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疆村民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9
|本章字节:13706字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渡之前,她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家,她有《金石录后序》,记载了两人收集、钻研金石书画的经过。靖康之难以后,她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乱离生活,亲眼看到哀鸿遍野的惨酷现实。她的家庭中又发生了一连串不幸变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诬陷为通敌,还因为改嫁事横遭非议。晚年无依无靠,流落异地。
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她的前期词多写离愁别恨和自然景物;后期词(南渡以后)表现了自己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历程中的内心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她的一些诗文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词的理论方面,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的说法,并以“协音律”而又典重高雅为当行出色。这种忽视词作内容的论点,是比较片面的。词著有《漱玉集》,今不传。
渔家傲
天接云涛1连晓雾。星河欲转2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3。闻天语4。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5。学诗谩有惊人句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7。
【注释】
1云涛:云起如波涛汹涌。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2星河:即银河。星河欲转指夜已深。
3归帝所:到天帝的居处。即天上。
4闻天语:听见天帝说话。
5报:回答。嗟:感叹词。日暮:指前途黯淡。《楚辞·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是回答天帝的话,指出前途茫茫,内心徬徨。
6谩有:徒然有。惊人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7九万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蓬舟,开往蓬莱的船。三山: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这三句是说大鹏鸟正乘长风奋飞,希望风不要停,把自己吹向海上仙山。
【简说】
《蓼园词选》说:本词“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认为是李清照前期词中风格疏放的一篇。
本词富于强烈的浪漫气息。一开始就展示出一幅晓雾弥天,星河移转的壮阔场景,接着写作者进入梦境,与天帝对答。由此表现了她要乘长风高飞远举,直向仙山蓬岛,也即在理想的国度中求得精神的慰藉。
如梦令
常记溪亭1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2深处。争3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通“尝”,曾经。溪亭:近水的亭台。
2藕花:即荷花。
3争:通“怎”,怎么。
【简说】
这里记一次春日郊游,兴尽醉归,不认归路;桨声、笑语声以及受惊飞起的鸥鹭拍翅声,构成一幅欢乐的画面。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1。浓睡2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
【注释】
1风骤:风急。
2浓睡:沉睡。
3绿肥:形容叶子茂密。红瘦:指花儿稀少。
【简说】
本词前四句用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诗意,通过问答,暗示出作者惜春而又不伤春的内心感受。《蓼园词选》指出:“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1,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2尘满,日上帘钩。生怕3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4,不是悲秋。休休5。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6,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7。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8。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1金猊:涂金的狮形香炉,中空,香气从狮口喷出。这两句先描写香炉不焚香,再形容红被乱摊在床上,指未曾铺床迭被。
2宝奁(lián连):贵重的镜匣(梳妆用具)。
3生怕:最怕。
4非干:不关。病酒:醉酒、中酒。
5休休:罢了,罢了。
6阳关:指送行时所唱的曲子。王维《渭城曲》末二句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县),这里用来借指作者丈夫所去的地方。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写武陵人到桃花源事。后来由于桃花、溪水、仙境等与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二女事相类似而牵合。秦楼:《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里作者自比与丈夫别离的秦罗敷。这两句先借刘阮指爱人已经远去,再说自己的居处被烟云笼罩,望不见爱人。
8凝眸:注视。
【简说】
本词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生怕”两字,点出不焚香、懒梳头的原因。“欲说”,“非干”、“不是”,都是以旁敲侧击的间接手法来烘托离愁。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则是人去难留,爱而不见,满怀愁思无人领会,流水念我,又添新愁,这又进一步诉述了别后的孤独感,内心感受被描绘得十分细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簞1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2来,雁字回时3,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玉簟(diàn店):光滑如玉的席子。
2锦书:书信的美称。李白《久别离》:“别来几春未回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3雁字:指雁群飞行时排列成“一”或“人”字形,称“雁字”。秋天雁回,相传雁能传书,所以“谁寄锦书”之后就说“雁字回时”。
【简说】
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离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儿飘零、水流向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写来明白如话,不事雕饰。
醉花阴
薄雾浓云1愁永昼2。瑞脑消金兽3。佳节又重阳4,玉枕纱厨5,半夜凉初透。东篱6把酒黄昏后。有暗香7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注释】
1薄雾浓云:况周颐云:“中山王《文木赋》:‘奔电屯云,薄雾浓夫雰!易安《醉花阴》首句用此。”(《蕙风词话》)
2永昼:长日。
3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4重阳:节令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5纱厨:即纱帐。
6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7暗香:幽香,本指梅花。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承上句“东篱把酒”而来,指菊花。
【简说】
这是一首有名的重阳词。作者长于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和交织,从而创造了以她为主体的人物形象。“莫道”三句,用黄花来比喻人的憔悴;消瘦,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调和,给人的印象也很深刻。
念奴娇
萧条庭院1,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2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3。险韵诗4成,扶头酒5醒,别是闲滋味。征鸿6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7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8,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1萧条:形容庭院寂寞冷落。
2宠柳娇花:受到春天宠爱的柳和花。
3恼人天气:指寒食节前后的阴雨气候。
4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5抉头酒:易醉的酒。贺铸《南乡子》:“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6征鸿:飞行途中的大雁。
7香消:香炉中的香己烧完。
8初引:初长。《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简说】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蓼园词选》说:“只写心绪落寞,近寒食更难遣耳。陡然而起,便尔深邃,至前段云:‘重门须闭’,后段云:‘不许不起’,一开一合,情各戛戛生新。起处雨,结处晴,局法浑成。”
永遇乐
落日熔金1,暮云合璧2,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3,春意知几许。元宵4佳节,融和天气,次第5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6他酒朋诗侣。
中州7盛日,闺门8多暇,记得偏重三五9。铺翠冠儿10,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1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廖世美《好事近》词:“落日水熔金。”辛弃疾《西江月》:“一川落日熔金。”
2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江淹杂体诗《拟僧惠休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3吹梅笛怨:指曲中有《梅花落》的调子。
4元宵:正月十五夜。
5次第:接着,转眼。
8谢:辞谢。这句说谢绝友人的邀请。
7中州:河南是古代九州的中心,故称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8闺门:内室之门,借指女子。
9三五:指元宵节。
10铺翠冠儿:妆饰着翠羽的女人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宣和遗事》:“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陈元靓《岁时广记·十一》引《岁时杂记》:“又卖玉梅、雪梅、雪柳、菩提叶及蛾蜂儿等,皆缯楮为之。”
簇带:妆扮之意。济楚:齐整。
风鬟霜鬓:发髻蓬乱。这是说无心修饰打扮。
怕见:怕得,懒得。
【简说】
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迭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言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
本词通过不堪回首忆当年的心情,诉述了作者对中原沦丧的哀痛。以昔年汴京的繁华热闹来对照目前的孤寂,使人不仅叹服其字句之工,还能进一步理解作者沉痛的心情。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1,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2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3。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1尘香:花落在地,连尘土都沾到香气。
2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县丽泽祠前。由永康、东阳两港之水流到金华城东南后并入婺江,在两水交汇处的一段名叫双溪。
3舴艋(zhà měng诈猛)舟:小船。张志和《渔父》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简说】
在这首词中,处处流露出徐缓顿挫、回荡不尽的韵味。对着异乡的春晚,这位女词人只觉得心情沉重而毫无欢乐之感;活跃的春日景象,也曾激起她泛舟出游的意兴,但刹那间就又被深沉的忧伤所淹没了。
作者运用三组口语词:“闻说”、“也拟”、“只恐”,曲折地反映出她那种极难以笔墨形容的内心活动。此外,词中还运用了极其鲜明而形象的比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使得作者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不能明言、难以排遣的身世之悲、飘零之痛得到了深刻的表达。这种通俗而又自然的比拟,曾引起后世文人的注意和学习。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段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也是通过同样的描写手段,刻划出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的无限愁绪。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4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5,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1戚戚:忧愁的样子。
2将息:将养休息。
3雁过也:赵嘏《寒塘》诗:“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这是说雁过伤客心。吴均《赠杜容成》诗:“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这是说两燕相逢曾相识。这三句是说正当伤心时,有雁儿飞过,原来是去年曾飞来过的旧相识。
4怎生:怎样。生是语助词。
5这次第:这些经历情况。
【简说】
本词是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在这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自己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在这九十七个宇中,她运用了惊人的描写手腕,展示出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虽然哀愁满目,调子凄苦,但又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折磨后急促的忧叹。
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她若有所思,如有所待。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样样都触动着词人的满怀愁绪。接着来的梧桐更兼细雨,象是洒不完的伤心泪,又引起她无限的感叹。郁积在心头的坎坷沦落的忧思,正随着点点滴滴的雨声在翻腾。在词里,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抗不平的;“怎敌它晚来风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两句都是以反诘的口吻,反映出词人不满现实的思想。至于她的“愁”则是在颠沛流离、历尽挫折以后的产物,其中充满了作者的身世之慼、沦落之悲。全词虽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不甘心走向绝境的心情。
作者在这里充分利用了双声、迭字等等语言特点,使之在声音、节奏和情调、气氛各方面都与内容密切配合,达到真切反映特定思想感情的要求。象一开头连下的十四个叠字,真如珠走玉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出作者如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是六个双声字,又属齿音,读起来给人以凄冷的感觉;后面“点点滴滴”四个双声字,写尽词人在黄昏梧桐雨声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全篇多用齿声、舌声字,象“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等,是连续下来的九个齿声字,“点点滴滴”为四个舌声宇。这是作者为加深读者对她那种忧郁不平的愁绪的印象而着意经营的。张端义在《贵耳集》中对她这种使用叠字的手腕,称之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也即指出了作者能结合内容,以变化万态、用力锻炼而又不着痕迹的功夫,发挥了这些双声叠字的作用;可见作者在运用这些具有音乐性的语言时,不仅能使之尽量表达内容,而且还从而丰富了内容,使全篇产生了感染力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1,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2,梦断偏宜瑞脑香3。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4。不如随分樽前醉5,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
1萧萧:冷落萧索的样子。琐窗:雕有连环花纹的窗户。
2团茶:宋代进贡宫廷的茶饼,上印龙凤图纹。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过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3瑞脑: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4仲宣怀远:汉末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曾避难荆州,依刘表,登江陵城楼,怀归故里,做《登楼赋》,抒发久滞客地的思乡情绪。
5随分:随意,随便。
【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