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疆村民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9
|本章字节:11924字
词的上片,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青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为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精神所鼓舞。他不仅有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的壮志,而且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壮岁旌旗拥万夫”,毅然组织抗金起义,自信中原可以收复。真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为了说明“不识愁滋味”,从反面来衬托——特意“找愁”。怎样找呢?爱上高楼,登楼远眺。这个登楼的行动本身,显示出少年英雄不凡的气概和昂扬振奋、乐观自信的精神。但登高的目的却是寻忧觅愁,“为赋新诗强说愁”,为了赋诗而勉强无病呻吟,抒写忧愁。无愁强说愁,还须登高以觅愁,从而反衬出“少年不识愁滋味”。词的下片写现在深深知愁。辛弃疾以“马革裹尸当自誓”,怀着捐躯报国的壮志投归南宋,本想协助南宋政权共建恢复大业。谁知,报国无门,被南宋朝廷忽而招之使来,忽而挥之使去,屡遭排挤打击,愁不寻而自来。识得“愁滋味”一层;“识尽”了愁滋味,二层;有许多愁想说,却又怕因言得祸,“欲说还休”,憋在心里愁上加愁,三层;愁绪难抑,非说不可,又不敢直说,便转口“却道‘天凉好个秋’”,四层。一层层地把“而今”的愁之深、愁之大的形象地写出来了。结尾两句,将沉郁得化不开的浓愁,融入轻淡的俏皮之中,以淡写浓,重话轻说,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这首小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
临江仙
探梅
老来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1。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2,为渠着句清新3,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4,归路月黄昏。
【注释】
1玉溪:形容梅花所处之地的高洁。
2“剩向”句:意谓如今既不能雍容于庙堂之上,也无缘驰骋于戎马之间,只能向空山餐秀色。
3“为渠”句:为梅花写下清新之句。渠,称他人,这里指代梅花。
4浑不记:含有物我莫辨之意。
【简说】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
此词的旨趣,在上片最后二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以梅花比冰雪,诗词中常见,但多以韵胜,稼轩这两句则以格胜。他只见梅之精神,不见其体态,眼中只是梅的冰雪之姿,无丝毫花的柔媚之态,意境幽深,风骨棱棱。稼轩词笔力之劲健豪壮,于此可见。
不过,豪放不足以尽稼轩。只解豪放,流于粗犷,不是词的上品。辛词的胜场,在于笔力强而气息厚,浑浩流转。说稼轩可比诗中杜甫,就在这一点。上片豪放,排荡有气。若是下片仍以豪语出之,便过于直率,而流入粗豪一路。稼轩并不如此,“剩向”二句一笔挽回,另起一意。写梅亦即写自己。自己具冰雪之操,无软媚之态,可是如今既不能雍容于庙堂之上,也无缘驰骋于戎马之间,只能向空山餐秀色,为梅花写下清新之句,真是无可如何。无穷感慨,尽在不言之中,极含蓄,极沉郁。可知辛词与一味粗豪之作迥异其趣。第三句宕开一笔,写梅所处的环境。着一“带”字,颇有风韵。竹根、流水而带溪云,很有烟水迷离之致。它又是下句“醉”字的诱因和结尾的过渡。词人陶醉于玉溪幽美的境界之中,流连忘返,忽忽已至黄昏于是扶残醉而归。月色朦胧,加之以醉眼,归途中的景色,自不复记省。因探梅而陶醉,因醉而归,词人之心与梅之神息息相通,物我莫辨,于此可悟“浑不记”之妙用。英雄失路,唯求一醉以自遣的牢落心情,读者自能于言外领会。以浑成语作结,意蕴深远,形成“篇终接混茫”的境界。
水龙0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2,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3,献愁共恨,玉簪螺髻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5,江南游子6。把吴钩看了7,栏杆拍遍,无人会8,登临意9。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10?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2楚天:古楚国,拥有现在湘、鄂、江、浙之地,在这里作为南方天空的代称。清秋:凄凉冷落的秋天。
3遥岑远目:遥望远山。
4玉簪螺髻:山形像玉簪,像螺形发髻。
5断鸿:失群的孤雁。
6江南游子:落居江南的人,作者自指。
7吴钩:古吴国所造弯形宝刀,这里指佩剑。
8会:理解。
9登临意:登高远望的心意。登临:登山临水,指登赏心亭。
10“休说”三句:晋朝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秋风起,想到家乡的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尽,“尽教”“尽管”的省文。
“求田”三句:意思是只顾为个人买田置屋,胸无大志。《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见陈登,陈登自己上大床睡,叫汜卧床下。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说:“元龙(陈登字)湖海之气未除”。刘备对汜说:“你这人求田问舍,语言无味。你若来看我,我要自己卧在百尺楼上,叫你卧在地上。陈登对你还算客气的呢!”
流年:像流水一样逝去的岁月。
树犹如此:晋朝桓温见旧种柳树,都已十抱来大,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倩:请。唤取:叫来。
红巾翠袖:少女的装束,这里指歌女。
揾:擦。
【简说】
作者从1168年至1169年在建康任通判,这首词可能是这时所作。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全词写景抒情,挥洒自如。写景,能选取清秋、落日、断鸿、西风等,创造悲凉的艺术氛围;抒情,酣畅淋漓,感人肺腑。陈廷焯说:“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陈洵说:“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
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1,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望封侯2?浮云出处元无定3,得似浮云也自由。
【注释】
1经行:曾经走过。
2不成:难道,莫非。
3“浮云”句:出仕和退隐本来如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处,用作动词。元,与“原”通。
【简说】
这首词是作者眼见国土日益沦陷,投降派仍然一意孤行,朝政日非,因而无限感伤之作。上片写上楼登高的动机,本是为了避愁散闷,不都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当沦陷的几处江山映入眼帘时,伤时哀世的愁绪不禁油然而生,“愁还随我上高楼”,不但避不开,而且浓重得令人心碎。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联想到多少亲戚朋友,历乱伤时白了头,满腔悲愤难以倾诉。祖国不能统一,人已衰老,壮志难酬,一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爱国者怎能不愁绪绵长而深悲!这“愁”与“悲”,深涵着社会与时代的内容,其分量是十分沉重的。下片故作旷达语以自我安慰。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稼轩,抱着报效民族国家的宏愿,率众南归。其后便调来调去,辗转于江、浙、皖、两湖、赣等地为官。在十九年之间,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宿愿,而且屡遭打击、诽谤,终于在1181年,以“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绪同类”的“罪名”被落职。此时,此境,此情,都寄托在这首词中。看似旷达之语,实质上却透露了词人内心的抑郁,揭示了词人欲避愁而不能的心境。明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词下片虽非“乐景”,却属“乐情”,词人似乎乐于出处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不一定挂印封侯,但却是莫可奈何之语,从反面更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哀愁,并且曲折地表现了对破坏抗战、压抑抗金力量的南宋统治者的反抗。
定风波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听我尊前醉后歌2,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3,居士4,而今浑不怕风波5,借使未成鸥鸟伴6;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7。
【注释】
1范廓之:名开,字廓之,淳熙九年(1182)从弃疾学,是为门人,二人唱和颇多。建康:今南京市。
2尊前:酒席前。尊指酒杯。
3石头城:即建康(今南京)。
4居士:称隐居之人。
5这句的史实背景是:范开之先人,本冠冕蝉,世戴勋德,后因元祐党争去官。淳熙末宋孝宗卒,光宗即位,命国朝勋臣子孙无官者官之,朝廷也多次甄录元祐党籍家人,故范开前往临安,以家事告之于朝廷,并预定顺路游建康,风波,即指党争之事。
6“借使”句:此为宽慰范开的话。意谓范开此去告家事于朝廷,自当为官,倘若目的达不到,也没有关系。借使,假使。鸥鸟伴,本指与鸥鸟为伴同住水云乡里,这里指去临安告家事于朝廷。
7“经惯”二句:紧承上句说,此去临安游建康,做不成官,仍可回家过已经习惯了的闲适生活。老渔蓑,老渔翁,渔翁为了防雨防晒,经常披蓑戴笠,故称。
【简说】
这首词是作者“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时写的。上面写人之相亲,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深浅,并不在乎居处的远近。倘若情亲情交不衰,纵然相隔千里,仍如时时晤面亲密无间。只是建康那里,人地两生,初去,多少人心性难知,即使同居一处,也难免咫尺天涯,视同路人,不相闻问,互不关心。虽感冷漠,倒还不至遭暗算。倘所遇者,表面有些冷漠,内心尤其不可测,对这类人就不能不有所警惕了。以“须信”二字加以强调,用意即在于此。下片写建康那里,钻营狡诈的人不少,他们排斥异己,兴风作浪谋私自逞。肯定并鼓励意志坚强的范开,敢于正视现实,全然不怕政治风浪,要在政治风浪中“胜似闲庭信步”。结尾,虽也意在宽慰范开,但却蕴含着难以抑制的愤懑不平,是对丑恶现实曲折而有力的抨击。全词情深气壮,摇曳多姿。词中“寄语”一句的“水”,实际是暗指兴风作浪的人。照译成水,则词意不显,若直译成人,又与词面不合,因此译成惊涛骇浪,使语意双关,而不悖其原意。
满江红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2。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3。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4?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5。吴楚地,东南坼6;英雄事,曹刘敌7,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8。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9。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10。
【注释】
1简:书信。这里用作动词,是寄的意思。杨济翁:名炎正,杨万里之弟。周显先:未详。
2“过眼”两句说:船上所看到的两岸溪流和山峰,怎么使我感到这样熟悉。过眼,从眼前掠过。怪,惊异。
3“还记得”三句:是说作者做梦都想到这个地方。
4“佳处”二句:凡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应该拄着拐杖去游历,我这一生还能消耗得了几双木屐呢?屐,登山用的有齿木鞋。
5“笑尘劳”二句;可笑自己,已经三十九岁,劳苦奔波,未能实现收复失地的愿望,有家难归。尘劳,风尘劳碌。
6“吴楚”二句说:位于东南的吴楚之地与中原分开了。坼,裂开,这里借用来形容国家分裂。
7曹刘敌:曹操和刘备才智相当,可以并驾齐驱。
8这两句承上说:像往昔曹操和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业,都被秋风吹得干干净净,毫无痕迹。
9“楼观”二句:我经常被调来调去,还未和金兵进行战斗,而头发已经白了。旌旗未卷,出征的旌旗还未展开,这里指尚未进行北伐。
10“叹人间”二句:叹息人间,悲欢互相交替,连续不断,现在和过去一样,有什么办法呢?
【简说】
淳熙五年(1178)秋天,作者在从京师到湖北的旅途中写了首词,寄给两位友人。他看到优美醉人的江景,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祖国长期陷入分裂状态,而自己多年劳碌奔波,南北还未统一,有家却归不得,悲愤心焦不可名状。他又感叹在这无所作为的时代,在这美好的东南之地,像当年曹操刘备那样大有作为的英雄人物,“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苟且偷安,致使抗战派的理想不能实现。“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这是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沉痛控拆。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2,依天万里须长剑3。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4。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5,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6,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7,冰壶凉簟8。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9?
【注释】
1南剑双溪楼:南剑,宋时州名(今福建南平县)。《南平县志》:“双溪楼在府东。又有双溪阁在剑津上。”此指后者。剑津,即流经南平的剑溪(今建溪)。双溪,指剑溪和樵川。《舆地纪胜·南剑州》载南平风景“冠绝于他郡。剑溪环其左,樵川带其右,二水交流,汇为澄潭,是为宝剑化龙之津。”
2“举头”句:这是以浮云遮蔽西北的天空表示中原沦陷。
3“倚天”句:要用倚天万里的长剑来扫荡金人。
4“人言此地”三句:传说这里深夜时常常看到宝剑上直冲于天的火焰。斗牛,北斗、牵牛二星。
5燃犀:《晋书·温峤传》载苏峻兵反,温峤奉命平乱。还镇,“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着赤衣者”。即照妖的意思。这里把金兵作为妖魔来说。
6峡束苍江对起:苍青的江水受到了对峙的两岸的约束。《舆地纪胜·南剑州》引古诗:“双溪分二峡,万古水溶溶。”