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汝清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4
|本章字节:7420字
于家林在盗马帮里,处在师爷的地位。他先被马家军所俘,后被盗马帮所救,等于两次被俘。
田世昌对他是信任的,但不让他掌握部队。
在祁连南山,驻马远望左支队开进的时候,就有他。他曾出现过一提马缰冲下山去投入自己队伍的冲动,但终于克制住了,那样很可能双方都对他开枪。
当时,他心中非常难过,望着西去的队伍,颇有有家归不得的感觉。
盗马帮全部覆没,只剩下田世昌的堂弟田世荣一人逃回。
马家军认为田世昌已被全歼,由于内奸被马正良杀死,所以没有来袭击他们的留守营地。
盗马帮只剩下三人:一个主人田世荣,两个俘虏于家林和万中元。他们完全自由了,却无路可去。按他们三人的各自意向,面临着分道扬镳。
这三个劫余之人,何去何从?
田世荣早已无家可归,盗马贼的名声和马家军的搜捕使他无处藏身,只能流落荒山为匪。
于家林当时并没有前后眼,他只知道西路军已经失败,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归国民党领导。如果他能预知未来,知道八年抗战胜利之后,再举行三年解放战争,知道一九四九年共产党会取得政权,那么他此时此地的行动,也许另作考虑。但他不知道,甚至连一九三七年五月在兰州成立了一个八路军驻甘办事处都不知道。
他怎么能按后来的结果去安排眼前的去向呢?知有今日,何必当初?他不能预知未来。
他对以后前程,感到一片迷茫。
万中元是个考古迷,他坚定不移地要去考察古楼兰遗址,为此而不惜献身。他之所以不能成行,是因为失去了向导、骆驼、装备和生活资料。他虽然固执,但他知道目前的处境,如果得不到于家林和田世荣的支持,他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
现在,盗马帮营地里,他们三人中只有于家林有指挥能力和权力,他有军事经验,有文化素养,而且还有一支短枪,这是田世昌给他的。
他知道盗马帮还在牧民中存有十一匹从山丹军马场劫来的马匹,这些都是财富,但他找不到前进的目标。
三个人中,只有万中元的目标明确而且坚定不移。
万中元提议,他们把十一匹马变卖,换成三峰骆驼和生活资料,去探楼兰。
于家林和田世荣坚决反对。这对他们来说,探察楼兰遗址,就等于送给老农一部名人手稿,还不如一把烟叶来得实惠。
学究气有时表现得最不学究,万中元对他们的特点做了细致地分析:
田世荣是穆斯林,曾跟随田世昌在中苏边界伊犁河流域购买名马,熟悉地理又会多种民族语言,堪作向导;于家林可以做他的助手。他只要能说动于家林,探古楼兰的行动就可以定了。这位学究懂得,“秘密”就像一个薄纱蒙面的少女,她的魅力是无穷的。于是,他用西域的举世无双的神秘色彩诱惑于家林就范。
他说,他去古楼兰,是决心揭开这个王国的消失之谜,写出一部举世震惊的《古楼兰考》。他建议于家林,从战争角度写一部从楼兰兴亡看人类战争;从远古时代写到红军西路军的失败……“你为什么不写一部奇书留给人类?你记住我这句名言吧:要写奇书,先做奇人!”
在牧人的石壁小屋中,万中元用他对西域的了解与迷恋,说服他的伙伴们。他发现于家林已经动心了。
他说:
“考古学家就是依据实物和史料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探讨历史的发展规律,你于家林是军人,参加过多年战争,你应该去考察古代战争,不是写孙子兵法,而是写一部《战争探源》,考察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人人恨战争,为什么还要参加战争?……你能说说清楚,就是一大功绩,这就是和古楼兰一样神秘的课题!”
“我考察战争,也用不着去楼兰。”
“考察楼兰,肯定有利于考察战争。那种到楼兰去寻找古物的考古家,是缺了一条腿的考古家。楼兰在战争中生,在战争中灭。人人讨厌战争,人人离不开战争,自古皆然……”
万中元的怪论,在于家林听来,颇有新鲜感。未被认识的真理,最初也往往被视为怪论。
“最早提到楼兰的大概是出使西域的张骞,可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寻找被匈奴击败了的大月氏人,结成军事联盟,以便从东西夹击匈奴。他对楼兰没有兴趣。
“早在战国时期,匈奴,也叫胡人,活动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是游牧民族。有个首领,名叫冒顿,他组织了一个强大军事部落联盟,自封单于。单于,就是最高统帅的意思。
“他向南进攻中国,向西进攻邻邦大月氏部落,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
“大月氏部落也是一支游牧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伊朗语系的一个分支。这个部落统治着黄河河套以西到疏勒河之间的草原地区。咱们现在站立的地方,就是原来大月氏人的领土,这很有趣。这个大月氏部落和历史上的贵霜王朝一样,名声很大。
“汉初时,国力尚弱,对匈奴的侵扰,基本上是防御政策。直到公元前一一○年后,西汉武帝时,才对匈奴转为进攻征讨的政策,多次进军漠北,使匈奴受到很大打击,到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前后近七十年的汉匈战争,才告结束。
“公元前一三八年,汉武帝刘彻建元三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部落。
“当时,汉人对西域是一个谜,到底大月氏的后裔在什么地方,汉人也是一无所知的。张骞是武帝的侍卫武官,他体魄健壮,头脑灵活,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符合担当此重任的条件。
“这个使命异常艰巨,是真正的探险,除了大自然的凶险之外,更危险的是必须穿越他的敌人匈奴统治的广大地区。想想吧,那比我们去探楼兰艰难得多,危险得多。
“张骞率领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他有一个队友,名叫唐邑夫,是个匈奴人。他向武帝提供情报,说大月氏部落遭到失败之后,退往西方,大月氏国王被匈奴惨杀,大月氏国民都非常憎恨匈奴。这就有了联合夹击匈奴的基础。唐邑夫既是张骞的忠实朋友、翻译、向导,也是他的参谋。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当然是好人?”
“可是在匈奴来说,他却是个叛徒。”
“我同意,这就是立场问题。……”
“看,这就有了你研究的课题了。张骞所走的道路,几乎跟西路军的道路是相同的,他西渡黄河之后,就沿着河西走廊西进,走出长城之后,就被匈奴扣留,押送到单于大本营。
“当时的单于已是冒顿单于的第三代,他对张骞采取了和缓政策,用今天的话来说,叫作优待俘虏。找了一个最漂亮的匈奴姑娘给张骞作妻子。唐邑夫,在匈奴看来本是民族的叛逆,但他作为汉朝的使者,也得以免刑。
“张骞在匈奴那里住了十年,还生了儿子,渐渐有了行动自由,但他仍然不忘寻找大月氏的使命,在公元前一二八年终于携带妻儿、唐邑夫和部分随员逃往西方!
“张骞所介绍的楼兰是很简单的,他给汉武帝的报告里是这样写的:‘地沙卤’,也就是沙漠也是盐碱地;‘少田,国出玉,’可见遍地珍宝;‘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橐它’也就是骆驼;居民有‘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在两千多年前,这就是个不小的国家了;有‘兵两千九百十二人’,可见当时的国防是多么重要……”
“一万四千一百人,有两千九百十二个常备兵,”于家林掐指计算着,“这个比例可够大的了!”
“不到五个人就有一个兵,”万中元说,“战争来了,除老弱妇孺以外,就得全民上阵。”他从战争入手,一心说服于家林,同时,他还发现似懂非懂的田世荣也渐渐有了兴趣。“楼兰,原属匈奴,汉使来往于西域,假道楼兰,常常遭劫,汉武帝元封三年,派王恢率军七百突袭楼兰,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楼兰王降服归汉。
“汉武帝死后,楼兰王又叛汉,汉将傅介子率兵突袭,刺杀了楼兰王,另立国王,将楼兰王国改为鄯善国,……又将都城南迁,迁到罗布泊南岸,把楼兰的旧都变成汉朝的军事重镇,变成西域的交通大驿了!
“你想想吧?这一段历史是多么有趣,是多么复杂曲折而又深奥,汉武帝两次派兵突袭楼兰,改国名,迁国都,置军侯,设都户,不够你研究几十年的?”
“能找到当时的史料吗?”
“史料不少,再加上你亲探楼兰遗址,肯定有新发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如果我们能找到当时的刀剑弓矢,比贵霜帝国的钱币更有价值。”
“我怕什么也找不到。”
“那就看我们的决心了。我们所去的地方,长期以来被世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冒险者、旅行家、探险家视为‘神秘土地’、‘地理禁区’,西方国家的许多人,不管是英国的斯坦因还是瑞典的斯文赫定,俄国的科兹洛夫,日本的桔瑞超都不惜工本接二连三地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越过边境,进入我国,发掘走了许多文物和财宝。他们经历过多少困难?你看过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吗?”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