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大可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23:30
|本章字节:11652字
袁世凯自京师返回天津的路上,他摧马扬鞭,在颠波中沉思。怎么办?按照皇帝的密谕包围颐和园吗?一想到颐和园,那慈禧的影子便浮现眼前,她可非等闲之辈,况且又有荣禄为帮凶。荣禄此时既有政权又操军权,他的军队已控制了京畿。经过权衡,袁世凯觉得不如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换取慈禧的高官厚禄。于是,他到达天津后并未回袁府,而是拨转马头直奔直隶总督府。
“荣相,下官有件事情特来相商,求荣相赐教。”当见到总督荣禄后袁世凯直言其事。
“噢,请坐下一叙。”荣禄知道光绪特别召见了袁世凯,他正想了解呢!于是,当袁世凯求救之时,他心中很高兴,但表面上还装得若无其事。
“下官蒙皇上召见,皇上特给下官一个特殊的任务。……”
袁世凯绘声绘色地讲着,本以为荣禄会惊讶地听着,却没有想到当他讲到紧要关口之际,那荣禄竟打起哈欠,微闭着眼睛,渐渐地像步入梦乡一样。这个狡猾的狐狸,袁世凯暗暗地骂了一句。照直讲完了屡次召见的全部内容,当袁世凯闭上嘴巴后,荣禄才揉了揉眼,睡意朦胧地说道:
“真是太对不起你了,今天偏不凑巧,困倦得实在太厉害了。方才袁大人你跟我说的什么话?我竟一句也没有听见。”
“照荣相的意思,袁某对于这一次的圣谕究竟应不应该遵行呢?”袁世凯知道荣禄在装蒜,他不兜圈子照直发问。
“袁大人,要提到这件事,我的意思是,第一我们当臣子的人,对于皇上首先是必须服从的,所以皇上既有圣谕给你,你怎能不遵行呢?但是另一方面,尽忠于皇太后,也是我们臣子的分内事。那么,依你说来,皇上的圣谕里却并没有提到不要告诉太后啊!”
话说至此,其意甚明。袁世凯告辞荣禄,骑上快马,仅带一个侍从重返北京,直奔颐和园。当他汗流浃背地赶到颐和园时,天已伸手不见五指,园门紧紧关闭。袁世凯并未向园门侍卫直言求见太后,而是说有要事求见总管李莲英,侍卫报入,李莲英立即令其入见。
“求总管转禀太后,我有要事禀报。”袁世凯见到李莲英后立即说明来意。
李莲英从袁世凯的神色上已看出事情重大,于是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立即引见于慈禧。见到慈禧,袁世凯重复了他在荣府所言然后加重语气编造了一套惊人的谎话。
“皇上还命令臣带兵来围颐和园,并用暴力冲破园门,就在乱兵中结束老佛爷的性命。”
慈禧听罢,七窍生烟。她本来对光绪就有疑心,如今经袁世凯一套谎话,深信光绪就是在策划夺权。只见她咬着牙说道:
“好一个逆子,咱们走着瞧!”
“小李子,准备鸾舆,立即回宫!”慈禧认为应该给光绪一个措手不及,因此她决定立即回宫。”
光绪自召见袁世凯后,安定了许多。当袁世凯告密、慈禧杀气腾腾地向紫金城走来之时,光绪正沉浸于美好的憧憬中。
“万岁爷,万岁爷,奴才有要事一禀报。”正在光绪似睡非睡之际,王商又来相扰。
“什么事?快快讲来。”光绪听到呼叫,立即令其报告。
“皇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了!”
“啊!”光绪没有料到事态发展如此急转,他急忙翻身坐起,两只手抱住了头:“完了,一切都完了!”
珍妃,这个光绪最称心的人,此夜正与光绪同床共眠。自入宫以来,甚得光绪宠爱,她有智有勇,实在是光绪的好参谋。听到慈禧连夜回宫的消息,她也知道不妙。不过,她最了解光绪,最怕光绪在这个时候不甚冷静,若此大祸必会临头,她必须安慰光绪一下。
“万岁爷,天下的事情总是命中注定的。新政的不能实行,看来也是天意。万岁爷千万可别太认真了。所以停一会儿老佛爷回来的时候,无论她老人家怎样地责备万岁爷,无论她怎样严厉地处置,万岁爷必须牢记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要知道在老佛爷盛怒之下,只要皇上轻轻地说一句冲撞她的话,或者做一件违抗她的事,她就尽可立刻伤害皇上的性命。……”
说到这儿,珍妃哽咽了。泪水,像断线珍珠似的流了下来。她拉住光绪的一只手,忍住悲泣继续说道:
“向来蒙皇上爱好,可我也爱着皇上啊!皇上的生命,也就是我的生命。再说,讲到国家和百姓方面,那么皇上这几年也着实可以说一句对得起他们了。现在既是天意不愿皇上成功——至少目前是如此——那么,皇上也只能暂时放一下雄心,歇一歇手吧!而且皇上年纪还轻,太后已经是一个老年人了,她总不能永远禁约着皇上。待将来,这样的机会多着咧!所以我一定要劝皇上暂时忍耐,先小心躲过这场风波再说。”
“你不用担心,我自己一定会好好地对付她的。”光绪也说了句给珍妃慰心之语。
听到慈禧鸾舆进宫的消息,光绪与珍妃匆忙出门迎接。
“孩儿给亲爸爸请安!”等慈禧下舆后,光绪先施礼请安。
“不敢。现在我要问你一句话,你可知道做儿子的要杀母亲,在我们祖宗所留下来的法律上该是什么罪。”
“天啊,这是绝对没有的事。孩儿心上要是存着这么一条歹心的话,亲爸爸,即使刀刮也是应该的。然而现在总要求亲爸爸明鉴,孩儿的心上委实从不曾有过如此大逆不道的念头。”光绪听完慈禧的问话后,作了一番辩解。
“亲爸爸,老祖宗的规矩以及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孩儿都懂得,一向也都遵守着,所以像这样天大的冤枉,孩儿怎么能屈认呢?亲爸爸在上,孩儿可以马上起誓:孩儿的心中统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想为国家、为百姓,一切新政的策划,全是由此而发”。光绪见慈禧怒气未消,又作补充。
“别再给我花言巧语了!现在只有很干脆的几句话:你要知道这天下可是老祖宗打下来的。他们所定的一切法度。一切规矩,当然都有他们的道理。我们做子孙的人,要保守这个基业,就只有完全遵守这些法度和规矩。你是什么人,配来变动它们啊!要是真照你想的那些混账新法儿搅下去,我们大清国的天下,怕不要在你手里断送掉吧?!如今你自己也该明白了,你到底配不配再统治这个国家?快给我想一想!”
光绪已经明白慈禧话中之意,还有什么可想的呢?只有隐退而已。
“亲爸爸,孩儿懂得了。明天孩儿马上草拟一张诏书下去,把掌理国事的大权依旧请你老人家来执掌,因为孩儿实在是太没有用了。”就这样,次日,光绪“归政”的上谕便明发了。“谕内阁:现在国事艰难,庶务待理,朕勤劳宵旰,日理万机,兢业之余,时虞丛脞。恭溯同治年间以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时艰,无不尽美尽善,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办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礼,一切应行礼节,著各该衙门敬谨豫备。”(《清德宗实录》卷四百二十六)
慈禧实现了重掌大权的愿望,在她的历史上留下了第三次垂帘的篇章。这在中国历史上、在垂帘史上是第一次。
十三、再行新政
慈禧从巩固自己的权力出发,怒气冲冲地推翻了光绪的统治,废止了光绪、康有为的变法。光绪被囚禁于瀛台,把谭嗣同、杨锐、杨深秀、林旭、刘光第、康广仁处斩于菜市口。自此大权重归慈禧,慈禧由衷地高兴。司是,大清帝国却日趋衰落,危机四起。
应该说,慈禧也不希望大清帝国衰落下去,更不希望中国任外人宰割。她还想着恢复祖宗旧业呢!可是,洋人欺人太甚,贪婪的魔爪到处伸,永远不知满足地需索。她又怎么能不为之愤慨呢!近来洋人更是变本加厉,竟然干涉内政,甚至宫廷事务。康有为、梁启超的出逃就是英、日掩护的,要不然他们能逃出天罗地网吗?放掉了两个祸患,使他们在国外组织保皇党,并且时常派保皇党潜入国内组织“反叛”活动,闹得天下不得安宁;慈禧本想在发动戊戌政变后以光绪病重为名,欲借治病之机消除这块祸患。又是洋人派医生给光绪看病,看完后竟向众人宣布:血脉皆治,无病!洋人的行动,彻底打乱了慈禧的计划。这怎能不使慈禧为之愤慨;慈禧废禁光绪后,为了断其复辟之心,故在端王载漪的建议下,决定立载漪之子溥隽为大阿哥,洋人不但不祝贺,反而表示反对。慈禧为此非常气愤地说:“我们高兴要立一位大阿哥,便就这样干干脆脆地立定了。真是一些不妨他们的事,真不知他们凭着什么理由一定要来多管别人家的闲事呢!”当然,更使慈禧切齿痛恨的是洋人竟要她撤帘归政。此正如火上浇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谁喊一声打倒洋鬼子,她也会很痛快的。恰在此时,山东闹起了义和团,他们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此正与慈禧心理吻合。故此慈禧认为:我何尝不可以用这些刀枪不入有神人相助的义和团治一治那些洋人呢!于是,在她的授意下,清政府开始组织、支持义和团,使得义和团更加壮大。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义和团的法术神功在洋枪洋炮面前无灵可显,八国联军很快攻占北京,迫使慈禧狼狈西逃。她本想驻跸太原,但又闻八国联军随后追击,于是又匆忙向西逃至西安。她一边逃跑一边电令李鸿章等人与洋人议和,经一让再让,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赔款四亿五千万两;惩办抵抗八国联军的“罪魁”;派亲王、大臣为全权特使分赴德、日谢罪;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之间的兵备设施;各国使馆可驻戎兵,华人不得杂居其内;提高总理衙门的地位,班列六部之首等。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得以自西安返回京师,但经此折腾国难加深。而且外国侵略者并未停止侵略,他们无孔不入,不断攫取利权;民不聊生,频临死亡的威胁,他们要生存要斗争;南方以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革命党人推波助澜积极进行革命活动,欲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官僚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要求变革旧制,挽救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重新推行了新政,再次进行变法。
慈禧实行新政之诏是在西安时颁布的,诏书指出了重新变法的苦衷和必要。
谕:世有万襈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敝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酌中以御,择善而从,母子一心,臣民共睹,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总之,法令不更,积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悉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东华续录》光绪一六四)
慈禧在西安时所颁推行新政、再行变法的诏书并非一纸空文,也非回京后“歌舞无休日,已忘丧乱矣”,而是切实推行了,有些还比光绪变法前进了一大步。如办学堂、改科举制方面。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一月颁诏“储才为当务之急,叠经明降谕旨创办学堂,变通科举。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科举改试策论”(《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七)。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不仅设立了新的机关学部以振兴学务,广育人才,并且此时“各省学堂已次第兴办”。这比光绪变法,催诏屡下,地方督抚无动于衷效果好;在学习西方方面,慈禧新政时为多派留学西欧各国学生而令地方“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考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并且特设考察政治馆,以求“延揽通才,悉心研究,择各国政治与中国相宜者,斟酌损益,纂订成书,随时进呈,候旨裁定”(《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五)。将此数例与光绪变法对比,恐怕不能说慈禧仅限于口头吧!
慈禧,在戊戌变法期间,为了使她的权力不致受损而设置了层层障碍,在维新派威胁她的权力之时,她断然二次发动宫廷政变,使康有为与光绪的变法中止。她囚禁了光绪,屠杀了维新志士,复行垂帘。但是,复行垂帘以后,时势的发展对她很不利,不变不行,于是她又重行新政,再次变法。然而,可惜的是为时已晚。此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中国已完全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仅靠作一些改良与变法已无济于事,要改变中国的处境必须革命。应该说,慈禧重新变法是比她以前的守旧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要她革命绝不可能,所以大清帝国走向垂亡已成必然。慈禧新政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它昙花一现后,清王朝最终还是灭亡了。
十四、龙亡凤逝
人到七十古来稀,慈禧业已到了古稀之年。七十四岁这一年慈禧终于病倒了。奇怪的是与慈禧病倒的同时光绪也病倒了。
“太后有疾,忽传帝亦不豫,征京内外名医杂治之。”(《清鉴》卷一十五)
征名医之诏发出后,全国名医会集京师、唐聚辇下。那么光绪到底有没有病呢?当时医生们鉴定的结果清楚表明:“六脉平和,无病”。(《清鉴》卷一十五)
既然光绪无病,慈禧下诏征集全国名医之意何在?慈禧与光绪在戊戌政变后已成仇敌,慈禧怎么能死在她的仇敌之前?戊戌政变后她屡欲加害光绪。初传谣言云康有为进红丸毒死光绪,但因康有为被英国公使保护出境,揭露了慈禧的阴谋诡计,慈禧一箭双雕之计未成。接着又传谣光绪病重,想早早让光绪死于“病”中,结果却被洋医戳穿,两次加害均失败。现在自己病情不佳,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怎么能一个人走开呢?况且,如果自己先走开,光绪复辟,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她想借名医之手先送光绪走开。我们听听当事人的叙述便可一目了然。
“当时太后视光绪皇帝为眼中钉,而又难以下手,遂以皇帝有病为名,想借医生之手,用误药致帝于死,然后嫁祸于人。但太医善于规避责任,一向用药和平,积习成风。所开药方既不能治好病,也不会治死人,使其无隙可乘。因而,太后就责令各省督抚推荐医生,指望对帝杂投以虎狼之药。吕(用宾)被湖北省保举进京,入宫仔细诊察,光绪皇帝并无大病,不过饮食劳伤,拟用轻药调治,而太后不准,说过去太医所开轻药不中用,非开重药不可。在严威之下,吕(用宾)震恐失次,竟然因此得了咽膈病”。(申君《清末民初云烟录·一件清宫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