇正大的理由。文章写得极为精彩动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读过《古文观止》的人都知道这篇名文。原文载《旧唐书·李劫传附敬业传》中。文章不长,引录如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嫠帝后,识夏廷之遽哀。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胤,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旧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舳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师,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裂山河。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檄文对武则天的行事揭露得淋漓尽致,但武则天读后却微微一笑,泰然自若地询问作者是谁。当有人说,这是被贬为临海丞的原长安主簿骆宾王所做时,武则天激动地大声说:“这真是宰相的过失啊!怎么能让这样杰出的人才埋没呢?”这时的武则天心中十分恼怒,但表面上却相当平静。她是胸有成竹的,她派遣的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早已开赴扬州,何愁骆宾王等不束手就擒呢?
檄文中的“残害中良”,是指逼死、贬斥长孙无忌、柳奭、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杀姊屠兄”,姊指韩国夫人,兄指惟良、怀远等人。不过,武则天实际杀的是其姊之女魏国夫人。至于“弑君鸩母”,则是耸人听闻之辞。檄文数落武则天“包藏祸心,窥窃神器”,感叹“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倒是货真价实。“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其立勤王之师,无废旧君之命”,则是李敬业发难的堂皇理由。让我们来看看武则天是如何“窥窃神器”的吧!
公元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晏驾,武则天第三子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不到两个月,公元684年2月26日,武则天就把中宗废为庐陵王软禁起来,被立为太孙的中宗子重照也同时被废。事情的起因是中宗要封其岳父韦玄贞为侍中,而宰相裴炎认为提拔过快不同意。中宗李显说了句气话:“我就是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有什么不可能?何况只是封个侍中!”裴炎把这句话报告了武则天,没想到这句话正好触到了武则天的痛处,她勃然大怒,因为在武则天看来,天下已经并不是李家的天下,要让也是她让,而轮不上李显让什么天下。她即刻在乾元殿召集百官,宣布废帝,命裴炎与中书侍郎刘袆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将中宗幽禁起来,韦玄贞也被流放钦州。
裴炎并非武则天一党,他们之间的这次合作只是暂时的。裴炎的目的是以相权来抑制一下皇权,以免政权转移到外戚之手。他本心只是想借太后的威势,来抑制皇帝,谁料武则天却借机废了中宗。可见,在权力斗争上,裴炎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檄文中之“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即是指的中宗被废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