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文询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2
|本章字节:9434字
通常说俗,往往觉得带贬义色彩。特别是当它组词为“俗不可耐”一类时。其实这中间有很大的误会。单就字面而言,它还是当属中性词。其色彩倾向,完全要看它同谁组合配搭,用在什么场合。譬如世俗、民俗、习俗之类,你能说是褒还是贬?仅指事物本身而已。至若用于“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中,恐怕应当是赞赏之义了。也许只有庸俗、恶俗、粗俗、鄙俗等,才是用来表达不满不屑以至厌憎之情的。
俗字如此,俗文化也是一样,本身不含褒贬,全看是哪一种俗。俗话说,一方一俗。各地也自有自己的富含地域特色的俗文化。内中自然免不了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优也有劣。成都也不例外,有很多很不错的东西,俗得很美很有味的东西,也有一些俗得糟糕,俗得邋遢,俗不可耐的玩艺儿。我们这里说的是哪一类呢?
其实标题上已表明,叫“麻嘎嘎”的俗文化,只是成都以外的人大都听不懂。成都本土人不用教都知晓其意,因为他们从小就常听大人呼唤他们说:娃娃耶,快回来吃“嘎嘎”!一年到头,从小到大,不知要吃几百几千回“嘎嘎”。这“嘎嘎”又是有形有色有味顶实在的,你说哪个成都人不会知道它是啥玩艺儿呢?肉嘛!傻瓜都会说。我也不知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有什么道理,为何只有成都人才这么叫得特别,但反正“嘎嘎”就是肉,无它。
如此说,那“麻嘎嘎”就是麻肉或者肉麻了?不错,差不多。但还是差一点。意思不差,差在味道。“麻嘎嘎”的味道还要长一些,程度还要重一些,要让你周身发麻,起满鸡皮疙瘩。
正如像你说碧蓝的天一般,而说碧蓝蓝的天,那蓝似乎就加深了一样。所以,为了对得起成都的这种“歪”得可以的俗文化,须得专门挑“麻嘎嘎”这个俗语来形容,叫做以俗还俗吧。
前面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了,成都的酸文人特别多,如苍蝇子似地到处嗡嗡叫。苍蝇子一串串地飞,总要有个落脚的粪堆堆吧?如果仅仅是像普通百姓一样,胀饱了,打几个嗝,放几声屁,闲空了摆一点荤龙门阵素龙门阵,那倒也没什么大不了,世俗生活嘛。可酸文人哪里是只甘于过百姓世俗生活的,他们要抛文卖酸,靠酸文来博取利禄功名。卖到哪里去?如今杂志不吃香了,出书又慢且难,但天生他材必有用,世无绝人之路,新时代新天地,传媒业正火着哩。天宽地又阔,而且在各种媒体上抛文露脸,又快捷又方便,还可以吸引目光一大片。棒极了!
众所周知,近年来成都的传媒业是发展得很迅速的,尤其纸质媒体——报纸特别火,报业大战全国闻名。大报小报,风起云涌,数量众多,而市场如馍馍,又只有那么大,这个也想多咬一口,那个也想多占一块,争夺自然十分激烈。正常且正当的竞争当然也没什么,可以促进自身的提高。多数报纸从整体上看也还不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办出了特色,呈献了精彩,而格调并不低下。
但有几家就不是这样了,特色谈不上特色,精彩却是十分精彩:凡是凶杀、暴力、强奸之类邪恶事儿,都要做出耸人听闻标题,都要细致描述,津津乐道,绘声绘色,着力渲染。等于每日在报页上轮流播映打斗片、三级片,让人天天获取嗜血贪淫的快感。一旦上瘾,那当然就不怕你舍不得掏出五毛钱去买他的报纸了。报纸好卖了,那当然什么都好说了。首先,商家舍得来打广告,大把大把的钞票自然就滚滚流入了口袋。再者,对上对外也好交代:我们的报纸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冠冕堂皇得很哩。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香港一个名声昭着的影视业大亨,靠拍三级片起家,如今资产上亿,到处丢几张毛票做善事,衣冠楚楚,温文尔雅,一副名商巨绅派头,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光辉形象,叫人仰慕尊敬得很哩。只是想想,他如今大把摸出来做善事,譬如捐助失学儿童的钞票吧,原来却正是从几代青少年身上榨取出来的,靠给他们心灵上注射“黄色可卡因”榨取来的“毒资”,你不觉得这事有些滑稽可笑吗?这大绅士大善人有些叫人毛骨悚然吗?
赤裸裸或羞答答贩卖暴力色情,以此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和购买欲,这当然还只能算是一般做法,是世界流行小报刊的通行手段。成都的一些媒体遮遮掩掩这样做了,倒也还不能说是创造发明,也不叫成都恶俗文化的特色表现,在这方面,还是这几家报纸的所谓副刊、特刊、专版以及文化生活版,玩得地道,做得杰出一些。因为成都盛产酸文人,这些版面正是他们的落脚之处、聚集之所、用武之地。他们的酸水,可以尽情泼洒在这方宝地上,滋生一片艳若脓疮的彩菌。而这些版面纸页,也最想吸纳浸透这种酸水,好吊开成都人有些犯腻发疲的胃口。你有意,我有心,二者遂一拍即合,紧密团结,共同营造那臭酸天地。
这种臭酸又不同于一般臭酸了,不能像在杂志上、大块文章中那样去七弯八拐地慢慢发散,而是要有报纸文章的特定要求,短小精悍,所谓一针见血吧,要做到一针冒酸。好比让你笑,不能挠痒痒似地慢慢逗趣,而是要直捣龙门,一出手就抵近胳肢窝,展劲鼓捣,让你立马控制不住,哈哈喷出欢笑和鼻涕来。这方面,成都酸文人又是高手,不用做大文章,他们的小聪明本来就专会捣腾些酸溜溜的妙语段子、散打段子、二话吊话、荤话俗话和什么改编民谣、自创小调、市井故事、天方夜谭等等等等来。花色品种,丰富齐全;形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酸。
酸之外,还有一个特点也是共同的,要俗。当然不是一般的俗,必须俗到至极,俗得霉烂。
语言要粗俗,油腔滑调,怪话连篇;故事要庸俗,愈下流愈好,愈有色愈鲜;味道要鄙俗,鄙俗才是市民味的体现。恶俗也不怕,大胆相信今天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强得如合金钢一般,他讨厌你,诅咒你,正说明你的出奇恶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产生效果达到目的了。
就跟电视广告上,那个丑小子坐在马桶上做“步步高”无绳电话一样,老百姓都说恶俗,可是都记住了“步步高”,就正因为其人奇丑,其行奇俗,才能制造深刻印象。我们报纸不正该好好向人家学习吗?越丑越好,越臭越好,莫道恶俗玩艺儿,正乃生财至宝!
酸文人很懂这一套,不需教,自有道。摆小龙门阵,他们知道不能再只晓得说张家长,李家短了,而起码要说张家怪,李家妖。编小曲子,不能再只是张家的妹儿一朵花,李家的大哥好想她,或者张家的大姐人材那个溜溜的好哟,李家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不行,太一般了,起码要说张家小妹是“波霸”,屁股浑得像南瓜,李家二娃眼睛斜,清口水流过尖下巴。反正越怪越好,越下贱越好。打比方也是如此,不能老形容爱情像长江水像炉中火,像高山像大海,像风又像雨,都他妈的太纯太正,得来点绝的俗的,譬如我们的爱情像铺盖,越盖越热火;我们的爱情像白菜,越裹越紧。这要开胃口得多嘛。
反正一条,越下市烂越好,只要让读者开胃口。而只要开胃口,他们就舍得掏钱买来吃,我们就有得赚,就好盖大楼,买别墅,玩轿车,泡小妞。而且,有助于形象建设,着西装革履,戴金边眼镜,装大学问家,玩绅士派头,还可以学人家那位香港大亨,摸几个零钱捐助希望工程,名字刻在大理石上,流芳千秋。办报这个事儿,如今还真有搞头!
至于说读者百姓,那算什么,称他们为主人上帝,那是哄瓜娃儿的话,他们其实就是让我们牵着鼻子走的牛。他贪哪种味道,我们就喂他哪种草料。吃饱了又怎样?吃饱了好让他们去打瞌睡,免得清醒白醒去找大家麻烦,安定团结,你好我也好。这些歪东西胀多了,撑破肚皮,想入非非,生出事儿来咋办?那有什么,概与本报无关,我们这只是游戏消遣文字,谁叫你当真去游戏人生了?弄出事儿来,活该!该咋办就咋办,该判死罪就敲“沙罐”。我们只管文责自负,人责你各人负,不就结了?
以上说的还主要是副刊类文字,文化娱乐版更好办了。现在本来就是个明星时代,追星族一拨一拨的繁茂得如春天的草、天上的星星,多如牛毛,随便抓一把下来往版面上撒就够了。
只要撒在版面上,这些星星就变成报社的金元宝了。小青年不是最喜欢了解明星的爱情故事吗?那就随便把那张男导和李女星拉扯上去就行了,只要他俩在一起拍过戏,只要他俩在一起说过几句话,那就行了,随便渲染暗示一下,也就够绯闻韵事的份了。是说悄悄话吗?上床了吗?肚子大了吗?含含糊糊让读者去发挥想象力好了。
有个本土作家死了十年了,出了本文集,那有什么重要?实在上面要叫报道,那就忍痛让一块小豆腐干出来应付应付吧。噢,对了,注意只突出他长篇手稿遗失之谜。谜么,还有点味道。说起谜,对了,那个香港二流影星的私生子之谜更扯眼睛更重要。还是上这个消息,版面做大一点,标题做漂亮一点,那个什么作家的,撤掉!
……
这就是这些报纸的副刊版,文化生活版。这就是这几家报纸的尊容。举一漏万,不要紧,这些报纸天天在大街小巷叫卖着,畅销得很,你随便买几张来看看就可以“过把瘾”了。
流风所至,不光报纸,电视也是如此。有的做得很不错,在全国都可以说属于上品。信手拈来两例:成都电视台15频道,有个专栏节目叫“今晚8∶00”,播的山乡失学儿童采访纪实,就吸引了不少观众,收视率极高。还有一个栏目叫“时事20分”,有一次,当该台的女记者在北京,将话筒直逼某着名“影后”,一点不畏缩地将其赖账脸皮揭下来时,好些观众都连声叫好。此种例子也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也不是本文题中之义。我们还是往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方面说吧。
除了一些文艺节目嬉皮笑脸俗不可耐以外(这也是全国通病,不赘笔了),最能体现这种“歪”
俗文化,且最有地方特色的,首推近年闹闹腾腾的方言电视剧。当然,方言剧不一定就不好,譬如老电影《抓壮丁》,至今让人觉得无比精妙;又如重庆拍的《山城棒棒军》,反映也很好。
但可惜现在,我们成都,却似乎找不出一部像样的片子来。拍得倒也不少,很多人都去赶趟儿,只是越赶越糟糕。故事很肤浅,或者纯粹胡编滥造不说,只一点,那些形象设计,那些动作表情,尤其是那些对白语言,全都体现了一个俗字。不是通俗的俗,而是酸俗、庸俗、粗俗、鄙俗,与前述某些报纸文字一个味道。想来也是一些酸文人俗演员搞出来的吧。他们以为喜剧就是只要一个劲地把观众胳肢窝捣笑就好;以为方言就是越庸俗逗笑越地道,这大约就是他们的审美误区了。地方文化,俗文化,哪是仅仅靠搞笑,哪里又尽是瞎胡闹呢?即使搞笑吧,也有让人情不自禁会心一笑开怀大笑,与捣着胳肢窝笑似哭似笑之别的。而且你还得掌握点节奏吧,尽是高音,怕人家只有蒙耳朵了,一声接一声地笑,恐怕脸皮、神经都会麻木了。人家北京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你看看是怎么个让人笑的,笑出个啥味来?我们这里呢,说实话(当然不中听),只会捣胳肢窝的笑林高手太多了。
当然,让人笑笑也罢,消遣消遣也罢,都是可以也必要的,这里要说的,就是一个品位问题。
尤其是前面提到的那种报纸,不要搞得太庸俗恶心了。更不要打着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不要歪曲糟践俗文化大众文化。成都是座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地方,曾经产生过不少杰出的地域文化大家,如文学巨匠李劼人。今天也仍有一大批努力的耕耘者。你们不要太给成都人成都文化丢人现眼。假若你们要咬卵子犟,硬要强词夺理,声称只要群众喜欢,就是好东西;你们的报纸卖得,就说明你们办得好。那么我还可给你们开一方子,让你们的报纸更卖得,赚更多的钞票:知道吗,乡下有些个野舞台班子,生意火得很,场子都要挤爆,因为他们不单上演三点式劲舞,最后还舍得把那三点遮羞布通通脱了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